麻省理工學院的TEAL教室目的是建立一個學生能夠高度合作、動手操作、在計算機支持下的交互式學習環境,這樣的教室不僅可以做虛拟物理實驗,還可以進行真實的物理實驗。教室的空間布局中,教室的桌椅與實驗裝置相連接,每間教室13張桌子,每張桌可坐9人。布局以小組為單位,學生每3人一組,每組1台筆記本計算機,有13個攝像頭分别記錄每張桌子的活動。四面牆上有多個投影屏幕,保證了坐在任何位置的學生都能夠清楚地看到投影的展示。投影幕中間是電子白闆,教師講台位于教室中央。這樣的空間布局,有助于教師和助教在教室中來回走動,與每組同學進行充分的交流。
馬裡蘭大學
馬裡蘭大學創建新型教室——能動性學習教室的目的是鼓勵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和課堂協作。其特點是一張張圓桌與環繞圓桌的椅子,同時還有劇場一樣宏大的報告廳,玻璃白闆和屏幕随處可見,能夠随時輕松地開展課堂讨論。能動性學習的布局也可以打破“教師在上學生在下”這種若隐若現的“教室等級制”,拉近師生距離,教師會發現學生的課堂表現更加活躍。
馬裡蘭大學分校也已經在很多課堂上使用了圓桌教室,同時也找到了讓劇場式的大課堂更加方便學生分組讨論的靈活方法。該校大教室中的椅子經過改造,可以向後轉動180度,這樣前後兩排的學生就可以隔着一張桌子面對面交談。
清華大學
2016年初,清華大學将第三教學樓的7間扶手椅教室改造成讨論教室,将桌椅更換為變形桌椅,隻要将桌子旁邊的副闆撐起來,就可以将六張方桌圍成一個可供6~12人讨論用的圓桌。同時在第三教學樓一段,還将一層的11間教室的講台“夷為平地”,教室和講台處于同一海拔,改變了過去教師站在講台上的授課方式,促使老師走入學生中間參與互動和讨論。
随着授課模式的轉變,研讨式學習和休閑式學習也應運而生。為使公共教學樓真正成為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率的多功能場所,在了解學生需求的基礎上,清華大學還打造教學樓多功能公共空間,改造讨論空間6處、休閑空間4處、教師答疑休息室6間。北京大學
小班課教學是北大近些年一直在推進的教學方式改革措施,旨在增加學生間的研讨、師生間的交流。從2017年開始,北大開始改造地學樓教室,目前改造工作基本完成,全樓33間教室中大多都被改造成研讨教室。教室一般會為教授和學生都準備兩面或者三面黑闆,學生與學生、學生與老師之間皆是面對面,更有利于大家相互間的交流與學習。
北京師範大學
近年來,北京師範大學對學校教學樓以及科技樓的教室陸續進行了不同主題的改造。
分組互動學習教室:将原容納120人的傳統教室,改造成為42人左右的“分組互動學習”教室。教室中運用4塊移動白闆,将教室分割成6個讨論區,白闆不僅有分隔功能,還可用于書寫、作為投影幕使用。針對教室内的互動,提供了一體機、微信交互、視頻交互及蘋果投影的手段,實現了多方位、全面的交互方式。
讨論教室:教室中的桌椅全部采用自由移動的方式,并根據人體工學進行選擇,以舒适作為座椅選擇的先決條件。
教學改革實驗教室:巨大的電子顯示屏呈弧形幾乎鋪滿了教室前部的牆面,可同時顯示兩個或多個屏幕的内容,實現多屏互動。教室還配備有平闆電腦,平闆電腦與下面的支架組合成一個可移動的桌子。
華中師範大學
華中師大的智慧教室體現了“物理空間+資源空間+社區空間”三位一體的概念,體現了雲端一體化、模式多元化、行為可視化、設備移動化、管控智能化、能耗綠色化的設計理念。
課堂學習以小組為單位,一部分由老師講解授課,一部分由學生進行自主學習,自由讨論。課堂内可實現教師與學生的手寫交互、圖像交互和視頻交互;學生終端與小組讨論屏的交互,教學雙屏與小組讨論屏的交互,小組讨論屏之間的交互等。
課堂場景自動生成系統能夠真實記錄課堂場景,無需教師操作,即可實現課堂場景的常态化錄制,也可以直接用來進行課程直播,同時還可以與其他教室進行遠程互動、與會議室進行音視頻交互。課堂外可實現“異地同上一節課”,甚至可以邀請課堂外專家通過網絡接入課堂,豐富課堂教學。
廣東農工商職業技術學院
廣東農工商職業技術學院的智慧課室建設,在環境設計上實現了多屏互動,采用分屏技術,在教室的中間或者後方設置屏幕,方便學生觀看,使坐在不同角度、不同方位的學生能清楚地看到教學内容。同時在課堂上多采用分組教學的方式,當小組進行讨論時,每個小組将對應一個交互式屏幕,學生可以将讨論結果在分屏上進行展示,當教師講解或者小組展示讨論結果時,可以智能地将小組的屏幕内容推送至教師講台的屏幕以及其他小組的屏幕上,方便教師進行講解和批注。
多功能智慧課室融入了混合現實技術,配置虛拟現實設備,結合高清攝像機和綠箱,打造高水平的混合現實教學功能,通過模拟實際世界,實現學生沉浸式學習。
(整理:楊燕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