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訊近日,在挪威召開的歐洲規模最大、最負盛名的網絡研究會議TNC18上,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CERNET)與美國印第安納大學(IndianaUniversity)簽署了新的合作備忘錄。早在2005年,雙方就開始在科研領域相互合作與支持。本次合作備忘錄的簽署,使雙方的合作關系得到更進一步的延續和深化。
根據協議内容,雙方将更加緊密的合作,實現最大限度的互助互惠。在未來的合作中,雙方将通過建立網絡間對等互聯等方式,滿足研究人員和教育工作者在科研和教育領域日益增長的迫切需求;有效推動資源共享,加強互動與交流,共同舉辦學術會議和研讨會。
印第安納大學國際互聯網聯盟(IU@IN)曾牽頭完成多個大規模國際網絡研究項目,這些項目與來自世界各地的科學家建立了聯系與合作關系。CERNET通過與印第安納大學承擔的美國國際互聯網合作項目,将與世界範圍内的教育科研網絡實現更加廣泛的網絡連接,同時更進一步将亞太地區與全球科研和教育界聯系起來,為我國教育和科研領域的國際合作提供更加豐富的信息資源,有助于推動世界各國之間的科技進步。
美國國家科學院發布開放科學報告
最近,美國國家科學院(NAS)發布題為《開放科學設計:實現21世紀科研願景》的報告,提出“開放科學設計”理念和框架,并針對如何促進開放科學發展提出了相關建議。
開放科學設計框架是一套貫穿整個科研生命周期的原則和具體實踐,具體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激情:探索或挖掘開放研究資源,使用開放工具與同事聯系及合作。研究人員可以即刻訪問最新的出版物并免費順暢地搜索論文檔案。
(2)構思:制定和修訂科研計劃并準備在FAIR原則下分享科研成果與工具。研究人員及其合作者制定和修訂他們的科研計劃,從公開數據庫中收集初步數據,開展試驗研究以在現有數據上測試他們的新方法。申請科研經費時,研究人員制定數據管理計劃,說明可供其他研究人員基于FAIR原則使用的數據、工作流和軟件代碼。
(3)知識生成:收集數據,使用與開放共享兼容的工具開展研究,使用自動化工作流工具确保研究成果的可達性。研究人員使用能自動執行格式化和管理任務的工具搜集數據,确保數字數據集的互操作性并被記錄在案。
(4)驗證:針對可重複性和再利用性準備數據與工具,并參與實驗結果再現研究。研究人員使用開放數據技術來分析、解釋和驗證結果,根據學科标準準備标準格式的數據,并以最佳方式描述數據與分析代碼以便再利用和再重複。
(5)傳播:使用合适的許可來共享科研成果并彙報所有成果與支撐信息(數據、代碼、文章等)。研究人員選擇最佳渠道公開發表其工作,在某些情況下根據同行評審的意見修訂并大幅改進其工作,在工作成果獲得接受并最終提交前,選擇公共版權許可。
(6)保存:在FAIR檔案中存儲研究成果,确保其可被長期訪問。
(編譯:房俊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