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近十年移動學習研究現狀評述

近十年移動學習研究現狀評述

時間:2024-11-06 01:02:28

□湯躍明付曉麗蔔彩麗

【摘要】

近年來,随着網絡通信技術的迅猛發展及移動設備如智能手機的普及,移動學習作為一種新型的學習方式,已成為教育領域研究的熱點。本研究采用文獻計量法和社會網絡分析軟件UCINET,以中國學術期刊庫CNKI為數據來源,對十年來公開發表的有關移動學習的論文,從文章數量、期刊分布、高産作者、高被引論文、研究主題、研究熱點六個維度,定量分析了我國移動學習的研究現狀和特征,并提出了幾點建議,以資研究者借鑒。

【關鍵詞】移動學習;文獻計量法;可視化分析;内容分析;建議

【中圖分類号】G420【文獻标識碼】A【文章編号】1009—458x(2016)07—0036—08

一、引言

近幾年,随着網絡通信技術的飛速發展以及移動設備(如智能手機、Pad等)的普及,移動學習受到研究者的極大關注。對于移動學習,目前研究者有三種不同的認知取向:第一種,認為移動學習是遠程學習的一種新形式;第二種,将移動學習看成是數字化學習的擴展;第三種,基于移動學習的移動性、情境性等特點将移動學習看作是一種全新的學習技術與學習方式(葉成林等,2004)。本研究認為,移動學習是指學習者在網絡和終端設備(智能手機、Pad、電子閱讀器等)的支持下,學習者根據自身需求能夠在任何地點、任何時間獲得信息、資源或服務,它是遠程學習的一種新形式,為學習者的終身學習提供了可能。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推進,學習者學習需求的變化,成人教育、企業培訓、農民工培訓、學校教育等開始關注和研究移動學習,學校和移動設備生産商紛紛開始探索移動學習的實踐形式(王佑鎂等,2013),移動學習已漸漸成為學術研究的熱點。如何理解移動學習?移動學習包含哪些關鍵要素、現狀如何?它的研究熱點和趨勢是什麼?為深入研究這些問題,本研究對近十年來發表在國内學術期刊上的論文進行了定量統計和定性分析,對移動學習的研究現狀進行有效梳理,并提出未來幾年移動學習在國内發展的趨勢和建議,希望能夠為移動學習在我國可持續發展提供有益參考。

二、數據來源、研究方法與研究工具

(一)文獻數據來源

我國各類期刊上刊登的關于移動學習的論文很多,近幾年來移動學習大有被基于智能手機或基于微信的學習所代替的趨勢,為了使研究的數據完整、準确并具有較高的可信度,本研究以國内最大的學術期刊數據庫——中國知網(CNKI)為數據來源,對“篇名為‘移動學習’”或者“篇名中含‘智能手機’并含‘學習’”或者“篇名中含‘微信’并含‘學習’”,時間跨度從2006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5日的文獻進行檢索,共檢索出1,669篇論文。為保證數據的準确可靠,通過人工方法删除重複發表的論文、通知、采訪稿、相關度不大的論文等58篇,得到有效論文1,611篇。

(二)研究方法和工具

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獻計量法對近十年移動學習相關論文從發文數量、發文期刊、作者及作者單位、高被引、研究主題、研究熱點(關鍵詞)六個維度進行分析和梳理。文獻計量法是學科領域文獻研究常用的一種分析方法,以文獻計量學的相關理論為前提,借助文獻體系及數量特征,采用統計學和數學等計量方法來描述、分析、評價和預測某學科領域的發展現狀和發展趨勢(黃維等,2010)。

利用書目共現系統軟件BICOMB2.0對1,611篇移動學習相關論文從上述六個維度抽取文獻題錄信息,使用UCINET軟件對移動學習研究領域的30個高頻關鍵詞進行可視化分析,文中涉及的表用Word完成,圖用Excel和UCINET完成。

三、研究過程和數據分析

(一)從論文數量上看移動學習研究

某領域期刊論文數量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該領域學術研究的理論水平和發展速度。通過檢索發現,2006-2015年間國内共發表有關移動學習的期刊論文1,611篇,其中核心期刊論文350篇,占論文總數的21.73%。其逐年分布情況如圖1所示,期刊論文數量由2006年10篇上升到2015年的433篇,基本上呈直線上升趨勢。和期刊論文相比,核心期刊論文增長緩慢,并且在2011和2015年都稍有回落。以上數據表明,移動學習得到越來越多研究者的關注,但是高質量的論文較少。

文獻計量學的奠基人之一普賴斯提出:“科技文獻增長有四個階段,第一階段:學科剛剛誕生,論文數量少,增長不穩定,很難通過統計的方法求得相應的數學表達式;第二階段:學科進入大發展時期,專業理論迅速發展,論文數量急劇增加,較嚴格地服從指數增長;第三階段:學科理論日趨成熟,論文數量增長減緩,演變為線性增長,僅維持固定的文獻增長量;第四階段:随着理論的完備,學科文獻日趨減少,曲線逐漸平行于橫坐标,或出現不規則各類振蕩”(轉引自邱均平等,2009)。據查證,我國關于移動學習的研究是從2000年開始的,結合圖1可以看出,2006-2008年間論文數量增長緩慢,屬于第一階段;2009年後論文數量基本呈指數增長趨勢,說明我國關于移動學習的研究已邁入蓬勃發展期,屬于第二階段。

(二)從發表論文的期刊看移動學習研究

本研究中論文全部來自期刊,對相應的期刊來源做統計分析有助于進一步了解近十年國内“移動學習”的研究狀況。1,611篇移動學習相關論文發表在512種期刊上,平均每種期刊發表論文3.15篇。表1為發文量前11位的期刊,這11種期刊載文數量達474篇(占論文總量的29.42%),他們是發表論文較高的“核心期刊”。《軟件導刊(教育技術)》《現代教育技術》《中國教育信息化》是發文量最大的期刊,發文量在60篇以上,是論文發表的主戰場。排在前11位的期刊還有《現代教育技術》《中國電化教育》《中國遠程教育》《電化教育研究》,它們是CSS⁃CI來源期刊,所載論文整體質量高,為國内移動學習研究者提供了較好的交流平台,在移動學習的發展過程中具有引領和推動作用。

(三)從論文研究者和機構看移動學習研究

1.作者發文量及合作情況分析

經統計,近十年關于移動學習的1,611篇論文,共涉及作者2,401位,第一作者1,609位。十年内發表1篇論文的作者2,047位,發表2篇論文的作者249位,發表3篇論文的作者69位,發表4篇論文的作者22位,發表5篇或5篇以上的作者14位,分别占作者總數的85.3%、10.4%、2.9%、0.9%和0.6%。以上數據表明我國移動學習研究還沒有形成核心群,業餘研究作者人數遠遠大于持續研究作者人數。

表2顯示,近十年發表論文數在5篇或5篇以上的作者共14人,排在第一位的是美國聖地亞哥大學的王敏娟,共發表10篇論文,其中第一作者2篇;首都師範大學的方海光,共發表論文8篇,其中第一作者7篇;北京師範大學的黃榮懷,共發表7篇,其中第一作者1篇。他們發表的論文不僅數量多而且質量高,被引次數也相對較高,為移動學習的研究做出了較多貢獻。同時,為了清晰反映這些高産作者之間的關系,利用UCINET(社會網絡分析軟件)繪制了作者間合作關系網絡圖譜,如圖2所示,其中線的粗細表示合作的緊密程度,從圖中可看出,發文較多的作者如方海光、黃榮懷與李玉順,王敏娟與王慧敏,王宇嬌與林海雲等,形成了有影響力的團隊效應。

2.作者機構分析

對作者所在機構進行分析,可以從一個側面反映社會機構對移動學習研究的關注程度。近十年的1,611篇相關論文中,發文量排名在前11位的機構如圖3所示。

從圖3可以看到,發文較多的11家機構包括:2所綜合類大學和9所師範類大學。可見,我國移動學習研究者比較集中在高校;其次,在衆多研究機構中北京師範大學以31篇的優勢排在第一,說明北京師範大學的教師(黃榮懷、李玉順、餘勝泉等)和學生對移動學習給予了更多關注,統計結果真實客觀地反映了國内各研究機構對移動學習的關注程度。

(四)從高被引論文看移動學習研究

對一段時間内某學科研究領域文獻的被引頻次進行統計和分析,可挖掘出該領域中具有較高學術參考價值、應用價值和影響力的文獻,進而進一步揭示該學科領域的研究水平和層次(嚴貝妮等,2013)。将近十年1,611篇論文按被引頻次從高到低進行排列,選定被引頻次超過100次的9篇文章作為本研究領域的高被引文獻,如表3所示。從表3中可以清晰地看到,9篇論文内容涉及移動學習的理論、活動設計、平台設計和發展趨勢等,其中餘勝泉、黃榮懷等撰寫的有關移動學習的文章具有較高的參考價值和應用價值,值得同行學習借鑒。

(五)論文主題分析

對某研究領域學科主題進行統計分析,有利于了解現有研究的優勢和不足,明确下一步研究的方向。本研究中主題分類是重點也是難點,在設計主題分類時,參考黃榮懷等(2008)在《移動學習——理論·現狀·趨勢》一書中歸納的有關移動學習的概述、相關技術、應用模式、移動學習設計理論與方法、推動移動學習發展的技術和教育趨勢等研究成果,将移動學習主題按内容劃分為移動學習理論研究、移動學習相關技術研究、移動學習設計研究、移動學習應用模式研究、移動學習調查和反思研究、國外移動學習研究等六個一級标題和若幹個二級标題,通過對論文的閱讀和判定,結果如表4所示。

期刊論文一級研究主題整體分布情況如圖4所示,其中移動學習設計研究這一主題所占比例最大,随後是移動學習應用模式研究,其他主題研究比較均分。針對每個主題分析如下:

1.移動學習設計研究

移動學習設計研究是第一大研究主題,共675篇論文,占論文總數的41.9%。移動學習設計是移動學習的核心,隻有精心設計教學過程的各個環節,才可能在教學中取得好的教學效果。它的四個二級主題分别是移動學習場景設計、活動設計、技術環境設計(平台)、支持服務設計(資源),其分布情況如圖5所示。

移動學習場景設計指移動學習環境的設計,該類研究占移動學習設計研究的4%。移動學習場景有可移動的特點,因此不能簡單地等同于物理環境,它不僅包含實體的物理環境,還包括支持移動學習的技術、資源、平台、教學策略、學習設計、學習氛圍等非實體環境,學者黃建軍等(2013)提出移動學習應用環境整體構建框架模型,并對相關的主要技術做了深層次闡述;李亞男等(2013)從知識可視化的視角,對構建“輕課堂”移動學習環境進行了分析。

移動學習活動設計指對移動學習教與學的方法與策略的設計,該類研究占移動學習設計研究的31.11%,它是移動學習能否有效發生的關鍵要素。針對學習時間碎片化,學習資源片段式、無序性,學習終端存儲容量小等特點,顧小清等(2008)從課程設計、媒體設計、通信設計三個方面提出了适合移動學習的微型學習設計策略。

移動學習支持環境設計指對移動學習系統和平台的設計,該類研究占移動學習設計研究的41.48%。因技術的飛速發展和終端設備的更新,移動學習系統和平台呈現多元化的發展趨勢,目前主要有兩種趨勢:一是技術上的創新,如黃成雲等(2010)構建了基于雲計算的移動學習系統,極大地滿足了學習者及時、準确地獲取學習資源的需求;二是應用領域的創新,如龐超等(2014)在原有遠程學習系統基礎上提出了頗具郵政特色的、高效的移動學習系統。

移動支持服務設計,指對移動學習學習過程中為學生提供必要的資源、技術和情感等支持的設計,該類研究占移動學習設計研究的23.41%。本研究内容主要涉及基于平台的課程資源建設和開發,江蘇師範大學的楊葉等(2014)對跨平台資源開發設計的要點和流程做了詳細闡述。

2.移動學習應用模式研究

移動學習應用模式研究共528篇論文,占論文總數的32.77%,包括2個二級标題,分别是學校應用和非學校應用。首先,學校應用主要集中在高校和職業院校,這一結果與移動學習研究者的單位相吻合,一方面說明高校和職業學校是移動學習研究的主陣地,它們為移動學習研究提供了必要的硬件條件和網絡技術支持,另一方面說明移動學習者主要集中在大學。為了提高學習者的學習效率,研究者提出基于情境感知、遊戲和增強現實的三種移動學習應用模式(王萍,2013)。其次,在非學校應用模式研究中,應用領域涵蓋面廣,涉及遠程教育、企業教育和農民工教育研究等多個部門,充分說明移動學習具有普遍性、廣泛性等特點,其中李伊白(2010)在對新生代農民工進行問卷調查的基礎上,探讨了面向農民工的移動學習應用模式和策略。

3.移動學習相關技術研究

移動學習相關技術研究共139篇論文,占論文總數的8.63%,包括4個二級标題,分别是移動終端技術、無線通信技術、資源開發技術、基于WAP或C/S等系統開發技術,分布情況如圖6所示。

無線通信技術論文占技術研究論文總量的12.23%。就目前來看,無線通信技術類文章少,一方面是因為本研究是基于技術支持下的移動學習,純粹研究通信技術類的論文沒有納入其中;另一方面是因為網絡建設存在成本、技術等困境。移動學習已經成為遠程學習的一種新形式,具有高度的移動性、情境性、交互性等特點,實現了學習者“随時、随地、随身”學習的願望(鄭潔瓊等,2012)。

移動終端技術論文占技術研究論文總量的21.58%。由于各類終端應用軟件不斷創新,學習者對人機交互技術要求越來越高,基于終端的增強現實将會成為研究熱點,學者吳麗麗等(2012)闡述了增強現實技術在智能手機終端應用的關鍵技術及應用前景。

學習資源開發技術研究,占技術研究論文總量的11.51%。學習資源呈現多元化趨勢,既有短信、網頁形式的資源,又有流媒體、Flash以及自定義格式等多種形式的資源,為了保證這些資源在不同的平台被查找和獲取,以實現資源的共享,研究者楊文正等(2007)詳盡闡述了移動學習資源的開發工具“FlashLite”,以及使用“FlashLite”的優勢、流程和關鍵性技術(王珍珍等,2009)。

基于WAP、C/S、3G、J2ME等移動學習系統開發技術的研究,占技術研究論文總量的54.68%。移動學習系統是學習者和終端進行交流的平台,平台交互的簡捷性、情境性已成為衡量平台優劣的标準,學習者對學習平台的要求促使學習系統開發技術不斷創新。在3G網絡技術支持下,一種基于WAP的移動學習系統被提出,該系統能有效解決網絡擁塞問題,真正實現以學習者為中心,為構建“胖服務器”“瘦終端”學習系統提供了可能(許詣博等,2009)。

4.移動學習理論研究

移動學習理論研究共136篇論文,占論文總數的8.44%。從整體上看研究者比較關注移動學習的現狀和發展趨勢,值得關注的是黃榮懷等(2008)對移動學習的理論、現狀和趨勢所做的詳盡介紹;方海光等(2011)提出的移動學習系統環境路線圖包含的三層次(移動學習系統裝備環境、移動學習系統支持環境、移動學習系統服務環境)和六個要素(網絡、終端、平台、資源、内容和活動);餘勝泉(2007)對三代移動學習從知識傳遞到認知建構,再到情景認知發展進行的系統梳理,這些研究為移動學習的研究者們奠定了紮實理論基礎,具有較高的學術參考價值。

5.移動學習調查研究和反思研究

移動學習調查研究和反思研究共127篇論文,占論文總數的7.88%。移動學習的調查主要集中在對移動學習的現狀、需求、态度等幾個方面,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是陳義勤(2013)以網上人大成人學習者為例,采用問卷調查,對成人遠程學習者移動學習現狀及需求進行的調研。反思主要集中在對移動學習的理性思考和實踐困惑上,劉斌(2010)提出應全面、辯證、理性地看待移動學習,結合具體情況開展移動學習研究,要使移動學習最大限度地發揮其應有的價值,避免“不當”的實踐。

6.國外論文研究

對國外移動學習研究的論文共6篇,占論文總數的0.37%。移動學習起源于北歐和北美,2000年移動學習的概念才首次引到中國。了解世界其他國家移動學習的研究現狀,對我國移動學習研究有重要意義。盧丹等(2015)介紹了丹麥移動學習推進經驗,為我國移動學習的推廣提供了啟示;耿曉爽(2008)将我國與澳大利亞移動學習現狀進行了比較,以期借鑒國外經驗發展自我。

(六)研究熱點分析

研究某一領域的高頻關鍵詞,有助于确定該領域的發展趨勢、熱點、前沿等。本研究通過書目共現分析軟件BICOMB統計并提取論文關鍵詞,得到移動學習的6,119個關鍵詞。在統計過程中,合并了意義相同的關鍵詞,如把“學習平台”和“學習系統”合并為“學習平台”,把“移動學習策略”和“學習策略”合并為“學習策略”等;摘除一些含義模糊的關鍵詞,如關鍵詞“設計”。篩選出詞頻大于14的30個(累計頻次達到40.73%)關鍵詞為高頻關鍵詞,并利用社會網絡分析軟件UCINE對這30個高頻關鍵詞進行數據可視化處理,形成高頻關鍵詞社會網絡關系圖譜,如圖7所示。

從圖7可以看出,30個高頻詞構成了以“移動學習”為核心的關鍵詞關系圖譜。從節點大小看,移動學習最大,随後是智能手機、學習平台、學習模式、移動學習資源和3G技術,分别代表了與移動學習相關的終端、平台、學習策略、資源和網絡。而終身學習、英語學習、大學生、成人教育等也成為移動學習研究的熱點,可見随着雲計算、3G技術的發展,移動學習為遠程教育提供了一種新的學習方式,在未來一段時間内學者們會更關注移動學習在各個領域中的應用。

四、結論與反思

以上六個維度的分析,較直觀地反映出近十年來移動學習研究現狀:從論文數量上看,發文量呈指數級上升趨勢,在未來幾年,關于移動學習的論文數量會持續增長;從發文期刊來看,1,611篇論文發表在512種期刊上,這些期刊主要是教育技術類期刊,CSSCI源期刊較少;從發文作者看,高産作者之間存在合作關系,但相對所有研究者來看,研究者還比較分散;從高被引論文來看,在移動學習的理論、平台(系統)設計和教學策略等方面都形成了一批具有較高參考價值的核心論文;從研究主題來看,學者們對移動學習的教與學設計關注力度最大,但目前正處于以“技術”驅動“教學”的發展階段,未來将會向“教學”驅動“技術”過渡;從研究熱點來分析,研究者比較關注移動學習系統(平台)的開發,對資源的建設和開發主要集中在外語上,對其他類型的資源關注度低。

鑒于此,特提出以下建議,供學者參考:

1.教育技術類核心期刊應增加對移動學習的關注力度

本研究中,1,611篇論文發表在512種期刊上,其中核心期刊和CSSCI期刊共67種,其載文比為5.22%。這些數據說明我國教育技術類核心期刊(包括CSSCI期刊)相對較少,并且其對移動學習的關注力度還遠遠不夠,載文量偏低。建議教育和教育技術類核心期刊通過增設有關移動學習的研究專題或專欄等形式,促進相關研究,加大對移動學習研究的關注力度,切實有效地推動我國教育教學改革,推進教育信息化的全面發展。

2.加強“校校”“校企”合作,形成核心研究團隊

盡管作者來源單位分布較廣泛,但總體而言主要是來自于高校或職業院校的教師,并且業餘作者較多,持續研究者較少,除少數學校有合作外,跨學校或機構交流合作研究較少。針對這些特點提出以下建議:第一,加強“校校”合作。高校理論研究者要和普通院校的一線教師長期合作交流,形成研究團隊。高校理論研究者要從移動學習的教學理念、支持環境和教學設計等各個方面指導一線教師開展教學實踐,使一線教師能在傳統教學中有效利用移動教學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和質量。第二,加強“校企”合作。移動學習是一種基于情景的個性化和社會化的學習形式,它為每個人提供了學習的機會,未來幾年研究者要根據企業和教育等部門的需求,拓展移動學習資源的開發、注重其應用模式研究,為每個想學習的人提供平等的學習機會。

3.進一步深化理論研究,提高研究質量

我國移動學習起步于2000年,與國際移動學習研究相比晚了6年,以黃榮懷、方海光和餘勝泉等為代表的研究團隊,雖然從移動學習的理論基礎、系統裝備環境、系統支持環境、系統服務環境、教學模式建構等方面,對移動學習理論進行了深層次剖析,但仍然存在以下問題:第一,移動學習應用模式使學習者從被動接受知識轉變為主動獲取知識,應用模式可謂是“百花齊放”,但行之有效的模式卻甚少,這說明其缺乏堅實的理論根基;第二,理論研究者在研究上存在低水平重複的現象;第三,與國外相比,移動學習基礎理論研究還相當薄弱。因此,在未來幾年裡,研究者需要進一步完善和深化理論研究,對移動學習應用模式進行實證研究,形成完整、可靠的理論評價體系,促進學習者移動學習的有效發生。

4.注重對“核心”要素的研究

通過對研究主題的分析可知,在移動學習設計研究中,國内移動學習研究重點集中在移動學習支持環境設計和學習活動設計,對移動學習環境研究較少,近十年1,611篇論文中僅有27篇,占論文總數的1.7%。建議學者們加大基于上下文感知和增強現實等技術的移動學習環境的設計和開發,為學習者提供一個操作簡單、學習輕松的氛圍。另外,應加大對資源開發技術的研究,使資源符合一定的開發标準,具有可移植性和共享性等特征。

5.強化移動終端、資源與應用的融合研究

從高頻詞的可視化圖中可以看到:第一,智能手機得到了研究者的密切關注,這符合手機普及的現狀,但手機存在屏幕小、電池壽命短、存儲空間少等缺點,故建議關注不同類型不同操作系統的移動終端設備如PAD、電子閱讀器等。第二,資源開發集中在英語課程,英語中的詞彙、短語等具備移動學習中内容的簡短、易獲得等特點,但其他課程資源也同樣需要開發。第三,國外移動學習的應用已涉及各個領域,如企業、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等,而我國主要集中在高校或職業院校的英語學習上,缺少創新和典型。因此,未來一段時間,研究者們應關注移動終端、資源和應用的深度融合,開發多學科學習資源以适合不同終端不同操作系統的創新型應用。

[參考文獻]

陳義勤.2013.成人學習者移動學習現狀調查與研究[J].中國遠程教育(10):47-52,96.

方海光,王紅雲,黃榮懷.2011.移動學習的系統環境路線圖——國内外移動學習研究與應用案例研究專欄綜述篇[J].現代教育技術(1):14-20.

耿曉爽.2008.中國——澳大利亞的移動學習應用情況比較及啟示[J].成人教育(11):93-94.

顧小清,顧鳳佳.2008.微型學習策略:設計移動學習[J].中國電化教育(3):17-21.

黃成雲,左明章,榮先海.2010.基于雲計算的移動學習系統設計[J].現代教育技術(8):102-105.

黃建軍,張璐.2013.移動學習應用環境構建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7):59-63.

黃榮懷,JyriSalomaa.2008.移動學習——理論·現狀·趨勢[M].第1版,北京:科學出版社.

黃維,陳勇.2010.中國教育經濟學發展軌迹的知識圖譜研究——基于《教育與經濟》所載論文的關鍵詞共詞分析[J].教育與經濟(3):68-72.

李亞男,王楠.2013.基于知識可視化的移動學習環境設計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11):21-24.

李伊白.2010.面向新生代農民工的移動學習:現狀、需求與發展策略[J].中國遠程教育(9):37-42,79.

劉斌.2010.對移動學習若幹問題的再審視[J].遠程教育雜志(5):92-96.

盧丹.2015.解月光.丹麥移動學習推進的經驗與啟示[J].中國遠程教育(5):30-33,60.

邱均平,楊思洛,劉敏.2009.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情報學研究的回顧與展望(一)——情報學研究論文的年度分布與期刊分布分析[J].圖書情報研究(2):1-7.

王萍.2013.基于增強現實技術的移動學習研究初探[J].現代教育技術,(5):5-9.

王佑鎂,王娟,楊曉蘭,等.2013.近二十年我國移動學習研究現狀與未來趨勢——基于中西方對比的研究綜述[J].現代遠程教育研究(1):49-55.

王珍珍,楊雪,傅健.2009.基于FlashLite的移動學習資源開發研究[J].現代教育技術,(4):102-104,89.

吳麗麗,李子運,張田.2012.增強現實技術在移動學習中的應用初探[J].現代教育技術(7):98-100.

許詣博,鐘紹春.2009.基于WAP的移動學習系統[J].吉林大學學報(信息科學版)(3):278-282.

嚴貝妮,胡雪環.2013.基于文獻計量的國内情報分析研究綜述(1978-2012)[J].現代情報(10):167.

楊文正,鄒霞.2007.FlashLite:移動學習資源開發的新型技術[J].現代教育技術(11):64-66.

楊葉,陳琳,董啟标.2014.基于PhoneGap的跨平台移動學習資源設計與開發探究[J].現代教育技術(2):100-107.

葉成林,徐福蔭,許駿.2004.移動學習研究綜述[J].電化教育研究(3):12-19

餘勝泉.2007.從知識傳遞到認知建構、再到情境認知——三代移動學習的發展與展望[J].中國電化教育(6):7-18.

鄭潔瓊,陳澤宇,王敏娟等.2012.3G網絡下移動學習的探索與實踐[J].開放教育研究(1):159-162.

收稿日期:2016-01-06

定稿日期:2016-03-04

作者簡介:湯躍明,教授,碩士生導師;付曉麗,碩士研究生;蔔彩麗,博士研究生,講師。河南師範大學教育與教師發展學院(453002)。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