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硯說自己是追求自由的亡命之徒。十五歲那年,她辍學去端盤子、擺地攤,走了大半個中國,掙錢之餘,自學了畫畫和英文,也養成了随性自由的習慣。
2008年汶川大地震,成了張小硯人生的一個轉折點。她組織志願者團隊,在當地建了七所帳篷學校和一所幼兒園。地震後,張小硯的人生觀悄悄地轉了個彎——“想做什麼,馬上去做吧,别猶豫。”
2009年,張小硯再次前往汶川看望那些學生,遇到路上塌方,就索性改去西藏。囊中羞澀的她沿着318川藏線,從拉薩徒步回成都。在路上,她幫司機推車搬貨,換來免費的搭車機會,幫喇嘛背柴火換大餅,晚上就露宿帳篷……七十多天後,她安全回到了成都。
本來三天的出行計劃,變成了兩個多月的旅行,這就是天涯上的“神帖”《小硯MM83元走川藏》的由來,後來帖子集結成書《走吧,張小硯》。
這之後,張小硯卻決定去鄉下生活,租田種糯稻,準備釀酒。酒坊一年隻釀兩次酒:桃花酒和桂花酒。“倒不是真的用花瓣入酒,而是在三月桃花開、中秋後桂花飄香時,将這最好的時節,都統統封在酒壇裡。”
對張小硯來說,自從開始釀酒,一年四季也變得有盼頭了:春天插秧,秋天收成,冬天釀酒。“釀酒步驟其實不難,難的是微妙之間的一些把握。”她為了釀酒,搬到廬山腳下的桃花源,親手搭酒竈,用竹子引泉水下山。
蒸糯米、上水、燒火……十幾道工序之後,隻聽竹筒“嘩”地一聲出了酒,便是酒釀成了。張小硯把這酒取名:一夢。“一個人,一個夢,一壇酒。我要為許多人的夢,釀一壇最好的酒。願以此酒,鼓勵他人成就生活的夢。”“我有故事,你有酒嗎”也是由此而來。隻要給她講一個好故事,就送一壇酒。沒有故事的同學,可以到酒坊幹活或者帶東西來換酒喝。
後來,張小硯就在酒瓶上貼一張白紙,上面題五個字:“張小硯的酒”。随着酒瓶寄出的,還有一張手寫的“酒号”,寫着何時何地所釀的第幾斤酒等信息。張小硯感慨道:“這一瓶瓶酒,就像一封封手信,将那些故事送到天涯海角,連接有情之人。”
在山中釀酒的日子,張小硯過得清靜又自在。“山中夜深得快,倒一杯酒,伴着月光和蟲鳴寫字。如果遇到春雨如注,便拿出全部的鍋碗瓢盆接雨,甚至連煙灰缸都要上陣……”山中蚊蟲多,夜夜有老鼠來騷擾,張小硯索性給它們取了名,每晚在樓梯口放一盆堅果,攔住它們前進的腳步。
有一次走山路,還遇到一條大蛇,“我禮讓一邊,請它先行。它好胖啊,爬坡幾次滾落下來,摔得灰頭土尾。不過,我沒幫它,怕它訛我。”
在山中釀酒這八年間,很多人問過:“你這麼折騰到底想完成什麼願望?”張小硯說:“大概世間純然的快樂總是很少,我想為自己創造一些。這樣誠誠懇懇地做些酒出來,和陌生人一起暢飲,也是在不完美的人世間,所做的一點點溫柔的試探。”
(郭旺啟摘自《北京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