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篇《把我的心髒帶回祖國》的文章,寫肖邦的,文内有兩幅插圖,第一張圖片上,肖邦年輕而活力四射;第二幅圖片上,肖邦雖然還是那麼年輕,但眼睛裡卻流露出一絲絲的憂愁,臉上樂譜般寫滿了人生滄桑。
因繼承和發展了英國作曲家費爾德的《夜曲》形式,肖邦成為一代音樂大師。他在費爾德“奏出夜的寂靜,似夢一般優雅”的旋律的基礎上“吹進戲劇性的氣息”,遼遠靜寂的情境中飽含熱情,将夜曲诠釋得淋漓盡緻,達到了超然卓越的境界。他的夜曲感情細膩,情深千尺而澄澈見底,以沉思和癡迷的姿态直入人的心底。魯賓斯坦演奏的肖邦夜曲,有“月光似要滴出水”的感覺;傅聰演繹的肖邦,展現了肖邦靈魂中漂泊流浪、心無所依的孤獨滄桑,那浪漫的情緒、憂郁傷感的色彩恰到好處地展現着作曲家柔美入微的心境。
肖邦不媚低俗的優雅格調,使夜曲在甜美旋律中,能自然表現内在的深刻情感,具有沖淡平和,寂靜幽瀾的特點,輕緩中偶爾透着那麼一點點沉思。夜曲演奏的最佳狀态是在良好的節奏把握中,追求自然的完整性與統一性,讓你忘記了樂曲何時開始,而不經意之間在陶醉感消泯之前,樂曲卻已悄然結束。夜曲就是這麼讓人充滿期待,卻又戀戀不舍。它也許不适合高響度的宏偉作品,但其細膩的情感和珠玉般的音樂變化,卻具有無可匹敵的迷人氣質。然而,當他的夜曲作品初次出版時,卻遭到德國著名樂評家列爾斯塔的無情抨擊,稱肖邦的作品比之費爾德的夜曲有欠自然,加入了過多的“香料和胡椒”。
雖然得不到名家的認可,但肖邦對屬于自己生命中的夜曲從未放棄過追求。這期間,肖邦遭遇病魔纏身,随時在聽候死神的召喚。盡管如此,就像他一生鐘愛閃耀的星星,光潔的珠玉一樣,他為數衆多的樂曲中總閃爍着深思遠慮的裝飾音,在所有的裝飾音後,閃耀着他詩情般的高貴,是那樣品味超卓,不同凡響。後來,音樂大師舒曼在評價他的作品時說:“經過人生的磨練和自然風光的洗禮,肖邦的夜曲又發展到了一種新的境界,那是一種更純淨的詩意的夜曲,一種最美的旋律。”洪奈克也曾含淚說道:“直到死亡之日,他還精心編織着他生命的夜曲。”
因體弱多病,肖邦隻活了39歲,在他離開塵世的那年冬天,肖邦在給好友馮坦那的信中說:“天空像綠松石,海洋像碧琉璃,山崗像翡翠,空氣像天堂。太陽整天熱焰當空,每個人都穿着夏天的衣服,入夜吉他歌聲不斷。……總之,這真是爽快的生活!”肖邦短暫的一生雖然飽經滄桑和磨難,但他帶着濃重浪漫色彩的生命卻鑲綴着無數晶瑩耀眼的鋼琴曲珠玉。他的夜曲的優美旋律穿過近兩個世紀,還在今天的夜空中閃耀,也許,正是因為他夜曲中“香料和胡椒”具備了不可扼殺的生命力的緣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