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風了
6月28日,F5未來商店宣布獲創新工場3000萬元A+輪投資;幾天之後,來自上海的缤果盒子(Bingobox)也宣布完成A輪融資,融資額超過1億元人民币;再加上娃哈哈早期創始人宗澤後與深蘭科技合作推進的TakeGo,以及前“去哪兒網”CEO莊辰超在年初創立的便利蜂等等,他們和幾家也躍躍欲試的傳統便利店大廠及互聯網巨頭共同掀起了“無人便利店”這個今年繼“共享充電寶”之後的又一資本風口。
這股風是從大洋彼岸吹過來的。去年12月,亞馬遜公司公布了一段令人大開眼界的視頻,在視頻中,一個名為“AmazonGo”的概念化超市似乎實現了完全的無人化購物體驗,這裡沒有收銀台,也不需要排隊結賬,你要做的就是挑選心儀的商品,然後,帶走它們。
要實現這一點,亞馬遜公司使用了以計算機視覺為主的人工智能技術,同時輔以混合傳感器及深度學習技術,它能夠自動識别出貨架上貨物的移動情況并對其進行追蹤,最終通過手機APP實現自動付款。
AmazonGo的出現顯然讓國内的許多創業者眼前一亮。
QuiXmart(中文名“快貓”)早在2014年就在上海推出了第一家智能便利店,但受制于當時的技術,那時的無人便利店需要人們在出門時主動進行支付,要“先付後享”,這樣的體驗顯然不能令人滿意。其創始人陳海波也認為未來的便利店需要解決兩個問題:第一,未來要在便利店支付一定是無媒介支付,每個人都會擁有個人的終身ID;第二,我們身上最方便、安全的支付工具就是我們本身,不是卡,也不是手機,所以去商店拿到東西就不用再像傳統方式那樣結賬。
而這兩點通過以支付寶和微信為代表的移動支付工具逐漸成熟,在現階段已經得到了初步的解決。于是,借助着移動支付、人臉識别以及傳感器技術的進步,無人便利店開始不再那麼遙遠。
伴随着相關技術進步共同吹起這股風的還有“便利店”這個行業的快速發展。根據中國連鎖經營協會與波士頓咨詢公司聯合發布的《2017中國便利店發展報告》,2016年中國連鎖品牌便利店門店數接近10萬家,市場規模超過1300億元,行業增速達到13%。
中國連鎖經營協會便利店委員會總幹事王洪濤就曾經對媒體表示,近幾年便利店發展速度增快有兩個原因:一方面是便利店的即時消費性質使得其受電商沖擊不大;另一方面,消費升級大背景下,人們消費觀念的改變也促進了便利店的迅速發展。
整個消費升級的大趨勢帶來的便利店行業的快速發展正好遇到了以AmazonGo為代表的技術升級,無人便利店恰逢其時成為今年的熱點。
就在本月初,阿裡也在其今年的“淘寶造物節”上推出了快閃店“淘咖啡”,借助阿裡的宣傳能力,輿論又一次将關注的目光對準了這個領域。
現狀
目前,相比亞馬遜公司略顯激進的方案,RFID技術才是大家使用較多、可行性也較強的解決方案。阿裡淘咖啡、缤果盒子等公司目前都采用這一技術方案。
“RFID”的中文意思是無線射頻識别(RadioFrequencyIdentification)技術,通過給每個商品貼上RFID标簽,射頻信号能夠将标簽中的信息讀取到RFID讀取器中,從而獲得物品的信息,實現自動扣費。再輔以多路監控攝像頭搭建的人臉識别等身份識别技術,能夠最大程度地監控顧客在店内的行為,防止他們故意破壞商品上的RFID标簽。
相比目前多數超市便利店使用的條形碼掃描技術,RFID技術最大的優勢就在于可同時辨識讀取多個RFID标簽,而不用一個個輪流掃描,因此可以大大節約時間成本。就拿淘咖啡為例,用戶在選購完商品之後,需要進入一道“結算門”,系統會自動掃描你所選購的商品并自動扣費,整個過程可以在幾秒鐘之内完成。6月17日,幾名顧客在上海楊浦區長陽路附近的首家無人便利店購買商品(海新攝)但相對而言,它的劣勢則在于增加了RFID标簽的成本。雖然沒有統一的價格标準,但根據多個信息源透露的信息,目前一個RFID标簽的成本大緻在0.4至0.7元之間,再加上标簽還有損毀的可能,這筆支出還是要占整個便利店支出的重要一部分。缤果盒子創始人兼CEO趙子林就向媒體透露RFID支出大概占整個銷售額的5%左右。對于平均客單價10元左右的便利店來說,這相當于他們要在每個客人身上白白支出0.5元。
而傳統便利店羅森以及年初就開始在北京布局的創業公司便利蜂則選擇了更加保守的路線。與普通的便利店相比,他們隻是允許讓顧客自己使用手機APP掃描商品并在手機上進行支付,然後将支付完成後得到的二維碼在自助機器上掃描一下,或讓店員檢查一下即可完成整個購物流程。在便利店客流量很大的時間段内,搭配人工服務,可以降低顧客排隊等待的時間。
與上面的RFID技術相比,羅森和便利蜂所使用的自助結賬功能并無太多技術方面的突破,而是在支付環節通過現有的技術進行了自助化升級,能夠在人流較多的時刻通過自助結賬幫顧客節省在櫃台前排隊等待的時間。
目前,年初才成立的便利蜂已經在中關村附近開了5家店,其中一家店裡的店員告訴本刊記者,店裡的自助付款機目前還需要大量人力的引導,不過在中午客流量較大的時候确實能起到一定的疏解客流壓力的作用。
除了技術方案之外,大家在未來的市場推廣策略上也都不盡相同。
缤果盒子方面表示:“一年之内我們将完成5000個盒子的鋪設”;阿裡方面則明确表示“不會做傳統意義上的超市或咖啡店”,但“會盡快推進落地完整的商業解決方案”;羅森則會在7月的試點完成後從辦公樓門店開始“重點推廣此項業務”。
但無論是誰,他們都在采訪中表示目前的技術形态并不是最終答案,大家的共識是“運營方面的探索才是最難的”。缤果盒子就明确表示“RFID并不是他們最終想要的答案”,而阿裡方面也認為“IP+人工智能”才是他們追求的方向。毫無疑問,就現狀來看,即使是AmazonGo,在試運營過程中都出現了很多問題,導緻正式推出的時間一拖再拖,這些都證明這個戰場中的所有人都才剛上路呢。
争議
不過,圍繞着這個新概念,争議卻一直不斷。
“我覺得目前整個輿論趨勢對于無人便利店的追捧有點過了。”來自上海某投資機構從事消費零售領域PE投資的投資經理達米安(Damian)對本刊說道。在已經關注這個領域兩年的達米安看來,從去年的AmazonGo到前一陣子的阿裡淘咖啡,這些互聯網公司有點強行向普通民衆灌輸“未來理念”,“有點為了無人而無人”。
而熊貓資本合夥人毛聖博此前在接受“36氪”專訪時也明确表示“不看好”這個領域,他給出了兩個理由:第一,這個事情很需要規模;第二,人其實在便利店這個行業發揮着很重要的作用。
根據他的解釋,便利店這種重資産商業模式的現金流回收期較長,對運營能力要求很高,“全家”從2004年進入中國,做了10年、開了1000多家店才做到盈虧平衡;而就第二點來說,現在所有的便利店其實差異性不大,而服務則是能代表不同便利店特點的重要一點。
但最大的争議集中在人力成本方面。
盡管近幾年我國的人力成本逐年上升,但數據顯示,人力成本在整個便利店系統中所占的比重并不大。就以大家都非常熟悉的“7-11”為例,根據其去年的财報,它的人工成本隻占整個營收的1.8%,加上租金成本也不到5%。可以說,人力成本在便利店整個運營成本中所占的比例并不高。
但如果把人力都砍掉,那便利店内衆多需要人工服務的項目就都做不了了,比如類似關東煮這樣的熟食加工以及許多促銷活動的推介,而那些項目又是它的利潤構成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所以在毛聖博看來是不劃算的。
達米安也認為對于便利店來說,運營是需要人工操作的。“越是想要給客戶更豐富的購物體驗,就越難以限制商品的售賣方式”,“而目前的無人便利店版本都是為了配合現有的技術而減弱了用戶的消費體驗”,這在他看來是與未來體驗式消費為主的線下消費潮流背道而馳的。
同時,幾乎所有目前的技術實現場景都是在“收銀”這一個環節進行無人化處理,背後的倉儲、物流、店面管理仍然需要大量的人力,所以很難講無人便利店能減少多少成本,更不要提為了維護無人便利店所需要增加的人力了。
但就這個争議,缤果盒子給出了他們的解釋。
“15平方米的盒子可售賣的數量與40平方米傳統便利店相當,15平方米的盒子造價約10萬元,40平方米的便利店投入約40萬元,所以盒子的成本投入約為便利店成本的1/4;而我們的運營成本也隻是他們的1/8,如果做得好會更低。”缤果盒子方面對本刊說道。同時,在具體每天的運營方面,“基于我們的鋪店密度和測試模型,平均每個人一次補貨需要20分鐘,一個人每天負責20個盒子的貨源更新”。
相比于傳統便利店每家店至少需要5名員工,缤果盒子的做法有了很大的提升,但這些還需要大規模實踐的檢驗,畢竟他們目前隻是在廣東與上海開設了10家試運營店。
此外,雖然缤果盒子方面表示他們目前在廣東中山等地投放運營10個多月以來接待超過了1萬人次的客流,偷盜與破壞情況都是零,但社會大衆究竟能否在道德層面經受住更為長期和廣泛的考驗都還值得繼續觀察。
未來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IT業者對記者表示,無人便利店未來應有的形态應該在自動售貨機與小型超市之間,它應該有以下幾個特點:地處相對封閉或不太繁華的地區、SKU(庫存量單位)盡可能小且商品盡可能标準化、SKU組合可根據用戶行為靈活多變。
缤果盒子就同意這個說法:“傳統的零售渠道并沒有日消300~2000元這個區間的業态。傳統無人售賣機是在1~100元,夫妻店是2000~3000元,還有3000元以上的連鎖便利店品牌,但300~2000元是處于空白區域,而我們就處在這個區域。”
目前缤果盒子的店鋪主要布置在封閉或半封閉的高端小區,主要服務小區内的居民用戶,不像傳統便利店那樣依賴于大的人流量。按照一般便利店平均客單價10~20元的金額,缤果盒子認為每天隻要有20個以上的個體消費就能産生正向現金流。
而不同體量也決定了不同的視野。阿裡淘咖啡方面的工作人員楊樹對本刊描述了一個更為宏大的計劃,他們認為未來的零售業應該要有“四大優勢”:
第一是大規模的數據應用。因為數據能讓服務變得有據可依,你需要知道上帝有什麼喜好、哪些習慣等等。第二個優勢是運營效率。未來的零售業要既能提供前端營銷獲客、會員管理、現場購物行為捕捉和深度學習及無人支付結算等各環節技術方案,也能提供後端供應鍊體系、物流體系等一整套解決方案。用互聯網手段重構零售體驗和管理,提升商業效率。第三個優勢是自動化。無人導購、無人結算;自動識别,拿了就走。在未來,隻要認證識别過一次,可能連手機也不需要帶了。第四個優勢是“IP化”。IP場景和消費場景的結合會越來越多。因為性價比、品質、方便已經是購物的基本需求,消費者希望獲得更多的是精神上、文化共鳴上的滿足。
在傳統零售業者看來,這些互聯網企業的想法和他們既有重疊之處,也不完全一緻。
達米安就認為零售業未來需要發展的方向有兩點,第一是去研究如何提高人的工作效率,第二則是探索更成熟的品類管理分析技術。至于所謂的“大數據”應用在他看來可操作性與應用場景還不夠清晰,而且傳統超市與便利店已有的品類管理與單品管理都已經做得非常成熟了。
缤果盒子也認為對無人便利店來說,“一套适應無人零售便利店的後端管理體系才是核心”,其中包括“高效補貨、精準的自動化促銷、有效防損等等”,隻有這些環節都能同時得到相應地改進,無人便利店才有它的實際意義。
最後,不同的玩家有不同想法。有的借着這股熱潮試試水,小規模嘗試新技術總是沒錯;有的完全押寶在這上面,笃定這就是我們能望到的未來;還有的則将它設定為一個秀場舞台,用來展示自己已有的技術和可能實現的無限可能。但最終消費者都會用自己的買單行為來證明誰才是笑到最後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