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唯一為何誕生在法大
2017年3月20日上午,記者帶着滿心好奇,來到中國政法大學證據科學研究院,采訪了研究院國際交流合作辦公室主任,青年副教授汪諸豪。
汪老師首先仔細梳理了“證據科學”一詞的來龍去脈。“它是‘證據法學’和‘法庭科學’兩個專業的合稱。”“證據學”重在以科學家的身份取得證據、分析證據;“證據法學”則以法官的角度,整體地考慮證據規則。以前由于法學家和科學家的研究領域完全沒有交集,根本沒有辦法直接對話。“證據科學”恰好是法律和科學之間的紐帶,是溝通法學家和科學家的橋梁。“證據科學”從1990年代開始被法大老師關注,後來逐漸被中國主流學者關注,如今具備很強的現實意義。
汪老師向我們提到,最近被翻案的幾個冤假錯案都是因為“事實認定”出了問題才抓錯了人,而“事實認定”正和“證據法學”密切相關。為此,我國的司法機構從2008年提出“完善刑事訴訟證據制度”以來,年年圍繞着“證據”和“事實”出台改革政策,2016年終于确定了“以審判為中心,确保偵查、審查起訴的案件事實證據經得起法律的檢驗”。“證據法學”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汪老師興緻勃勃地說:“以前的公、檢、法三家是流水作業的模式,即公安局‘買菜’,檢察院‘做飯’,法院‘吃飯’。司法改革後,要求法院、法官要以證據為中心,‘事實認定’變成了核心問題。”可以說,“證據法學”是法學的基石,負責證據和事實方面的理論研究,而“法庭科學”是法學的利器,在實際的司法直接産生影響。兩者結合,證據科學就達到了理論與應用的合二為一。
國内法學教育界有赫赫有名的“五院四系”,即現在的中國政法大學、華東政法大學、中南政法大學、西南政法大學和西北政法大學,以及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北京大學法學院、武漢大學法學院和吉林大學法學院。“國内其他法科名校都有證據法學的研究力量,隻是沒能整合資源,形成一支像法大證科院這樣的研究隊伍。”汪老師說。
不止是國内,在西方,作為“司法制度之基石”的證據制度也受到過一定程度的忽視。英國倫敦學院大學曾提議設立一個證據科學中心,不過目前尚沒有實體去深化對證據科學的研究。美國西北大學法學院的證據法學雖然是其傳統強項,但沒有建立相應研究所。”談到這裡,汪老師頗為自豪:“法大專門開辟一個研究院來研究證據法學,并注意到與之密切相關的法庭科學,全球隻此一家。”
“證據科學研究院是一個法大的直屬科研教學單位,是純粹的、實體的二級科研單位。”2006年5月,法大大膽地設置了這個規模宏大、完整的研究機構。它有7個部門和7個學術研究中心(分别研究儀器、醫學、疑難、文化和倫理等方面)。目前研究院有教授十多位,2014年中國政府“友誼獎”獲得者羅納德·J.艾倫教授為院裡的外國專家咨詢委員會主席。
擁有教育部長江學者和創新團隊、全國十家國家級司法鑒定機構之一的法大鑒定研究所,研究院在學術和應用兩個層面上都獲得了頂級榮譽。2013年,證據科學學科入選了旨在建設中國的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的“111計劃”。
法大證據科學研究院也在國際舞台上發出了中國聲音。2007年9月,研究院在北京主辦了首屆“證據理論與科學國際研讨會”。2011年在北京舉行的第三屆證據理論與科學國際研讨會上,成立了國際證據科學協會,秘書處就設在法大證科院。2015年,研讨會走出國門,在澳大利亞阿德萊德市召開了第五屆國際會議。2017年8月,第六屆研讨會将在美國馬裡蘭大學召開。“證據理論與科學國際研讨會”已成為中國政法大學對外開展學術交流的品牌及世界各國證據法學家和法庭科學家開展跨學科交流的重要平台。
2015年5月,法大主辦的中國第一本法庭科學學術英文期刊創刊。這是在法庭科學與法醫學相關領域中,中國作為主辦機構向全球出版發行的第一份英文雜志。
文理交叉,還有國際範兒
證據科學研究院跨越了醫學、工學、理學和法學四大學科,“研究院建立初期,我們就自建了證據法學、法醫學、物證技術學、司法心理學和證據規則5支文理交叉的創新團隊。”汪老師說。
除了文理交叉這個最大的特色,“國際化”是讓證據科學研究院的研究處于領先地位的另一大法寶。“我們是先有了外國專家咨詢委員會,再成立的研究院。”
外國專家咨詢委員會成立于2007年,由7名國外證據法學和法庭科學的一流學者組成,委員會主席艾倫教授來自美國西北大學法學院,在過去十年中先後23次造訪法大證科院,因其貢獻,2014年他獲得了中國對外頒發的最高獎項——政府“友誼獎”。
研究院還擁有一支國際化的教學科研團隊,年輕的汪諸豪就是被引進的海歸,他2006年本科畢業于法大,2007年成為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的法律碩士LLM,2011年獲得美國印第安納大學布魯明頓分校職業法律博士JD學位。後來,他放棄了在美國大型律師事務所的工作機會,來到母校證據科學研究院任教,同時兼任學院國際交流合作辦公室主任一職。未來他還将在國家和學校支持下,赴美國西北大學法學院攻讀法律科學博士SJD學位。
學院還與國外知名科研機構共建了十家證據科學海外聯合研究基地,分别位于瑞士洛桑大學、美國馬裡蘭州法醫局、美國印第安納大學法學院、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法學院、美國紐黑文大學、韓國國立科學搜查研究院、澳大利亞阿德萊德大學等國外高水平大學和研究機構。
研究院還經常“請進來”,比如邀請外國學者來開辦講座,十個證據科學海外基地所在的學校的知名學者和研究人員也經常前來訪問學習,每年都有幾十位專家學者前來。
能文能武博士生
研究院培養人才的方式也很獨特,特意招收理工、文科兩大類學生,來綜合學習法學、法醫學和物證技術學、法庭科學和司法文明等研究方向。“自建院以來,我們院秉承文理交叉、研用一體的理念,以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交叉研究、綜合研究為特色,以證據科學的重大理論問題、科技前沿問題和國家法治建設的重大需求為主要研究内容,培養複合型、應用型高級專門法律人才。”
研究院的博士和碩士點有:證據法學博士和碩士學位點,下設證據法學、法醫學和物證技術學三個研究方向;法律碩士學位點,下設法庭科學和司法文明兩個研究方向;在職法律碩士學位點,下設證據科學研究方向。
汪老師介紹,證據法學專業傾向于招收具有理工科背景的人來攻讀,法庭科學、司法文明兩個方向的學生,若有醫學或法醫學本科專業背景,入校後又外語合格的話,可申請中美雙碩士學位。
博士生三年級的學生王平(化名)就是證據科學研究院培養出來的人才典型。她碩士讀的是法律碩士中的法庭科學方向,博士時的專業是證據法物證技術,屬于具有法律科學、法醫學、物證技術學、刑事科學技術、偵查等一系列交叉學科知識的學生。讀研期間,王平經常往鑒定所跑,做過很多物證技術方面的實驗。“比如某交通事故現場取證後,交警提取了油漆碎片送到法庭科學實驗室,由我們來确定被撞物和汽車油漆的吻合度,最終得出的檢驗結果将作為證據、提交給法官,法官從而判定該車輛是否肇事。”
讀博期間,王平又下苦功夫研究關于疾病的預防控制,唾液檢驗,假鈔檢驗,指紋鑒定,提取無名屍體的碎片來查找失蹤人口、用DNA來比對失蹤兒童信息等。經曆大量科研和思考後,她寫出了關于司法鑒定制度改革方面的博士畢業論文。求職時,王平受到各種用人單位争搶。
為培養這些文理交叉的新一代司法人才,研究院開發了一套獨具特色課程體系和教材體系,此外,研究院還為全校師生開設了法醫學、司法精神病學等通識課程。
研究院裡課程很國際化,僅2016年一年,就開設了14門次課程,采用全英文教材、全英文授課的方式,請國外知名教授連續講半個月。經常有武漢、上海等地方的老師和學生組隊來聽課。
除了專業學習,研究院還與全國各級法院、檢察院、政府部門、律師事務所一起建立了實習基地。博士生和碩士生可以到合作基地挂職、實習。學生還可以通過選修課,在法大法庭科學技術鑒定研究所的實驗室裡,與各種先進鑒定儀器打交道。2016年,研究所又成立了我國第一家法庭科學博物館,讓學生們又多了一條途徑去了解法醫學和物證技術學的古今中外。
司法改革後,法官将要在審判中親自審查證據。法大證據科學研究院的學生更能在審判,尤其是庭審中發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