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玖藝術學博士,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美術人智學實驗
說到美術,我們并不陌生,我小時候也上過好幾年美術課,老師在前面做範畫,學生們一筆一畫的跟着臨摹。而梁老師說,藝術沒有統一的标準。藝術,不等于美,美和醜都可以是藝術的。我們常說“審美”,其實也可以“審醜”,美和醜都不過是藝術的一種表現手段,有些作品你不喜歡,并不說明作品畫得醜,隻能說那種表現方式你不習慣、不喜歡。美術不僅僅是畫畫,畫畫也不僅僅是要像什麼。
梁老師在課上給大家布置的第一個作品便是《亂畫》,助教給大家每人發了一張A4的作品紙,老師說大家要通過亂畫去表現感覺、記憶、深度、想象、表達、味道、作品感、欲望、欣賞力……老師說如果太多記不住,就記住兩個字“亂畫”,要真正的亂畫。如果隻記一個字,“亂”就可以了,畫吧。
同學們卻愣在那裡沒人動筆,面面相觑,一臉的困惑,半臉的茫然。畫?亂畫?從何畫起呢?我心裡也納悶兒,老師是說過美術不等于畫畫,可好端端的,為啥要亂畫呢?小時候學過幾年繪畫,你要說讓畫個花鳥蟲石,這倒難不倒我。畫個人物肖像,“站七坐五蹲三半”,大不了照貓畫虎,也是那麼回事兒。可這亂畫又是從何說起呢?說實話,我們從小活在各種條條框框的要求和限定中,一下子沒有了限定的名稱和主題,猛地面對一張白紙,兩眼抓瞎,忽然感覺自己沒了主意,竟有些無從落筆。
有同學憋不住滿心的困惑舉手問老師,“怎麼亂畫呀”“亂畫是不是就等于瞎畫”“那閉着眼睛畫嗎難道”?梁老師沒有立刻回答,笑了笑說自己去體會吧,尋找屬于亂畫的感覺。大家更疑惑了,還在試圖追問,梁老師擺擺手說,畫吧畫到自己覺得痛快,那種感覺就對了。“大家讀了這麼多年書,總說自己不自由,我現在給你們自由,飛吧。”
一位安靜内向的同學半天都沒有下筆,老師走過去問為什麼遲遲不肯動筆,同學說還沒想好畫什麼。老師說亂畫嘛哪裡需要想什麼。另一位同學畫了很多線條,老師說你這些線條太規矩了,亂畫嘛,顧忌那麼多幹什麼,信馬由缰,讓線條如瘋馬橫行。“畫嘛大膽畫,放肆畫。大不了畫個鬼,反正誰也沒見過嘛。”同學聞之,噗的一聲,被逗笑了。老師說,畫畫也有節奏和韻律感,亂畫不要緊,盡管盡情地亂畫吧,在筆落紙面的刹那去感覺畫的節奏感,去尋找有沒有大小的關系,有沒有遠近的區别,有沒有疏密、有沒有深淺,邊畫邊思考,邁出第一步,跟着思緒往前走,都說萬事開頭難,但總要開頭的,畫起來就不難了。鉛筆在紙面摩擦的沙沙聲在教室裡次第響起,大家紛紛開始動筆。
剛開始我在畫面上畫了很多小方框,我承認我這不算亂畫,我是故意為之的。我覺得人其實就活在各種條條框框中,那些條條框框早就化作了我們的習慣,而習慣是如此之輕,輕到察覺不到它的存在;又是如此之重,重到你無法擺脫,起初我是想通過這種形式去表現社會中人們在各種框架下的約束。但是梁老師看到我在畫面上的一個個小方框,走過來說我這也不算亂畫,那麼多條條框框做什麼,所謂的條條框框都是你自己給自己附加的,思維上不要有思維定式,線條上不要有路徑依賴,亂畫就是要真正的亂畫。
老師見我遲疑不改,拿過鉛筆,直接在畫面上徑直塗開,把原先的布局完全打破。看着改過後的畫面,目瞪口呆的我還沒緩過神來,老師說試着打破原有的觀念去體會亂畫的感覺,在這些線條的基礎上繼續亂畫下去。還别說,當原有的畫面被徹底打破後,忽然有種前所未有的自由感,任筆尖的靈感随揮動的手臂任性遊走。忽然發現,其實“任性”也真是個好詞。
旁邊的同學想畫太陽,像兒童畫那樣畫在了中間,老師看到說,這不是亂畫哦,線條太刻意了,太孤立了,畫面之間每個線條都是有聯系的。起初同學不忍心改,老師說不破不立,不去打破原有的框架便無法擁抱更廣的天地。後來同學要拿橡皮去擦,老師說也不用擦,直接往上畫就行,原有的線條就在那裡,加上不同的筆觸會給原有的畫面賦予不同的質感。
梁老師要求大家畫的時候感受自己的繪畫語言,慢慢去發現自己下意識的藝術表現。完成《亂畫》作品後要給自己的作品起一個名字,并和大家分享自己的創作感受和作品的表現内容。見大家紛紛面露難色,老師笑着說亂畫都不怕了,亂說總難不倒你們吧。大家笑成一片。
畫着畫着
課間的時候,大家把自己的作品拿到走廊裡,擺放成一排,狹窄的走廊瞬間變身成一個小畫廊。大家在作品前面走過,欣賞着别人的作品,打量着自己的新作。一個同學的作品取名《年輪》,和大家分享創作的心路曆程時她說起初她也不知道能畫什麼,畫着畫着就感覺自己畫的像一個大樹的年輪,疏疏密密的線條像是大樹的生命軌迹。
有位男同學和大家分享自己的創作感受時說,這次《亂畫》作品讓他想到了武俠小說中武林功夫“有招勝無招”的感覺。亂即不亂,起初落筆漫無目的,畫着畫着就有了一種方向,找到了自己想突出表現的東西。有些線條一直在那,起初并不突出,但畫着畫着就會突然突顯出來,找到自己想表現的東西。
梁老師說,具象的作品和抽象的藝術表達并不矛盾,好的藝術作品傾注了作者的人生記憶、個人情感、藝術想象,起初下筆沒有風景,走着走着就有了風景。美術人智學,要不斷做,不斷嘗試,去突破,去超越自己,但是要始終有自己,有自己的創造的欲望,建構自己的作品感。每個作品有每個作品的滋味,從何出發,經曆了什麼過程,去體會屬于自己的滋味,去創造自己的藝術味道,這是非常重要的。
梁老師每次課上抛出的問題,下節課都會延續思考,繼續讨論。他要求大家每堂課結束後發郵件給他寫下課堂反饋,字數不限,可以分享自己的創作感受,分享自己課後的人生感悟,可以寫詩、寫自己的焦慮,寫什麼都行但必須是真實感受。他會選出一些反饋做在課件裡在下一堂課共同分享。
抒懷狂樂
有位同學課後寫道,通過亂畫的課堂體驗聯想到了自己心理學專業的“無結構訪談”,動筆前不預設主題,不刻意不表現任何具象的物體,通過線條的疊加和鋪展獲得最後畫面的充實與質感,很像心理學實務上事先不預定問卷、表格和提出問題的标準程式,由調查者與被調查者自由交談,從而實現深度溝通的無結構訪談模式。
還有同學和大家分享自己體驗亂畫後終于感受到了“漫卷詩書喜欲狂”那種抒懷的快樂。也有同學分享了自己最近的焦慮與困惑,感覺自己的生活就像亂畫中亂麻般的線條,剪不斷,理還亂。老師說,人生如果沒有點憂慮感,那才不正常。他還說,大家判斷一幅作品畫的好壞,總愛從畫的像不像出發。但事實上對于繪畫藝術來說,畫的像,隻不過是表現物性狀貌,畫的再好也隻是娛于目;而真正能悅于心的作品不是表達物而是表達自己,表達生命的悲欣價值。有時那些焦慮與痛感,恰恰是我們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責任編輯:陳思
真正能悅于心的作品不是表達物而是表達自己,表達生命的悲欣價值。有時那些焦慮與痛感,恰恰是我們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