鲲鵬出世
1928年,一位名叫卡爾頓的美國運動員,第一次穿着滑雪闆完成了雪上空翻。30年後,瑞士滑雪教練費由雷爾進一步升級,在滑雪中完成了空翻和轉體動作。如今冬季運動會賽場上,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已經成了最具觀賞性的項目之一。在比賽中,運動員從平台躍起到落地的空間内做各種空翻轉體動作,裁判員根據表演的藝術效果和競技水平評分。
1980年中國運動員第一次參加冬奧會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比賽。
1998年長野冬奧會,徐囡囡橫空出世,隻有16歲的她奪得該項目銀牌,中國實現了該項目冬奧會獎牌零的突破。
當時主辦國在比賽場地邊設立了一個标志牌,上面寫着金銀銅牌獲得者的名字。如今20年過去了,這個标志牌仍然矗立在那裡。自那以後,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成為中國傳統優勢強項。
8年後,在都靈冬奧會上,中國運動員實現了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冬奧金牌夢。這位運動員叫韓曉鵬!當時,隻有22歲的韓曉鵬,在一群聲名顯赫的歐美運動員中,還隻是一個無名之輩。可就是他,以鲲鵬展翅般完美的騰空和翻轉橫空出世。
有人這樣評價他:“多年來,他默默無聞地在冰天雪地中訓練,事迹很少有人知道,甘于寂寞、為國奉獻的精神在今天終于結出了豐碩的果實。”
這句話,又何嘗不是送給了每一位中國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的運動員。
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自身的危險性和觀賞性,決定了這個項目運動員要有極高的身體條件、極佳的身體柔韌性、極強的心理素質。
實現這三點,對于運動員來說,意味着常年在冰天雪地的集訓,意味着一次次跌倒後爬起,意味着舊傷添新傷……
就拿2018年平昌冬奧會的參賽運動員來說,徐夢桃曾三次膝關節受傷、一次膝關節前交叉韌帶斷裂,張鑫曾膝關節軟骨重度損傷,賈宗洋是帶着腿上的22根鋼釘拿下了亞軍……
冠軍搖籃
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的優秀運動員,大多來自同一個地方:沈陽體育學院。平昌運動會上,中國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隊中,運動員賈宗洋、王心迪、齊廣璞、劉忠慶、張鑫、徐夢桃,教練員紀冬、歐曉濤、牛雪松、鄭非,都來自沈體。
從上世紀90年代,沈陽體育學院就組建了一支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隊伍,在那個什麼都不便利的年代,開始了艱難探索。
滑雪,最重要的當然是雪場,可是當時條件艱苦,沒有造雪機,怎麼辦?運動員和教練員想了一個辦法,他們找到較合适的山坡,然後從山溝裡将自然的雪一筐一筐背到坡上,硬生生靠人工壘造跳台。
寒冬臘月的長白山,氣溫直逼零下三十攝氏度,臉上被凍得跟凍梨一樣,可沒有一個人想過要放棄。不僅沒有人放棄,還有教練主動請纓,牽頭組建了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二隊,那個人就是楊爾琦。
她帶着一群十多歲的孩子,每年11月初上山,第二年4月初下山。夏天跳水池,冬天練滑冰。她還自創了摩托車牽引訓練法,自己駕駛着三輪摩托車,然後用車後數根七八米長的繩索牽引着腳踩滑輪鞋的小隊員,練習滑行技術和平衡能力。
這批小孩子裡,就有後來叱咤滑雪賽場的兩位世界冠軍——韓曉鵬、李妮娜。
正是一代代沈體教練員的不懈努力,才有我國冬奧雪上項目的12枚獎牌,其中10枚出自沈陽體育學院。
如今的沈陽體育學院,條件好了很多,孕育了最優秀的教練團隊,還成立了運動人體科學學院,創建了專門的科技服務團隊,用專業的科技硬實力為中國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隊運動員保駕護航。
39歲的婁彥濤博士,13年前就加入這個團隊,從運動力學角度得出結論:這是一項高危運動!尤其是男子三周台,運動員以60至69千米/小時的沖擊速度(比百米沖刺都要快),滑向傾斜度71度的三周台騰空,騰空高度達到17米,落地沖擊力達到身體重量的10倍以上。
“在這個過程中,運動員不僅要在空中完成三個空翻,根據不同難度系數還要完成不同的轉體,還要在巨大的沖擊力下保證平穩落地,從人體力學角度分析難度極大。若不以科研數據分析做支撐,安全完成高質量動作的可能性很小。”婁彥濤說。
從運動員的選材到運動監控,從運動技術的評估到運動疲勞的恢複,科技服務團隊全方位保障每位運動員從起跳、滑行到騰空、落地的每一個環節。現在,中國運動員的技術難度處于世界領先位置,與之相配套的科研水平也領先世界。
科技團隊為中國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隊提供的科技服務保障數據分析精确到了每一位運動員。科研組成員模拟落地沖擊力和真實雪上動作,采集數據細緻到運動員在整個過程中的肌肉發力順序。
“比如齊廣璞,他的動作難度系數最高,經過數據采集,我們發現他的股後肌群持續發力,導緻雙腿受力不均勻,就将數據反饋給教練和齊廣璞,幫助及時調整技術動作。”婁彥濤說。
科技服務團隊的目标就是,“用精準的數據分析确保運動員更高水平、高穩定性發揮,避免傷病”。
責任編輯:樸添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