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北大120華誕。校園西北角,一座甯靜的小園名“鳴鶴”,這是賽克勒考古與藝術博物館所在地。一場名為“尋真”的特展正在此舉行。杭侃,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院長,賽克勒考古與藝術博物館的館長。1993年,賽克勒剛剛建成移入鳴鶴園的時候,他尚是一名學生。杭院長告訴我們,自1990年舉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以來,北京大學考古學專業師生參與的重要考古發現已逾30項。
本次展覽共分為六個單元:舊石器時代考古、新石器時代考古、夏商周考古、漢唐考古、宋元明考古和考古技術與方法。
第一單元以“中國遠古人類的發現”“華南礫石工業的發展”“從現代人出現到農業起源”三部分,展現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舊石器時代考古教學與科研取得的豐碩成果。
進入展廳,最先映入眼簾的展品是金牛山人骨架化石。這架發掘于遼甯省營口市金牛山遺址的古老型智人骨架,距今已有26萬年左右,為迄今發現的中國舊石器時代早期最完整古人類化石骨架。
化石共計50餘件,包括頭骨、脊椎、肋骨、髋骨、尺骨及手腳等部分,屬同一個體,女性,年齡在20~22歲之間,頭骨保存十分完好,有一些與北京人相似的原始特征,但腦量顯著提高、吻部後縮程度比北京人更加明顯。
這具骨架化石是北大考古系呂遵谔教授帶領其研究生在1984年發現的,同年被列入全國五大考古發現和世界十大科技進展。
第二單元聚焦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新石器時代考古的重大發現,為觀衆呈現泉護村、王灣、北莊、八裡崗等遺址考古教學與科研的傑出成績。
這一展廳裡,最引人注目的展品為出土于陝西華縣泉護村遺址的鸮面。“鸮”即貓頭鷹的意思。1958年至1959年,為配合三門峽水庫修建工程,北京大學曆史系考古專業組建黃河水庫考古工作隊陝西分隊華縣隊,對華縣泉護村仰韶文化遺址進行了大規模發掘。鸮面就是在此次發掘中發現的。
鸮面為泥質褐陶,手制,正面塑出鼓起的雙目和尖喙,頭部上方兩側還有雙耳的殘迹。鸮面設計構思巧妙,構圖簡練而傳神,是新石器時代先民藝術創作的代表,後又成為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源流運動”平台Logo設計原型。
第三單元展出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參與的晉侯墓地、天馬——曲村遺址、周公廟遺址、周原遺址等夏商周考古教學與科研的重大發現。晉侯鳥尊,山西博物院鎮院之寶,以借展的方式莅臨北京大學。
這件鳥尊于2000年在曲沃縣北趙村晉侯墓地114号墓出土。整體造型為伫立回首的鳳鳥形,鳳尾下彎成一象首,與雙腿形成三點支撐。器蓋和腹底鑄有銘文,“晉侯乍向太室寶尊彜”,說明該器為晉侯宗廟祭祀的禮器。為第三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
1992~2001年,北京大學考古專業聯合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對晉侯墓地進行了6次大規模發掘,共發現9組19座晉侯及夫人異穴并葬墓。晉侯墓地是目前保存最完整、資料最豐富的周代諸侯墓地,為研究周代埋葬制度、探讨晉國曆史提供了空前豐富的資料。晉侯墓地以其在學術研究上的重大價值,曾于1992年、1993年兩次選入“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并于2001年選入“20世紀中國100項考古大發現”。
此單元中,還有兩件晉侯稣鐘,堪稱瑰寶,它們也是山西博物館以借展方式莅臨北大。這兩件晉侯稣鐘,一件高25.9厘米,銑間距14.9厘米;另一件高22.3厘米,銑間距12.9厘米。它們于1992年曲沃縣北趙村晉侯墓地8号墓出土。該編鐘總計16件,其餘14件由上海博物館從境外購回入藏。編鐘分兩組,三種式樣,非同時鑄造,測音卻和諧,是标準配律。
16件鐘上共刻有355字的長篇銘文,完整記錄了西周厲王三十三年,晉侯稣率軍參加周厲王指揮的讨伐東夷的戰争。晉侯稣因戰功,多次受賞,因作此編鐘。所記戰争為史料所阙載,對研究西周和晉國曆史極為重要。銘文全部為錾刻,西周青銅器首見。為第一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
位于西安與寶雞之間的周公廟遺址堪稱是考古寶庫,迄今共在此發掘出近萬片甲骨,識别出近2500個字,于2008年選入“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2004年至2011年,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與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組成聯合考古隊,對周公廟遺址進行了系統的考古發掘和田野調查。這件刻辭蔔甲龜背甲殘片,甲内面經過鋸削、锉磨處理,局部外側經切鋸,在頸闆處有一圓鑽。甲上有一鑽,最初加工成橢圓形,外側施鑿。另殘存方鑽2個,鑽内有灼痕,正面有“T”字形兆枝。蔔辭刻在背甲正面,現有兩條39字:
(1)……視馬,毖于馬師,勿乎人于逆它,終囟(使)亡咎。
(2)……五月哉死霸壬午衍祭,翦繁,事占:者……來。氒至,王囟克逸于宵。
第四單元以大堡子山遺址、馬家塬墓地、洪州窯遺址為重點,展示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漢唐考古教學與科研的不凡收獲。值得一提的是,大堡子山遺址在上世紀90年代遭遇了猖獗的盜墓活動,北大考古團隊對其的發掘研究适時搶救了國家文化遺産。
20世紀90年代初,大堡子山秦公大墓被盜掘,大批珍貴文物流失海外。自2004年始,在國家文物局和甘肅省文物局的大力支持下,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誠邀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國家博物館考古部、陝西省考古研究所和西北大學文博學院組成聯合課題組,啟動早期秦文化考古調查、發掘與研究項目。這件甬鐘出土于大堡子山祭祀遺址。旋鈕紋飾分為四個單元,皆飾陰線獸目交連紋。舞部紋飾也可分為四個單元,皆飾陰線卷雲紋。钲部左右的篆部各分五區,1、3、5區各有三枚,2、4區飾陽線三角夔紋。表面殘留布紋,放入時當包以麻布。
第五單元以磁州窯、定窯、越窯等遺址的陶瓷考古與白沙宋墓考古為例,介紹北京大學宋元明考古教學與科研的突出成就。其中由故宮博物院借展的白沙一号宋墓磚第123箱,為今年2月仙逝的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泰鬥宿白先生的著名考古成果,此次為其出土後的首度公開展出。
1951年12月至1952年1月,宿白先生主持了河南禹縣白沙水庫庫區三座宋墓的發掘工作。白沙宋墓是北宋元符二年(1099年)趙大翁及其家屬的墓葬,是北宋末期流行于中原和北方地區的仿木建築雕磚壁畫墓中保存最好、結構最為複雜、内容最為豐富的一處。1952年将白沙宋墓1号墓的墓室壁畫與墓磚整體切割,裝了148箱。
責任編輯:陳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