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公主府大殿
今日保存完好的數學樓尋夢公主府
如果說老北大的校園不同于今日,那麼其差異并不止于紅樓和燕園。事實上,京師大學堂的設立較之紅樓的興建前後相去二十年,早在王朝末年便在孫家鼐等人的帶領下拉開了校園建設的序幕,并由此奠定此後數十年間校園發展的基礎。如果細數老北大校園和今日的差别,第一點在于校園毗鄰皇城,是一所建在古都裡的新式大學;第二點則在于校園建設的階段性、分散性,老北大的校園可以說是一點點、一步步嵌入到帝都的老城和擁擠的建築當中。而這一切的開始,都要從清末的校園——馬神廟公主府說起。
京師大學堂是清末北京城内第一所新式官辦大學堂,其開辦倍受矚目,就連校園建設也得到各方人士的關注和讨論。1897年,孫家鼐上呈“官書局議覆開辦大學堂折”,從六個方面論述了大學堂的建設,其中“學堂宜造”一項就大學堂的校園布局進行了規劃,計劃為大學堂選取面積廣闊之地,建設完整完備的校園,并在校園四周留出足夠空地,以備日後擴充。
盡管希望如此,但在王朝末年的動蕩歲月裡,改革活動的展開卻往往不能如此順利。直至1898年光緒皇帝頒布“明定國是诏”宣布正式設立京師大學堂的時候,大學堂也沒有找到一塊理想的校址。面對學堂趕為開辦的局面,總理衙門上奏,建議可參考日本經驗,先選擇一處差不多的場所臨時建校,再慢慢建設理想的校園進行搬遷。
随後朝廷派出慶親王奕劻和禮部尚書許應骙尋找臨時校址,幾個月後兩位官員上奏覓得“地安門内,馬神廟地方,有空閑府第一所,房間尚屬整齊,院落亦甚寬敞,略加修葺,即可作為大學堂暫時開辦之所。”
此處“空閑府第”稱作馬神廟公主府,是乾隆皇帝四女和嘉公主出嫁時賜建的府邸,由于公主和驸馬早逝,公主府此時已閑置多年。這樣一處靠近景山,遙望紫禁城的空閑公主府由此便成為了京師大學堂最初開辦的臨時校址。
朝廷将公主府撥給大學堂使用,此後官書局大臣孫家鼐曾多次親臨現場進行考察和謀劃,最終授意内務府通過改造和新建等方式在公主府内建成房屋507間半,分兩次移交給大學堂使用,大學堂接收房産後舉行了開學典禮。公主府雖計劃作為大學堂的臨時開辦之所,但這一“臨時”便達半個多世紀,不僅在清末,甚至在民國的數十年裡都成為老北大校園重要的部分,充當着理科院系的主要校區。今天公主府校址位于景山東街胡同内,大殿、數學樓等遺址遺迹保存完好。公主府遺址西側保留着清末大學堂加蓋的十四排連排宿舍“西齋”平房,其東側與大學夾道之間還保留着大學堂完整的院牆。
最初的校園
公主府是清末京師大學堂校園建設的開端,但并非其終點。庚子事變中,公主府校園遭到破壞,亂後在管學大臣張百熙、總監督張亨嘉等人的籌措和努力下,不僅公主府校園得到整修,大學堂更是以租用、購買等方式陸續添建新的房産。
1902至1904年間,大學堂管學大臣張百熙參與制訂了中國第一個近代學制,其中不僅就大學堂的校園建設進行了規劃,同時提出了大學堂分科設學的教育方法。此後,醫科、農科等分科以及譯學館、進士館等機構相繼設立并招生,由于公主府空間不足,伴随房産的獲取這些機構也陸續遷出,分散到北京老城之中。
至王朝末年,京師大學堂的校園以皇城東側公主府為中心,同時擴散到老北京的内城和外城宣南地區,在北京城外的近郊也購買了幾塊農地計劃建設分科大學。除此以外,清末大學堂依據學制的計劃,還相繼建設了操場、宿舍、教學樓等新式的校園要素,如在公主府東側由朝廷劃撥沙灘漢花園建成的操場,便在此後紅樓的位置,另如北側租用松公府空地建成的植物園、南側租用八旗先賢祠建成的宿舍等等,都延續到民國時期的校園當中。
責任編輯:鐘鑫
清末京師大學堂的校園建設,在建築景觀方面為古老的帝都帶來新的氣象,也為民國年間紅樓的建設、三院五齋校園的發展奠定了雛形。清末的大學堂校園,是老北大校史上不應被遺忘的地方,公主府的院牆仿佛還細數着老北大昨日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