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宇卿北京師範大學電影學專業大三學生前幾天一個師姐碰到我,對我說:“知道嗎,現在的你和兩年前看上去不太一樣了,好像……真正開始展露自我了。”
或許可以這樣說,在進入劇社的這幾年,戲劇用一種不容逆轉的力量推動着我。
我并不是表演專業的,現在是北京師範大學電影學專業大三學生。在進入劇社之前也并沒有接受過任何專業的培訓,僅僅憑着一點點興趣就報了名。
起初是幫師兄師姐們做做舞美,搬搬道具,在演出開始的時候站在舞台的側幕,偷偷地看着台上的故事。劇社慣例,在演出結束之後會三謝觀衆,就在這第一次“三謝觀衆”的過程中,我對自己說,我想要留下來。
想不到就這麼一念之間,真的留了好幾年。最開始做演員的時候,什麼都不會,台詞也說不清楚,就連大聲說一句話都會臉紅,恨不得趕快從台上溜走,因為達不到導演的要求而痛哭的情況也是屢見不鮮,哭完了繼續排練。
但是時間過去,這裡的每一個記憶依舊熱烈又新鮮:第一次演出是在地下排練廳,觀衆席地而坐,與我近在咫尺,開場之前我的心髒劇烈跳動,好像快要湧出胸腔;第一次改編劇本,拿到莎士比亞的《仲夏夜之夢》,和搭檔一起讀了一遍又一遍,直到咖啡廳打烊仍然意猶未盡;第一次幫助師兄做導演,設計調度、設計舞美服裝、寫宣傳文案……最有畫面感的是,為了一個小小的調度,離演出還有一小時的時候我跑去找同學們借了十幾件各式各樣的裙子,抱着一大摞衣服狂奔在五月的校園裡。随着出演的角色越來越多我發現,我越來越享受在舞台上的時刻,珍惜每一個角色每一個劇本帶給我的觸動,跟着角色哭哭笑笑,愛恨離别,感覺自己的生命變成了一個容器,承載這些角色的生活。
在劇社的時間久了,經常會面臨一個問題:值得嗎?一個學生社團,沒有工資,甚至有時還要自掏腰包,付出大量的精力去做一件可能沒有結果的事情,這樣做會不會太理想主義了?在劇社,大家常說:“學演戲,學做人”,我所收獲的恐怕是無法用數字衡量的東西。
在接觸戲劇接觸表演之後,我更能明白人的多樣性,我不再羞于在人前講話,不憚于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情緒,并且因為這些改變一點點找到自信,找到自我表達的途徑。這些改變不單單體現在戲劇舞台中,而是滲透在了我的生活裡,讓我收獲了大學中最可愛最合拍的朋友們,讓我面對其他事情的時候也同樣有勇氣。也許加入劇社是一個“臉皮變厚”的過程,但我樂在其中,美其名曰“認識自我,解放天性”。
我知道早晚有一天我會從這裡畢業,但這幾年劇社帶給我的,是不能被量化的寶藏。戲總讓人熱淚盈眶,叫人沉迷,叫人難以割舍。每一次“三謝觀衆”,都有一種無法言說的生命力在鼓動着我,推動着我往未來的方向去。
責任編輯:陳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