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充電網絡建設穩步推進,公共場所、居民小區、單位内部、高速公路等主要場所覆蓋率大幅提升。目前,我國新能源汽車保有量超過200萬輛,居全球首位,已建成各類充電樁超過50萬個,其中公共充電樁21.4萬個。
但是,随着新能源汽車市場規模不斷擴大,充電基礎設施結構性供給不足的問題日益凸顯,整體規模仍明顯滞後。一方面表現為,充電樁與同期新能源汽車發展的規模不匹配;另一方面表現為,充電設施的布局不合理,充電樁的使用率偏低,缺少可持續、可複制的商業發展模式。同時,智能共享欠缺,互聯互通不足,标準規範不健全等。
為破解現有充難題,近日,一場由工業和信息化部賽迪研究院主辦的主題為“智能生态打造充電新時代”的“2018(第三屆)中國充電樁創新峰會”在北京召開。峰會上,多位業内專家為行業健康發展獻言獻策,為全國充電樁基礎設施建設提供了經驗。
充電将迎來大變革
國家能源局信息中心原巡視員、中國投資協會能源專委會會長孫耀唯指出,充電難,充電設施利用率偏低的矛盾仍然很突出。根據目标要求,預測到2020年純電動車和混合動力車累計産銷量要超過500萬輛,業内需要建380萬個分布式充電樁,3月7号國家能源局出台的2018年能源工作指導意見當中指出要統一電動汽車充電設施标準,優先優化電動汽車充電設施建設布局。2018年将積極推進充電樁建設,目前充電樁産業發展尚不成熟,但在政府的指引和可以預見的龐大市場需求下,在未來幾年内,充電無論是商業模式還是産品,技術,都将迎來大的變革。
這些變革體現在哪些方面?
孫耀唯認為,未來,随着技術不斷提升,在大數據、互聯網、人工智能等高科技的推動下,充電樁智能化産品将進一步提高,支持場景更加豐富和便捷化。充電樁的安全性大大提高。其次,充電樁産業技術的提升帶來成本的降低,在政策引導下,将有更多的商業模式湧現出來,包括車樁聯動、車樁一體,以及私人充電樁等等。另外,充電技術的發展和創新也會進一步提升充電産業多元化,包括電磁更換技術等,充電技術的便捷化和多樣化将會更加提升充電樁的普及率。
如何加強充電設施建設?
在這種大的行業趨勢下,充電設施應該如何建設?
在工業和信息化部賽迪研究院黨委書記、副院長宋顯珠看來,加強充電設施建設,需從三方面着手推進。
第一,提升智能化水平。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加速融合,智能化已成為行業發展的訴求和發展趨勢。一方面,要加快推進構建智能高效的充電基礎設施體系,依托智能科技突破産業發展瓶頸,利用科技手段實現大規模部署管理,進一步降低企業運營成本,從而跨越盈利拐點,提升企業競争力。另一方面,用戶需求不斷升級,充電樁必然結合更多的應用,在通訊、共享等實際操作中,為用戶提供更加便捷和多樣化的充電服務。
第二,加快商業模式創新。目前充電樁産業已經從初期的跑馬圈地逐步轉變發展方向,更加注重用戶體驗,互聯網+相關商業模式創新。要加大力度,關注超級充電站、無線充電、互聯共享等多種新技術和新應用。充分發揮個體優勢,實現互補共存與平行發展。同時要下大力氣重構充電産業未來的商業模式,融資租賃衆籌建樁,以點帶面,提高産業發展的質量、速度、效益。
第三,強化信息安全保護。目前信息安全問題比較突出,與消費者聯系緊密的充電樁也不例外。“我們要加強研發與應用,全面完善充電解決方案,為廣大用戶提供更安全,更可靠的充電服務。同時我們要利用智能技術,提升樁站管理水平,通過互聯網技術完善用戶反饋和互動機制。提高充電服務質量,保護充電用戶的個人信息,防止通過充電APP軟件洩露個人隐私。”宋顯珠說。在工業和信息化部賽迪研究院黨委書記、副院長宋顯珠看來,加強充電設施建設,需從三方面着手推進。第一,提升智能化水平。第二,加快商業模式創新。第三,強化信息安全保護。提高充電樁的使用率
對于目前充電樁的使用率低下的問題,北京華商三優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劉曉民則提出了“分享充電”的概念。“北京車位非常稀缺,為了破解這個難題,一方面我們推廣了立體車位,給電動汽車找個家,當然找這個家也非常不容易,地下車庫幹不了,管線非常多,要求很高。相對來說,地表車位可以比較方便找一個充電位置。”劉曉民舉例說。
另外,劉曉民認為,為了充分利用車位資源和充電樁資源,私人樁分享的這件事必須大力推廣。“我們現在參與分享的客戶越來越多,已經占到私人安裝比例的15%。實際上,一個樁可以滿足同小區乃至附近地區四個電動汽車充電,而且大家使用起來沒有感覺到這個車位、充電樁被别人占了。”劉曉民說。
對于為什麼要提分享充電,劉曉民則的理由是:“實際上,電動車用戶一個星期才充電兩到四次,這樣一來,大部分車位盒充電裝都是閑置的,為什麼不把它拿出來,人人為我,我為人人,讓他人分享充電。”
做好充電運營工作
對于充電的運營工作,北汽新能源營銷公司副總理王春風指出,整個行業需要從四個方面做好運營:第一技術、第二線下運營能力、第三資源整合能力、第四源源不斷的資金。
"企業想要穩健的發展,其中很重要的就是運營效率,以及降低成本,還有就是資源,包括充電等系列資源。利用各種資源,我們成立了輕享公司,聚焦B2C,在12個城市,從最南邊的三亞一直到北京,包括西北,我們運營的車輛規模達到1萬台。”王春風說。
如今很多運營商是一體化,自己找停車位,自己建網點,自己建樁。但是王春風指出,要想真真正正資源的共享,一定要學會利用社會資源,利用一個平台把上百家合作夥伴聯系起來,做到資源共享,提高運營效率。
對于充電的運營工作,深圳市車電網絡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璞則提出,要充分利用好雲平台。“雲平台是整個生态圈的核心,智能硬件加上智能管理才是我們整個理念的實現。多行業平台的互聯互通實際上是我們在裡面的非常重要一環,它連接了車輛端,管理端,監控端。”李璞說。
李璞指出,新能源産業是一個大的融合體,不僅僅是充電,還有車輛、停車、儲能、售電等環節。其中,雲平台上的分時用電包括樁的共享、預約充電、分時租賃,這樣一來,可以把資源最大化利用起來,包括場景充電化的管理、用電情況、監控情況等,通過多種控制手段落實運營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