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3時值《中英聯合聲明》正式簽署12周年,并為迎接香港回歸祖國的到來,郵電部于1996年12月19日發行《香港經濟建設》特種郵票一套4枚,圖名分别為“香港中銀大廈”“香港集裝箱碼頭”“香港啟德機場”以及“香港聯合交易所”。
時光荏苒,轉眼我們迎來香港回歸祖國21周年。再回首這套郵票,啟德機場和香港聯合交易所大堂昔日繁忙的影像被永久定格在方寸之間,如今再也無法尋回當年的情景……
啟德機場(1925—1998)
2018年7月6日恰逢啟德機場關閉20周年。
很多人認為,商人何啟、區德與投資興建啟德機場有關,其實不然。早在1912年,何啟、區德等人組建“啟德投資公司(KaiTakInvestmentCompany)”,随後斥巨資申請在九龍灣填海興建花園城市式住宅區,并将這塊土地命名為“啟德濱”。由于種種原因,“啟德濱”未能付諸實現,土地還被港英當局收回。直到1925年當局利用這塊土地興建軍用機場,才以原地名“啟德”來命名機場。4
5
6随着民航事業的發展,第一架民航飛機—螺旋槳雙翼飛機“多拉都(Dorado)”号1936年3月24日降落啟德機場,時任港督郝德傑等還親自到機場接機。據次日出版的《工商日報》記載,這架飛機除了搭載兩名機長及一名乘客外,還有16袋總重103磅的郵件,而乘客的單程票價為30英鎊,雙程收45英鎊。原來這條航線開通的首要原因是希望加快英國與香港之間郵件的傳遞速度,沒有太多的空間留給乘客,這也難怪那名乘客在接受采訪時直言,他在航程中一直坐在郵袋上。
“二戰”結束後,香港百廢待興,對航空的需求也日益增長。經過數次擴建,啟德機場成為一座管理高效、設備先進的現代化國際機場。但由于機場位于市區,可供擴建的空間越來越少,且不時發生驚險畫面,為保持香港作為國際航空中心的地位,中英兩國于20世紀90年代初商議,在大嶼山赤鱲角興建新機場。
終于在1998年7月6日淩晨0時02分,伴着轟鳴聲的漸漸遠去,最後一架載客航機駛離香港,啟德機場在夜幕中熄燈道别,香港國際機場則在同日華麗啟幕。為紀念這項盛事,香港郵政于7月5日發行《香港啟德機場關閉》小型張及《香港機場》郵票,其中《香港啟德機場關閉》的郵資圖選用1984年3月7日發行的《香港航空事業》印有“多拉都”号飛機的那枚,并将“香港”及皇冠徽志改為“中國香港”銘記,面值由港币40c改為$5。
香港聯合交易所交易大堂(1986—2017)
由于戰後香港經濟開始起飛,上市公司的數量急劇增加,香港一共有4家證券交易所。直至1986年3月27日收市後,4家交易所合并為一,共同組建“香港聯合交易所”。
1986年4月2日,位于香港中環的香港聯合交易所交易大堂正式啟用。啟用初期,交易大堂共有800個交易席位,高峰期曾增至906個。相信大家對交易大堂内那些身穿紅色馬甲,俗稱“紅杉仔”的交易代表印象深刻。
進入20世紀90年代,證券交易開始實現電子化的轉變,人們交易的手段變得更加多元、便利,因此“紅杉仔”無需親身前往大堂也能實現股票買賣。2006年1月,翻新後的交易大堂面積大幅縮減,交易席位降至294個。直到2017年10月27日收市,聯交所交易大堂正式宣告退出曆史舞台。昔日“紅杉仔”們在交易席位上忙碌着為客戶“打拼江山”的身影,今後隻能在小小方寸中尋覓。
不可否認,啟德機場和香港聯合交易所交易大廳内一幕幕繁忙的景象,為香港這顆“東方之珠”增添了璀璨色彩。但它們的消失并不意味着失落,而是一段更美好的時代全新開啟。
如今,香港國際機場(圖6,最左的建築物)每天飛機起降量突破1100架次,每年為超過7000多萬人次的旅客提供安全、愉快及高效的機場體驗。由交易大堂改建而成的金融大會堂于2018年2月啟用,将作為香港聯合交易所舉辦會議、展覽、企業上市儀式等活動之用途,繼續為推廣香港金融市場形象作出新貢獻。
(責編:焦冰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