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最後100米” 緻富路通到家了

“最後100米” 緻富路通到家了

時間:2024-11-02 05:35:52

對于江蘇省丹陽市丹北鎮飛達村曙光四組村民袁華權來說,這幾年最高興的事情是,村級公路修到了家門口,“現在搬運物資,運輸貨品,可比以前方便多了!”

丹北鎮飛達村位于原丹陽市東北部、九曲河西,距丹陽市中心23公裡,面積6.9平方公裡,由原高士橋、童永、三星、曙光、童興、北魏合并而成,下轄36個自然村、47個村民小組。要緻富,先修路。近年來,飛達村積極響應十九大提出的“鄉村振興”戰略,并結合“創文明城市、打造宜居宜業新農村”的理念,始終把交通修路、為民服務“最後100米”作為脫貧奔康的先導性工程。目前,全村公路總裡程已達6公裡(均為混凝土路面,道路的平均厚度12公分,并預留排水系統),總投資600餘萬元,基本構建起村組至縣城1小時全覆蓋的交通格局,為全村老百姓實現共同富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過去,“泥濘道”危險且污爛現在,“戶戶通”告别出行難

九月的飛達,秋高氣爽,惠風和暢。長江中下遊黃金岸線——九曲河從飛達村東北向蜿蜒流過,北挨迎豐河東首長江入口涵閘。萬家港、草港河、廟港河、迎豐河縱橫交錯。122省道、通港路、飛達大道、幸福大道、迎豐河水泥大道在此交彙并穿村而過。平坦寬敞的通村水泥路一路蜿蜒,伸向遠方。

“落雨天再不用深一腳淺一腳踩着泥漿外出了。”袁華權認為,通村公路的全面建成,使村民的生活、工作都發生了極大的改變。“我告訴你哦,我的職業是送奶工,每天天不亮就要起床,騎着摩托車挨家挨戶給訂奶戶送奶,晴天還好說,遇到落雨天可就遭罪了哦。腳上、褲腿上滿是泥漿不說,還很危險哩!通村公路建好後,通到了我家門口,我每天送奶的時間縮短了三分之一,而且還很安全,心裡美着呢!”

飛達村曾經是一個遠近聞名的貧困村,這裡緊靠浩蕩長江的拐彎之處,低窪的地勢,連年的淹澇,經常造成村裡的道路彎彎曲曲,晴天坑坑窪窪,雨天泥濘難行,交通極其不變。“前幾年,我們村裡還都是土路,老百姓出行很不方便。”飛達村黨委書記邵國林說,原先村裡窮,基礎設施建設沒法改善,十、十一、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江蘇飛達集團董事長、原飛達村黨委書記朱國平個人貢獻20多萬元給村裡修路,一條貫穿全村的主幹道修成柏油路,其他支幹道修成了沙石路,沿途還安裝了路燈。近年來,飛達村集體經濟上去了,就投入上百萬元重點建設村級道路,農村道路由“村村通”延伸到了“戶戶通”,交通狀況得到大力改善,“全村全面完成鎮級道路到村級主幹道的道路施工建設,并預留下水管道,方便後期污水管網接管,在道路兩側安裝路燈,完成綠化,為民服務‘最後100米’。”交通基礎設施的完善,切實解決了村民出行難。

飛達村還充分依托城鄉公交線路,大力發展城鄉客運交通,現已配合丹陽客運公司成功開通飛達至丹陽、鎮江公交線路兩條,客運車輛通達飛達全村47個村民小組,有效解決了出行難的問題。

過去,交通不便發展不暢現在,路路通達産業興旺

為民服務“最後100米”,農村公路把産業興旺的路子鋪到了家門口。

發展靠産業,沒有産業興旺,鄉村振興就相當于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飛達村圍繞“道路延伸到哪裡,産業就布局到哪裡”的思路,根據“村村通”、“戶戶通”道路分布情況制定全村産業規劃,利用閑置土地,先後建成了三星工業園、童興工業園、飛達工業園、高士橋工業園4個工業園區,建設标準廠房20多萬平方米,并提供完善的配套設施,近年來,每年都投入數百萬元用于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吸引并幫助本村及外來落戶企業更好、更快發展,目前,僅飛達工業園就有60多家企業入駐。

登高遠眺,飛達村四通八達的村級道路在村落間蜿蜒伸展,宛若一條條玉帶,分布在道路四周的各類廠房,就像鑲嵌在玉帶周邊的顆顆璀璨珍珠,把整個村莊襯托得分外迷人。

時值金秋,飛達工業園區的飛鵬電器生産車間裡,工人們在生産線上緊張忙碌着。作為第一家入駐飛達工業園區的民營企業,自2013年開始,每年銷售呈30%增長,企業生産的熱得快、加熱器和延長線,産品100%出口,涵蓋五大洲。飛鵬電器總經理龔鳴說:“企業搬遷至工業園後,生産場地擴大、生産環境明顯改善,特别是公司門口的柏油路修整一新,很多客戶參觀新工廠後,對企業的發展更有信心、更為信任,企業的整體實力大幅提高。”

公路通,百業興。四通八達的村級公路網像一條條血管,激活沉睡的村莊,催生鄉村的蝶變。随着“鄉村振興”戰略的有序推進,飛達村目前已注冊私營企業達300多戶,個體工商戶則有650多戶,涉及汽車零部件、五金工具、電子電器等,形成了一、二、三産全面發展的産業布局,引領了融合發展的新格局,近50%的企業轉向外貿出口,提升了産業結構和産品質量。依托規模企業的發展,飛達村再次插上了騰飛的翅膀,正逐步向“鄉村都市”轉變,讓生活在這裡的村民更有幸福感、獲得感。

現在,“路保姆”用心修路忙未來,“緻富路”助力奔小康

“今日不愛路,明日路難行。”飛達村結合實際,以村組為主體,在各村組重點聘用2至5名富有責任心的村民負責村級道路的日常養護、管理工作,目前共有26人,對村級道路進行長效管理(如每天打掃衛生、清理垃圾、灑水潔面、禁止渣土車、挂車等上路行駛、對綠植澆水灌溉等),充分實現了村級道路“小病”有人管、“大病”有人治的目的,使全村村級道路養護工作走上了“有路必養、養必見效”的良性循環軌道。

8月15日清晨,飛達村高士橋四組的“路保姆”楊紀英來到所負責養護的約1公裡水泥路段處,對其開展巡邏檢查,發現路面有散落的石子、樹枝、白色垃圾,就用掃帚和簸箕清理幹淨,看見路邊水溝有堆積的泥土,就用鐵鍬清除。“和人一樣,建成的道路平時也需要養護,我感覺我的這份工作蠻有意義的。”楊紀英說。

2017年,飛達村共實現工業銷售80多億元,上繳國家稅收近億元,村民人均純收入達41500元,位居2017中國名村影響力排行榜第59位,CVI指數89.09。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