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三十,我和老公駕車去他家過年。路上,老公突發感慨:這條路我們已經走了30多年,路見證了我家生活水平改善的全過程,我們也見證了道路質量逐步提高的過程。路變了,交通工具變了,不變的是幾十年如一日的回家過年。
回想無數次的回家經曆,從步行到騎行再到車行,從坑窪泥濘的土路到順暢平整的柏油路,留下了無數難忘的回家記憶,有歡樂也有淚水,有心酸也有欣慰。
第一次獨自回家
1981年7月,我初中畢業考上了唐山的一所師範學校。對農家子弟來說,這可謂實現了鯉魚跳龍門。因為這意味着自己可以從農村戶口轉為非農業戶口,這是那個年代多少農村孩子夢寐以求的事情。
唐山距離我的家鄉并不遠,隻有近百公裡。如果是現在,也就2個小時車程。但是在那個年代,我卻隻能半年回一次家。因為一方面可以節約每次十多元的往返路費,另一方面,因為交通不便,唐山的班車隻能通到我們縣城,而我家在村裡,每次回家,還要家人到縣城接送,實在是不方便。
唯獨有一次,本來計劃寒假才回家的我,在十月一日放假時因為惦記生病的母親而臨時決定回家。因為是臨時決定,沒有來得及通知家裡。
記得那是一個下午,唐山開來的班車在下午五點左右到了我們的縣城。因為沒有任何可以借助的交通工具,我隻能步行回家。背着簡單的行囊,我一步步朝家的方向走去。本來還亮堂的天空,大約半小時後就慢慢黑了下來。一個16歲的女孩,第一次獨自走着夜路回家,當時的心境隻有害怕和無助。
大約走到一半路程的時候,身後來了一位騎自行車的中年男人。見我一個女孩兒獨自行走,他主動詢問我為什麼一個人走路、家庭住址等。沒有任何防範意識的我如實相告。那位中年男人熱情地邀我坐上他的自行車後架,說他也是下班回家,可以順路帶我一程。
單純善良的我,雖然有些顧慮,但是面對無邊的黑夜和長長的回家路,我選擇坐上了他的自行車。開始的時候,他還是邊騎車邊和我簡單的聊天。但是走了一會,他卻把一隻手從前面回了過來,試圖摸向我的身體。本能的反應讓我立刻跳下自行車,并害怕地高聲喊了起來。他看我高聲喊叫,并沒有停下來,而是騎着自行車朝前走了。
就在這時,另一位中年男人恰巧路過我的身邊。他主動停下來,向我詢問情況。我怯生生地告訴了他剛才的經過。他安慰我說,不要害怕,他是我鄰村的人,回家要經過我的村莊,願意陪着我一起回家。就這樣,他推着自行車走了一個多小時,直到把我送到家門口才騎車回家了。我走進家裡,進屋後看到炕上的父母,一下子撲過去,委屈、疲勞、驚懼的淚水奔湧而出。
我的第一件交通工具
1984年,我被分配回縣城工作,由于單位食堂周末不開飯,我隻能選擇回家。那時我沒有自己的交通工具,每次都要等在縣城工廠工作的父親下班後用自行車載我,周一早晨再以同樣的方式在8點前趕回單位,無論嚴冬還是酷暑。那個時候,回家留給我最深的記憶就是父親吃力騎車的背影,以及我在颠簸路面上坐一個小時自行車後的渾身酸痛。
回想那個時候,人們最通用的交通工具就是飛鴿牌28型直梁自行車,這還僅限于少數家庭條件不錯的人。有相當一部分人出行仍靠步行,誰家裡有輛自行車,可能要成為左鄰右舍共用的交通工具。因為父親在縣城工作,恰巧可以順便帶我回家,也算幸運。如果沒有父親,我肯定隻能步行兩三個小時回家。
1986年底,通過托朋友關系,我從縣裡的三級站如願買到了一輛飛鴿牌26型黑色斜梁女式坤車。從此,我有了屬于自己的人生第一件交通工具,全身烏亮,設計精美,就像一位漂亮的姑娘。當我第一眼見到那輛自行車的時候,用欣喜若狂來形容毫不為過。
那個年代,一是經濟條件有限,每月工資隻有五十元左右,買一輛自行車需要200多元,去除每月基本消費和日常必要支出,需要積攢很長時間。另一方面,當時屬于計劃經濟,物資匮乏,國營商場裡面擺着的全是憑票據購買的普通商品,隻能托關系走後門才能買到喜歡的緊俏商品。
有了這樣一輛自行車,我不僅增加了回家的次數,也讓回家的時間由最長三個小時縮短為一個小時。
作者的第一輛自行車
作者夫妻年輕時的合影
作者和愛車的合影自行車變成了摩托車
1993年,我早已成家得女。由于工作變動,我從城内調到了城郊的一所新建學校。單位離家3公裡,每周都要有幾次早晚值班,摸黑回家又成為了常态。
記得有一次晚自習後我騎着自行車回家,那時路邊還沒裝路燈,我騎着騎着,一下子撞到了路邊的沙堆上,幸好沙堆松軟,我連人帶車隻是慢慢地摔倒在路邊。
還有一次,我摸黑騎行了很久,感覺中應該早到家了,怎麼還沒到?我覺得不對勁,下車瞪大眼睛仔細辨認周圍的建築物,原來不知何時已騎過了家門。趕緊又返回,摸索着回到了自己的家。類似這樣的事情不勝枚舉。
這樣堅持騎行了4年。轉眼到了1997年,陪伴我10年的那輛坤車早已失去了靓麗的少女模樣,變得破舊不堪。在這種情況下,我和愛人傾囊購買了一輛疾馳帥氣且全新的摩托車——建設55,讓摸黑回家成為了曆史。
有了這輛摩托車,不僅方便了上下班出行,也方便了回家探母:帶上頭盔,裹上厚厚的衣服,把孩子夾在中間,三口人同騎一輛摩托出發。這樣的情形,記錄的不僅僅是我們一家,更是當時許多家庭出行的最真實的寫照。
修車要比買車貴
人老了,行動遲緩,有時還要生病住院,車也一樣。我的摩托車在騎行的前幾年,就像一位年輕的小夥兒,健壯、敏捷、毫無故障。随着時間的推移,慢慢出現了一系列問題,比如動力不足、排氣管漏油、排氣管冒黑煙、無怠速、耗油增大、冬季無法啟動等。到後來,因為摩托車實在無法使用,我又回到了原始狀态——步行上下班。
那時我們已經搬家到離我單位較近的地方。雖然上下班暫時無虞,可還有一個實際問題無法解決,那就是回老家的問題。
因為雙方父母都在農村,定期回家看望他們,節假日回家團聚,也是生活的重要内容。于是,2004年冬天,我家又增添了一個新成員——一輛使用7年淘汰下來的的桑塔納出租車,我戲谑地稱其為“老奔”。
兩輪變四輪,最大的好處就是縮短了回家時間。回我家和婆婆家隻需十多分鐘,再有就是遮擋了驕陽,驅散了寒冷。回家過年,可以當天往返。晚上再不用睡在火炕可以把身體烤糊、空氣能把鼻頭凍掉的老屋裡。
但是,舊車就是舊車,沒開多少時間,接二連三的故障接踵而來:油表失靈、車燈不亮、輪胎破裂、動力轉向沉重、雨刮器不動、刹車軟綿綿、無法啟動等。修車成了家常便飯,毫不誇張地說,幾年的修車費用,早已超過了當年買車的費用。更大的問題是,汽車過了使用年限,到了報廢期,無法通過年檢。我家的汽車隻能與農用拖拉機一樣——在家門口偷跑。
就是這樣的一輛“老奔”,我卻始終無法駕馭。為了能獨自開車上路,我找偏僻路段練習,找朋友上路陪練。遇到的最大障礙就是轉動方向盤要使出渾身力氣,無法随着車速變化及時更換檔位,中途熄火成家常便飯。
最終讓我放棄駕馭“大奔”的,是在一次上路練習時,由于路窄堵車,我在行進過程中,雖然小心翼翼,但還是親吻了身邊的汽車。
我的願望終于實現了
2004年,我就有了自己的駕照。心中一直有個願望,擁有一輛可以獨立駕駛的汽車。2015年1月,汽車早已不再是什麼奢侈品,舊時王謝堂前燕,已經走進尋常百姓家,我家也購置了一輛全新的自動擋中型轎車。
記得第一次獨自開車上班的時候,我感覺車身怎麼這麼大,我坐在駕駛位置上,人怎麼這麼小。從單位到家幾分鐘的路程,我的腿居然打起顫來。
随着開車時間的延長,我逐步擴大了開車範圍。最讓我欣慰的是,2003年,縣裡實施村村通工程,村路全面硬化。2006年,縣級路全面提升改造,公路削坡取直加厚加寬。2012年,縣級公路提升為省級公路,道路進一步加寬,并劃上了規範的标識标線。回老家的路從當年的泥濘土路變成了硬路再到平坦的柏油路或水泥路,我這樣一位菜鳥也能獨自駕車回家看望老人了。
回想從第一次離開家門,至今已有37個年頭,無數次回家,無數次感慨。時間,見證了家庭的變化,也見證了時代的變遷。淚水已随清風飛逝,心願逐一變成現實,回家的路越來越短,念母的心愈來愈濃,老人終将離我們而去,但家永駐我們心中。但願天下所有的兒女心中有家,回家之路不再艱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