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電器》記者跟随萬寶集團的送貨卡車,來到天津一戶人家,在那裡記者見到了一台不間斷工作近30年、完好無損的“萬寶”牌風冷無霜冰箱。為了紀念和感謝,萬寶将2016年生産的全新風冷冰箱作為禮物,贈送這位忠實的用戶。
與禮物相比,此行的另一層意義更為重要。萬寶集團總經理巨小平說:“我們希望以此為見證,将萬寶傳承至今三十餘年的‘工匠精神’延續下去,不忘初心,執着堅守‘匠心’制造,為創造百年偉大企業而繼續努力。”
2016年年末,《電器》記者再次來到萬寶集團總部,去探尋萬寶近40年的曆史中,那閃耀着的“工匠之光”。
悠久的曆史,追尋工匠精神的源頭
廣州萬寶集團有限公司的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紀70年代,它的前身是廣州第二輕工業機械修配廠。1979年,該廠“人工敲打”出了萬寶發展曆史上的第一台冰箱。而制造這台具有曆史意義的冰箱的人,正是幾位“工匠”——當年該工廠的幾位技術人員和工人師傅,帶着“實業報國”的抱負,用雙手敲打出了幾乎是中國曆史上第一台能夠運轉的“家用”冰箱,也由此,改變了這個工廠後來的命運,催生了一個家喻戶曉的民族品牌“萬寶”的誕生乃至崛起。
“那個時候改革開放剛剛開始,百廢待興。人們都熱情如火,這幾位工匠也是有理想抱負的青年。在他們用自己的智慧敲打出第一台冰箱之前,中國的家用冰箱基本都是從國外采購的。”巨小平介紹說,“在1979年試制成功後,1980年開始批量生産冰箱,這批冰箱一走向市場,就受到國人的喜愛,幾經演變定名為‘萬寶’。”
據了解,幾位工匠在1979年的成功,令廣州第二輕工業機械修配廠在1980年銷售冰箱時更名為廣州冰箱廠。“萬寶冰箱廠成立的那個年代,中國工業制造業尚不是很發達,基本沒有自動化生産線,輕工産品基本是手工業作坊。”巨小平回憶,“萬寶這一品牌卻很有内涵,别具‘匠心’。”
萬寶的名字取自《莊子·庚桑楚》:“春氣發而百草生,正得秋而萬寶成。”巨小平表示:“隻有辛勤耕耘,才有豐碩果實。萬寶的品牌内涵到任何時候都不會過時,萬寶人也永遠都不會忘記那個改革開放初期,雖然工業技術基礎極差,但朝氣勃發、匠心凝聚的年代。”
事實上,1980年代初,艱苦的制造業環境和充滿理想抱負的工人,共同促成了中國制造業曆史上最具傳奇色彩的新時代。萬寶制造冰箱的初期同樣如此,靠工人們的“手藝”敲打,以單件小批量模式制造的冰箱,雖然極具“匠心”,但與全球成熟的冰箱生産工藝來說差距太大。為此,在1983年11月和1984年5月,從新加坡興馬公司和日本日立制作所引進的家用冰箱生産線先後投産,提高了技術和管理水平以及生産效率,使家用冰箱的産量和質量顯著提高。
引進日本生産線并從日本學習生産經驗的1984年,廣州市以廣州冰箱廠為基礎,整合廣州冷櫃廠、廣州冰箱電器廠等5家企業,組建廣州市電冰箱工業公司,開始真正“大批量”生産萬寶牌冰箱。1985年,廣州市電冰箱工業公司正式更名為廣州市萬寶電器工業公司。
“應該說從萬寶生産第一台冰箱開始,在那個中國工業制造的原始年代,萬寶人不畏艱難、專注、敬業的‘匠心’文化就已經形成了,此後近40年的時間裡,萬寶始終秉承“敢為人先”精神,雖付出了“先行者”披荊斬棘的艱辛,但最初那批工匠們傳承下來的精神卻開枝散葉,延伸至今并且要不斷地傳遞下去。”巨小平感慨說。
成長的輝煌,離不開工匠精神
随着萬寶引進日本的自動化生産線,上世紀80年代初萬寶憑借“匠心”、靠手工制造冰箱的模式宣告結束,而萬寶精益求精、嚴謹專注的工匠精神,則從那時真正開始樹立起來。
“在創立初期,雖然工人們都熱血澎湃,但無論在知識層面還是技能層面,與我們引進生産線的日本企業相比,都差得太遠,更不要提質量體系、現代化企業管理制度。”巨小平表示,“因此,從那時開始我們将日本冰箱制造企業當作标杆來學習,一方面派人去日本現場學習,另一方面引進生産線之後在實際操作中邊學邊做。”
巨小平回憶道:“學習日本企業精神的過程,實際上就是扭轉觀念、規範管理的過程,在當時中國的員工技術、态度都有很大差距,這個過程十分痛苦。痛苦在于那個年代的觀念并沒有現代企業制度的氛圍,也沒有專家來指導,持續改造的過程完全靠領導層的堅持和員工自我學習。但也正因為萬寶始終堅持、不屈不撓,才能有80年代真正的輝煌。”
據了解,以日本制造為标杆,進行企業管理制度的改革,為萬寶在此後成為風靡大江南北的冰箱品牌創造了基礎。“這個過程中遇到了許許多多的問題,但解決問題的同時也就形成了許多規章制度,雖然與日本當時的企業制度有很大不同,但我們消化吸收、取長補短、摧陳出新,形成了‘講求品質、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巨小平介紹說。
萬寶在自我學習建立企業制度的過程中交過“學費”。由于質量管理不健全,1985年銷往北京的一批萬寶家用冰箱出現嚴重質量問題,受到新聞界的批評。此事被稱為“萬寶風波”。事後,萬寶冰箱公司針對本企業冰箱質量存在的主要問題,進行以解決質量問題為中心的企業整頓,提出18項改進措施,從抓外協配套件到企業内部,層層落實責任制,加強檢驗手段,組織重點技術攻關,完善質量管理。此後,萬寶冰箱質量顯著提高。1985年,國家經委質量檢查小組對全國主要冰箱生産廠家進行抽檢,萬寶牌家用冰箱全部項目檢驗合格,成為這次抽檢中唯一的所有指标都合格的産品,還被選送參加蘇聯、波蘭國際博覽會的展覽,獲得好評。1986年,萬寶牌BYD158A型冰箱獲得中國冰箱行業首個國家質量獎銀質獎。
本文開頭所報道的那台不間斷使用30年無故障的冰箱BYD-155,正是萬寶在1985年全力改善質量管理水平後,出産的精品之一。巨小平表示:“這一型号的萬寶牌冰箱于1986年就獲得輕工業部頒發的“輕工業科學技術進步獎三等獎”,另外,還有一些超過30年的BYD158A型萬寶冰箱仍然在使用。這些萬寶冰箱能夠使用超過30年,原因很多——首先是産品特點,這些型号的萬寶牌冰箱設計先進、具有制冷快、效率高、省電、噪音小、絕熱性能好和防鏽能力強等特點;第二,生産工藝先進,自動化程度高,冰箱所用的壓縮機、溫度控制器、化霜定時器等零配件,均是嚴格按标準配套;第三,也是最重要的是,當年萬寶冰箱技術人員工作認真負責、精益求精,是萬寶‘工匠精神’樹立者。”
及時創立的企業制度和工匠文化,讓萬寶冰箱出色的品質聲名遠播,萬寶冰箱創造了一系列輝煌的業績。資料顯示,萬寶牌家用冰箱1980年生産了404台,1984年生産了144747台,1985年達到208395台,約占全國家用冰箱總産量的七分之一,産品銷往全國各地和港澳及東南亞地區。1988年,萬寶冰箱産量達到101.69萬台,完成工業總産值11.65億元,萬寶冰箱公司進入了世界八大冰箱生産企業行列,成為全國唯一年産100萬台冰箱的企業。1988年4月,廣州市政府批準萬寶電器集團公司成立,集團公司以冰箱産業為主體,屬下企業43家,集工業、科研、金融及商業等為一體,此時,萬寶産品已從冰箱發展到洗衣機、廚房用吸油煙機、電飯煲、電風扇等多種家用電器,中國第一艘家電航母誕生。1989年,萬寶電器集團公司擁有員工3.8萬人,列為全國輕工十大企業集團之首,并被國家體改委納入全國四個重點企業集團改革試點之一。
巨小平明确表示,萬寶從上世紀80年代初期的摸索到中後期的壯大,離不開先進的制造業“工匠文化”所影響,精益求精、嚴謹專注的工匠精神與企業文化融合而成。“從某種程度上,對萬寶來說,上世紀80年代樹立的企業文化,要比當時取得的輝煌業績更加重要。”
博采衆長,傳承匠心文化
對于萬寶近40年來所傳承下來的優秀文化,巨小平引用了萬寶的企業精神來解讀。他表示,多年來,萬寶集團一直秉承“博采衆長、務實超越”的企業精神,堅持創新驅動,堅持精益求精。
2000年萬寶集團迎來新一輪改革,改革重組後的新萬寶集團輕裝上陣,迎來了新的發展期,現已是一個擁有國有控股、與跨國公司合作、引入民企等多元經濟體、屬下40多家子公司的集團公司。所謂“博采衆長”,也正是對包括日本、美國等先進制造業經驗的學習吸收。據介紹,随着萬寶與松下等公司的合資力度持續加大的過程,對于提升管理水平,開闊國際視野有很大的幫助。萬寶通過與國際知名企業和大型零售連鎖企業的合作,導入了國際先進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包括6西格瑪管理方法、松下的6SK管理模式、單元格生産革新、原價管理方法、标杆企業管理方法等。産品質量水平、生産效率、成本管理水平有很大的提高。
“日本企業的産品企劃、精細化管理工作做得非常好。産品企業系統完善,滿足市場的産品價格、産品功能從産品設計時開始,一直到産品制造、産品銷售的各個環節全覆蓋。”巨小平介紹說,“本着對工匠精神的追求,我們通過請合資企業幹部授課、派遣中方幹部到合資企業去任職等方法來吸收優秀的經驗。”
巨小平強調,雖然萬寶在成長過程中吸收了許多合資公司的長處,學習了先進的管理經驗,但萬寶人核心的工匠文化精神并沒有丢掉,而是傳承下來,發揚光大。而讓這種精神得以傳承的,一是老技師的傳幫帶,二是萬寶員工積極進取,三是萬寶出色的培訓體系建設。
巨小平舉例稱,萬寶2010年将那個工廠從廣州搬到從化,原來大部分廣州工廠的老員工留在廣州沒有過去。但在生産線工藝沒有改動的情況下,從化工廠的生産從一開始就出現問題。“後來發現,原來廣州工廠工人自己有很多創造,很多心得。新工人則是照着手冊生搬硬套的,結果發現操作生産線水平差距不少,為此,我們從廣州又請回老工匠來帶徒指點新人。
萬寶集團工會主席席大茂也介紹說,當年壓縮機工廠有位老員工,自己研究出怎麼解決進口模具在生産中出現的問題,不僅在十餘年為公司省下數百萬元的模具費用,還被廣州市評為“能工巧匠”,這就是萬寶傳承工匠文化的自信。“在他工作時,總會毫不保留的帶徒弟,而他退休了之後,他的徒弟們會将這些經驗、手藝傳遞開來、傳承下去。”
為了讓優秀的文化能夠長期傳承,萬寶在員工培訓上從很早就下了功夫。早在上世紀80年代中後期,萬寶就已經設立了萬寶職工大學,包括大專、中專、技校教育,萬寶被批準成立初、中級技術職稱評定委員會;2011年,新萬寶培訓中心成立。萬寶培訓中心是集團公司内部培訓的平台,為員工的成長與發展提供服務。承載着傳播公司的經營理念和文化、提高集團公司的競争能力的職能,提供專業服務、專業支持。此後經過3年的沉澱與積累,萬寶學院成立。萬寶學院的任務有四方面:一是培養符合公司發展的中高層幹部隊伍和培養支撐公司發展的基層骨幹,二是建立職業技能鑒定工作站,三是整合集團成員企業的培訓資源,将企業核心管理理念與操作技能引進到國有控股企業,四是提升萬寶品牌的影響力。
萬寶學院的成立極大地增強了人才培訓的實力。近幾年,萬寶集團又從素質教育,學曆教育,高技能人才培養,專題專項培訓及弘揚工匠精神等方面加大人才培養力度。緻力于“工匠精神”的傳遞意義,尤其明顯。
據席大茂介紹,以高技能人才培養方面為例,2009年開始,萬寶集團作為廣州市技師協會會員,專門成立了家電技師分會,在廣州技師協會的支持和指導下,成立了萬寶高技能人才評價委員會。幾年來,完成了4期企業高技能人才評價工作,共評價了263人,獲得技能人才資格的有202人。此外,萬寶還對各技術工種的職工進行了再培訓教育,組織職工進行崗位練兵、技術攻關等活動。對2000多名班組長進行了安全技術培訓,對新員工進行“三級安全教育”,組織了400多名叉車司機進行了安全技術培訓和安全知識與技能實操競賽。“萬寶集團通過開展高技能人才評價工作,形成一支以高級工為骨幹、技師和高級技師為技術帶頭人的技能人才隊伍,而在培訓過程中,優秀的工匠精神、企業文化不斷就傳承下來。”
新時代的工匠精神,支撐轉型升級
在工匠精神的指引和萬寶員工的不斷努力下,萬寶如今取得了全新的佳績。資料顯示,從2002年開始,萬寶連續15年位列中國企業500強。截至2016年,萬寶通過産業結構調整及優化産業布局,初步形成了廣州人和、從化、番禺及韶關、青島、合肥、海甯、民權、以及意大利ACC九大生産基地;建立起擁有國家認定企業技術中心、博士後科研工作站、3個國家認可試驗室、2個廣東省工程技術研究開發中心、中試車間的創新能力平台;建成了萬寶學院素質教育平台,廣州人和、番禺2個網絡教育中心投入使用;形成了完整的制冷設備産業鍊及家電系列産品集群,主要産品包括冰箱、冷櫃、空調(家用、商用、中央)、太陽能及熱泵熱水器(家用、商用)、家庭用小電器,制冷壓縮機及配套産品等。培育了“萬寶”牌冰箱、制冷壓縮機用繼電器、“HUAGUANG”牌冰箱壓縮機3個名牌産品。建立起初具規模的萬寶貿易、投資平台。
然而,對萬寶人來說,這僅僅是創造偉大“百年企業”的開始。巨小平表示,下一步,萬寶将重點打造資本運營、技術創新、人才培育和品牌經營四大平台,加快建設九大生産基地。大力推進混合所有制經濟,以技術創新帶動企業轉型升級,強化企業質量主體責任,突破質量瓶頸。提升萬寶品牌價值、提升萬寶品牌形象。
“現在時代變了,節奏變得很快,無論技術還是人才理念都革新得非常快。但我認為,無論怎樣轉變,産品才是企業發展的基礎,質量是企業發展的生命。”巨小平認為,“提升品質也是轉型升級的一個層面。因此,在這樣的新時代,其實更加需要工匠精神。工匠精神的含義就是精益求精,對企業來說,就是不斷追求科技創新,技術進步,對品質追求極緻,不斷改進、完善産品。”
巨小平表示,要做到工匠精神,首先要精益求精,注重細節,追求完美和極緻,不惜花費時間精力,反複改進産品。其次,要嚴謹,一絲不苟。對待産品要嚴格按标準要求把關,不達标絕不放行。第三,要耐心,專注,堅持。不斷提升産品和服務。第四,要專業,敬業。“萬寶一年銷售1500萬台冰箱壓縮機,每天大約制造5萬台,如果不把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發揮到位,若有一批産品出現問題,對自己和客戶損失就很大。所以,我們甯願成本高一點,也要把産品做好。”
席大茂介紹說,為了在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強化“工匠精神”,萬寶集團在2016年開展了“弘揚工匠精神,提升品質效益”系列活動。“工匠精神”分享會是本活動的開篇,曆時2個月,分别在廣州市4個基地舉辦6場“工匠精神”分享會。集中開展“工匠精神”大讨論,充分宣揚工匠精神,尋找企業身邊的“工匠”,鼓勵萬寶工匠繼續不忘初心、堅持匠心制造。後續,萬寶學院還會對成員企業工程技術人員和基層幹部進行培訓,組織技師和高級技師培訓班,鼓勵開展“師帶徒”活動,争做“萬寶工匠”。此外,還将結合新一輪高技能人才評價工作實際,組織技能競賽比武,進行主題實踐教育及組織評選“萬寶十大工匠”。
事實上,從手工打造第一台家用冰箱開始,萬寶已經在追尋制造業強國的道路上奮鬥了38年,并将為此一直奮鬥下去。曆經艱苦創業,支撐萬寶不斷創新的,正是傳承不變的“企業精神”。巨小平說,追尋工匠精神,對于萬寶來說,就是以堅韌不拔的意志,頑強拼搏的精神,開拓創新,艱苦奮鬥,攻堅克難,緻力成為世界一流的節能制冷方案供應商,不斷推動萬寶事業向前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