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造就便利,卻迎來焦慮
二十年前,一位精神治療醫生突然宣稱,發現了一種新型精神疾病,并命名其為網絡成瘾症。從此,伴随着互聯網發展的“網絡遊戲成瘾”以及“手機依賴症”也開始出現。
在“屏奴時代”來臨前,“短期告别手機”的活動多次被發起,但最終不得不以收效甚微收場。聊微信、刷抖音、看視頻……生活裡的零碎化時間,令互聯網成了消遣工具,“低頭族”越來越多,地鐵公交、路上均能看見人們玩手機的模樣。與此同時,低齡化現象愈演愈烈,就連4歲左右兒童都會玩手機與平闆,甚至成了瘾。
言及“旅行青蛙”,“戀與制作人”,再到“跳一跳”的魔性爆款,每個期間爆款遊戲的出現,加速了人們對手機上瘾症狀的到來;上班或學習壓力過大,也讓人尋求緩解焦慮的源頭,殊不知有可能會從這方面的焦慮跳入更深的沉迷當中,特别是花季少年。
其實在早期,患有“網瘾”的人群大緻以少年群體為主,遊戲為引發點。網瘾是否成為一種精神障礙也逐漸成了疑問,甚至在某些地區已被當成一個可以被強制治療的精神疾病,隻因網瘾者除了網絡,現實生活中會失去了其它愛好,從而難以控制自身。
互聯網雖促進了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讓人們在聊天軟件上,即使是素未謀面便能相互了解,但也減少了人們面對面時的噓寒問暖。有利必有弊,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在我們的生活中發揮了無比重要的作用。但數據化的背景下,人們也會漸漸離不開互聯網,成為手機一族。
調查58位網友聊天居多
記者就手機使用頻率等問題向58位讀者進行了問卷調查,其中47位屬于90後,11位為80後;女性占70.69%,男性占29.31%。
被調查讀者中文職類和技術類人員居多。
而接觸互聯網0-10年的讀者占63.79%,使用互聯網10-20年的則有36.21%。
每天使用手機5-10小時的讀者所占比例為48.28%,1-5小時所占29.31%。而對手機的依賴性調查中,48.28%的人表示隻能忍受離開手機一天,22.41%的人可以忍受2-5天内沒有手機,而24.14%的人屬于完全離不開手機,唯獨少數的3%才能做到離開手機10-30天。這也代表着手機成了大部分人的必備随身物。
據調查顯示,62.07%的讀者會受困于互聯網信息容易遭洩露,同時也有41.38%的人認可互聯網疏離了人際關系,影響到正常的工作或學習,32.76%的人表示會受網絡影響,生活開銷變大,僅僅8.62%的人是沒有任何困擾的。
在使用互聯網期間,89.66%的人認為可以通過互聯網獲得更多資訊,其中用于網上購物辦公學習,認為互聯網對生活起到休閑娛樂作用的讀者均高達70%以上。此外,還有56.9%的人默認了互聯網加強了人們的交流。
當記者問及手機使用頻率最高的App時,以聊天類軟件居首位的占87.93%,其次購物類的則為50%,觀看視頻與獲取資訊的則各占40%以上,遊戲軟件反而隻是17.24%,這也說明了“網絡遊戲成瘾”的占比逐漸下降,人們使用互聯網大多取決于便利。
記者劄記:縱觀整體調查,可以看出人們對手機的依賴性大緻是因為聊天的便利與資訊的獲取,恰恰這也驗證了手機成為了交流和資訊類工具。其次則為人們購物、辦公學習必備所需。依賴性方面,完全離不開手機的人不在少數。大部分讀者也表示,沒有手機就會産生焦慮,但大部分讀者不認為自己屬于“網瘾”類型。
陣痛頻現,手機并非始作俑者
馬東在奇葩大會曾說過,“沒有手機,你跟那些人就有得聊嗎?人交流的欲望是發自内心的,不是手機所能阻擋的,人不想交流的内心,也是真實的。因為手機和它代表的科技給了你自由,給了你從未曾有過的社交圈,去和那些不認識的、遙遠的、無關的、但挺有意思的和你喜歡的那些人、那些事去交流的權利,所以你不是對手機上瘾,而是對交流的自由上瘾,你不必對此心懷愧疚。”而馬東的這番言論也引起了不少網友的議論。
一顆渺小星球:手機從來都不會阻擋人們之間的親近,因為溝通和交流的欲望沒有什麼可以阻擋。但為什麼兩個人坐在一起無話可談隻玩手機,當然是手機更好玩。手機所連接起來的,是從來沒有看到過的世界。我有好多選擇的權利,我見到了好多我不曾見過的思想,我還跟好多陌生但有趣的人聊過天。這給了我真實的快樂與滿足,而且是我身邊人給不了我的。所以别把人的情淡寡薄嫁禍給手機,手機一點錯都沒有。
對于“手機上瘾”這一話題,網友各抒己見
phanilet:依我愚見,手機上瘾的說法有一點違和,就我個人而言,手機本身沒有價值,吸引我的從來都隻是手機裡豐富的信息。換言之,如果有這樣一本書,它能涵蓋如此浩繁的東西,我照樣會毫不猶豫地沉迷其中。
不達不狂不厲害不精明:研究發現,睡覺時把手機放在另一個房間的人,會因此享受到巨大的好處。實驗結果表明,僅僅一周後,采用了這種手機使用習慣的人,生活質量和幸福感會得到難以置信地巨大提升,手機上瘾程度也會大幅下降。
(網友言論源于互聯網)
看待“網瘾”,我們有話說
四碗|師範專業互聯網讓我們失去了真誠溝通的機會
最開始接觸互聯網是初中的時候,那時還是屬于QQ的年代,當時我是通過電腦接觸到互聯網,現在更多的是手機。每天我用手機四到五個小時,除去社交聊天、看微博和時事新聞外,我還會通過手機進行網絡課程學習,偶爾會玩手遊釋放壓力。
我認為互聯網不僅僅讓我們更便利地溝通,還帶來了快捷支付等共享資源。但不可否認的是,很多人會在社交軟件上跟你聊得“熱火朝天”,但面對面坐下來時卻一言不發,這讓我們失去了真誠溝通的機會。有時我也會控制不住自己,以至于在手機上浪費太多時間。
然而,這并非代表離開手機就會焦慮,每天除了玩手機還有其它想要做的事,這些樂趣是通過手機體驗不到的。總之,我覺得人們應該正确認識互聯網,合理規劃時間,并具有一定自制力,隻有這樣才能更好地控制自己不去沉迷其中,防止患上“手機依賴症”。
當學生與上班族對碰,對“手機瘾”有何看法呢?
歐陽小哥|醫學專業手機包羅萬象,滿足了我八卦和關注時事的心屏幕間的交流磨掉現實生活的快樂喬兒|上班族手機讓我輕松了解更多資訊如果沒有手機,會出去感受更多真實
利與弊
1、每天使用手機的時間多長,第一次接觸互聯網是什麼時候?
歐陽:暫時自身還是學生,也算是手機黨,使用手機時間多長,主要看手機顯示電量,除了上課時間手機幾乎全天待機。第一次接觸互聯網是小學的時候,從哥哥給我注冊QQ開始。
喬兒:每天使用手機8-10小時吧,高中時期開始接觸。
2、上網都會做些什麼?
歐陽:肯定是微信和QQ的使用,還有關注微博和看新東方的課程,也會頻繁看美劇,聽聽課…(PS:我有點奇葩,不刷抖音,也不打手遊。)
喬兒:看新聞、微博、微信、視頻,也會用淘寶購物,偶爾還會玩遊戲。
3、會覺得離開手機就跟世界失聯或焦慮嗎?為什麼?
歐陽:首先會有點脫節感,失聯是怕找不到人,别人也找不到我,就像一條快速高産的自動化生産線斷了電,雖然可以回到純手工制作,但這樣的速度可想而知。離開手機的話,當下的生活節奏應該會亂,我還是會焦慮的,畢竟我喜歡快節奏和高效的生活步調。
喬兒:不會,有了手機可能大家更願意宅在家裡。如果沒有手機,會出去走走,感受更多真實的東西,沒有錢會比較焦慮。
4、你覺得互聯網帶給我們的最大便利有哪些?
歐陽:移動支付很便利,手機現在就是随身的“錢包”,還有浏覽新聞和社交上帶來的便捷,傳統信息的傳遞也會被新媒體取代,手機包羅萬象,這也滿足了我關注時事和八卦的心!
喬兒:購物、通訊以及交通上的便捷,同時也讓我輕松了解更多資訊。
5、互聯網讓你失去了什麼?
歐陽:有了互聯網,屏幕間的交流慢慢磨掉了現實生活中的快樂體驗。在家會用手機自娛自樂,反而失去了和家人唠嗑的機會;在學校會拒絕和同學打球或者外出去“浪”的時光去追劇。
喬兒:好像沒有失去什麼…
6、你可以忍受多長時間不用手機或上網?
歐陽:一天,我怕女朋友找不到我。喬兒:一天,如果有人陪我一起玩,幾天也可以。
7、你覺得自己患有“網瘾”嗎?
歐陽:有點,算是“小網蟲”了,網絡占用我私人時間還是很大比例。雖然有節制,但還是很難脫離手機。
喬兒:不屬于,現在屬于互聯網時代,手機每天使用8-10小時很正常。
8、應該用什麼心态擺脫“網瘾”呢?
歐陽:我覺得網瘾就像吸煙一樣,越久越難戒,越是沉迷越是習慣。我認為要有戒煙的心态去節制、理性上網,最重要的是自制力。
喬兒:不停使用手機,源于不知道要做什麼,當合理分配了時間,使用手機的時間也會少。
業内人士胡一波:注冊助理心理師心理學教師
“手機上瘾”是人類社會進步的結果
自人類社會誕生起,人與人之間就是連接在一起的。人類會本能地和其他個體發生情感、言語上的連接。而發生連接最直接的方式就是通過語言溝通。
文字發明後,書信使人之間的交流可以掙脫空間的限制,但依然受到時間巨大的限制。電話發明後,人與人之間的連接在時間上的限制得到突破,但它不能讓人随時随地的和其他人發生連接。
特别是移動互聯網發明後,解決了人與人發生連接的最後障礙——即時性。人們依賴于通過連接和其他人發生情感關系。當連接中斷時,他們就會感到焦慮、難過、沮喪,當親人去世時,這種連接的終端會讓我們感到悲傷。我們可以叫這種感覺——分離感,分離感源自于我們從母親身體和心理的分離。所以,有時我們自然會感覺到:“當網絡掉線時,我整個人都掉線了。”
目前,最權威的精神診斷标準——美國的《精神疾病診斷标準手冊》DSM-5并沒有将網瘾納入診斷标準。在國内,醫學教授陶然制定了《網絡成瘾臨床診斷标準》。在我看來,網瘾并不屬于精神障礙,原因在于随着社會的進步,人們的工作和生活都越來越依賴于網絡和手機,如同我們依賴汽車、電力一般。如果将過多使用網絡和在停止使用網絡後産生的焦慮感定義為網絡成瘾的話,那我們是否需要提出讀書成瘾、學習成瘾、戀愛成瘾和工作成瘾?
嚴格意義上講,像我就是一個容易陷入“網瘾”的人。我一天24小時在線。手機和網絡已經成為了我的超級器官,把我的眼睛和耳朵變成了千裡眼和順風耳;分享朋友圈以後,我很快可以得到朋友的反饋;玩類似消消樂的遊戲,會讓我覺得非常有成就感;在網上看電影或小說,會讓我了解别人的故事,滿足我的好奇心。
我覺得“手機上瘾”是人類社會進步的結果,人類在使用手機後,花在交友、購物、出行上的時間在減少,反而有更多的時間去娛樂。當然,娛樂也選擇了手機。
我認為避免孩子“手機上瘾”,理應創設一個相對寬松的網絡使用環境,讓家長和孩子能夠一起正常地使用網絡,避免孩子對網絡産生渴望感。第二,父母應與孩子一起玩遊戲。用父母在遊戲方面的節制教會孩子在遊戲方面的節制。最好的教育是行為的教育,榜樣的力量是巨大的,而非粗暴的形式。
雖然現在受到技術的限制,長時間使用互聯網可能對人的身體帶來一些健康方面的影響,比如頸椎、腰椎的問題。但我相信随着技術的進步,特别是計算機科學、神經生物學以及認知科學的發展和融合,這些問題都會得到解決。
陳志林:重慶歐美同學會(留學人員聯誼會)常務理事,倫敦大學學院心理學博士,國際A級注冊心理咨詢師,國際B級注冊催眠治療師。著有《中學生心理健康指導》(海南出版社2017年1月03日出版)
Q:消費電子A:陳志林
源于人性使然和内容為王,令手機成了電子器官
Q:如今,互聯網發展迅速,無論是電腦還是手機,人們因為互聯網開始産生一種焦慮,一旦網絡斷線就會覺得與世界失聯。這種“網瘾”狀态基于什麼心理呢?有哪些特征?
A:網絡成瘾實際上是無成瘾物質作用下的上網運動失控,表現為由于過度使用互聯網而導緻個體明顯的社會、心理功能損害。上網者會花相當多的時間去使用網絡,且無法離線也不想離線,進而開始忽略了真實生活中的活動與社交就稱為網絡成瘾症。
Q:網瘾的定義一直引來熱議,那網瘾是否屬于一種精神障礙?為什麼?
A:所有成瘾行為,從專業上講,就是成瘾性疾病,又稱之為“物質成瘾和非物質成瘾”。
将遊戲成瘾列為精神障礙,并非首次提出。2013年,網絡遊戲成瘾診斷标準走出了世界性的一步。美國《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第三章稱,将網絡遊戲成瘾納入研究并進行精神障礙診斷。2017年11月8日,我國首部《網絡成瘾診斷标準》通過專家論證,玩遊戲成瘾被正式納入精神病診斷範疇。報批國家衛生部後,将在全國各大醫院精神科推廣使用。但需要注意的是,網絡遊戲成瘾并不等同于通俗意義上的網瘾。
Q:什麼樣的人群更容易陷入“網瘾”呢?
A:盡管各地區對于網瘾定義标準不同,有一種觀點是受到一緻認同的,那就是具有網瘾的人群集中在青少年群體。一部分研究結果顯示,至少有3%的遊戲玩家具有病理性心理症狀。中國網絡遊戲玩家中有10%的人具有成瘾的現象,韓國、台灣等亞洲地區的青少年,也有相當大的風險陷入網瘾。雖然“網絡成瘾”與“網絡遊戲成瘾”是兩個概念,但是大多數研究者在研究“網絡成瘾”時将重點聚焦在“網絡遊戲成瘾”中,也就是說網絡遊戲成瘾已成為了網絡成瘾的主要成分。
Q:智能手機的出現,滲入人們的衣食住行,移動支付的出現更是将手機變成随身物,不可或缺,人們花費在手機上的時間也越來越多,甚至是到了上瘾的地步。您覺得促成人們手機上瘾的因素有哪些呢?
A:我認為主要有兩大原因:一、人性使然。人性與生俱來,它隻有好壞之分,沒有對錯之分,而且不随時間推移而改變,我們能做的是發揮人性陽光的一面,杜絕人性邪惡的一面,比如懶惰。不幸的是,手機恰恰迎合人性的懶惰,為人們釋放惰性大開方便之門。手機每次快速滿足用戶日常需求,都是加深用戶惰性的過程,美其名曰提供便利。
當惰性增加到一定階段,用戶已經被手機“溺愛”成大懶蟲,自然無法輕易擺脫對手機的依賴。二、内容為王。手機是一個産品,所有産品都面臨吸引用戶和留住用戶兩個問題,以高性價比、高顔值等賣點吸引用戶後,真正能留住用戶的還是移動内容生态,即各種生活化、娛樂化的豐富應用。
整體而言,源于人性使然和内容為王二者的缺一不可,才使手機魅力發揮到極緻,用戶才會為之傾倒、為之瘋狂,成為它們的“電子器官”。
Q:人們應該如何正确擺脫因為手機上瘾而帶來的焦慮感?
A:一、養成合理使用手機的習慣;二、堅持。隻有良好的日常習慣加上常态化實踐,才能戰勝心魔回歸自然。
Q:手機上瘾越來越低齡化,家長應如何避免孩子過多沉浸于網絡?
A:一、盡可能遲點讓孩子接觸手機、ipad等電子産品。孩子上學前盡量不要讓孩子玩手機太久,當孩子上學後,有了一定自制力,再慢慢培養孩子使用電子産品的習慣。特别是兩三歲以前的孩子,一定不要給他們玩,因為屏幕的刺激對眼睛的發育影響很大。
二、家長以身作則,不要在孩子面前玩遊戲等。
三、孩子調皮時,不要把玩手機、ipad等電子産品當作獎勵。這是很多家長會犯的錯誤,隻要孩子不聽話、不吃飯時,就把電子産品給孩子玩,作為吃飯或聽話的交換條件。經常這樣,一旦孩子想玩了,就會以不吃飯來談判,甚至跟你撒潑,這時候估計很多家長都沒辦法,因為習慣養成後很難改變。
四、多給孩子一些有趣的圖書閱讀,或帶孩子多參與集體活動。一旦孩子上瘾了,那也不要太着急,理應慢慢幫孩子戒掉。可以試着分散孩子注意力,譬如帶孩子一起讀故事,或是帶孩子到戶外去活動,讓孩子多交朋友,慢慢培養孩子的其他興趣愛好,這樣孩子玩手機的興趣就會慢慢降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