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混搭古德寺

混搭古德寺

時間:2024-10-31 12:59:23

文/雷虎圖/阮傳菊

2

31古德寺圓通寶殿頂上塔林。

2從細節處才可以隐約看出這是一個漢傳佛教寺廟。

3古德寺全景。

古德寺身為佛教寺廟,卻擁有哥特式教堂的尖頂;為漢傳大乘佛教叢林,建築間卻布滿獅頭、金翅鳥等小乘佛教教義符号;圓通寶殿頂上的佛塔排列竟與道教北鬥九星、七見二隐暗合……古德寺佛、道、基督三教符号共存一處,開中國寺廟千年未有之格局,更帶着近代洋務運動與西方殖民共同留下的烙印。

一座千姿百态的城市,值得留戀駐足的地方固然很多,卻也總有令人一見難忘的特殊風景。地處武漢漢口老城的古德寺,深掩于小巷當中,又被參差錯落的樓房遮擋。然而看見它的一刻,就如同拂去眼前飛花,又看到一樹繁花般讓人吃驚。它站在那裡百餘年了,它十足的古典,卻又十足的前衛,十足的耐人尋味。

發現古德寺完全是意外。去武漢時,滿大街“複興大武漢”的标語,不覺被一座城市尋找曆史的決心吸引,順勢浏覽了一些見證“大武漢”輝煌的照片,立時發現了這座奇奇怪怪的建築,通身彌漫着“異類”氣息的古德寺,竟還跻身武漢佛教“四大叢林”,隻不過它低調得連一份“寺志”都沒有留下過。

可是,它在那裡,就不會沒有蹤迹可循。

政治漩渦中的山寺茅蓬

由華中科技大學城市規劃學院的萬謙教授帶領,我們走進漢口黃浦路上的一條小巷,巷子不能通車輛,隻可容自行車和行人穿過,小販們抑揚頓挫的叫賣聲讓老巷充滿了生機。行過百步又出現一個三岔巷,巷口現出被遮擋了一扇的黑漆大門——古德寺“山門”。

門上的漆已經開始剝落,看來這門有些年歲了;大門的角落邊結滿了蜘蛛網,看來這門已經很久沒開過了。門上直接用白漆寫着一則通告:此門關閉,請走工農兵路大門。

萬教授示意我們退後,随着他手所指,我們看到了大門全貌:橢圓形的門廊兩邊各立着兩根高聳的尖塔裝飾,就如同持矛的門衛。尖塔後面的牆壁上刻着幾個楷體黑字:古德寺,黎元洪題。

“你有沒有發現,古德寺的寺名,是豎着寫的?在中國古代,隻有天子禦賜的匾額,才能豎寫。”萬謙指着匾額,講起它的一段來曆:清光緒三年(1877年),漢口黃埔路的後湖附近乃一片澤野之地,有位法号為隆希的遊方僧人決定在此一帶結廬修行,于是興建起一座小廟,因寺廟十分簡陋,隆希法師稱其為“古德茅蓬”。小小一間古德茅蓬本是佛家道場,卻在肇建30多年後,被卷入一場政治漩渦當中。

1911年辛亥起義爆發,起義之初戰事發生在武昌城,随後幾天,戰火燒過長江,迅速蔓延至漢口然後是漢陽,在這兩大城鎮的多處地點展開長達41天的戰鬥。“陽”為漢陽,“夏”為夏口(漢口古稱),史稱“陽夏之戰”。

北洋軍與革命軍在漢口北郊激戰,戰火燃向了古德茅蓬,寺院周圍成為陽夏保衛戰的主戰場之一。新住持昌宏法師率領僧衆冒着槍林彈雨對起義軍展開戰地救護,又收了革命軍遺體1000多具,葬于圓通寶殿後面的菜園中,同時收容了大量革命軍遺孤在寺廟中撫養。

這位昌宏法師原為漢陽歸元寺副住持,在歸元寺的羅漢堂中有以其為原型塑造的阿氏多尊者,梵語裡阿氏多意為“不可被擊敗的人”,而昌宏法師也是善、勇兼備的人。這多少解釋了昌宏法師救援革命軍的行為。另一方面,此舉也像隋末少林寺住持率十三棍僧救唐王一樣,為古德寺赢得了雄厚的政治資本。

1912年4月13日,孫中山帶領一行随員去往古德寺後院菜地,他久久伫立,滿臉肅穆。古德寺因為于革命軍有功而受到了民國政府的禮遇——從一個簡陋的茅蓬上升為民國的“共和首寺”。1914年,時任中華民國副總統的黎元洪親筆題書,将“古德茅蓬”正式更名為“古德寺”。自古以來豎寫匾額是皇家寺廟的專利,而古德寺也獲得了這一殊榮。

曾經名不見經傳的小寺,為了要與這份隆譽相稱,開始在民國政府支持下大興土木。舊廟如陳,新寺奠基。最終,由一個隻有幾間茅蓬的小廟,成長為占地面積超過3萬多平方米,生出許多巧思别具的殿堂房舍,那一場興

建也是前無古人,古德寺香火也日比一日興盛。原漢口鎮内當年還有圓照寺、九蓮寺等,但均不存,古德寺則成為跻身為武漢佛教四大叢林之首的名刹。說到這裡,萬謙教授忽然又一陣唏噓。1931年漢上大水,古德寺密布的殿堂廊庭蒙災,隻餘圓通寶殿、方丈覺幻舍,水退後複又開始重建,3年方才竣工。即使是曾經的政治明星也逃不過“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命運。

因為“共和首寺”的身份,古德寺得到超常規的發展,但是風水輪流轉,文革期間,“共和首寺”之名很快就從皇馬褂變成了燙手山芋:古德寺被劃為地主,絕大部分建築被破壞。1974年,武漢照相機廠建到了古德寺内。僧侶們做法的圓通寶殿也成為了照相機廠的車間……直到1986年,才重新恢複建寺。但是絕大部分建築再次湮滅,史料蕩然無存,僧侶也一個不剩。直到1996年,演順老法師擇良辰吉日率領弟子們,重入古德寺……

1

2

3

4塔風遙看近卻無

眼前的古德寺正門被長期關閉了,對古德寺而言意味深重的匾額,再也極少得人關注。一行人重新回到車水馬龍的工農兵路,新大門的入口一目了然,它狀若随意地鑲在磚砌圍牆之間,隻是一道簡陋的鐵栅欄門而已。兩位比丘尼坐在寺門口收香火錢,每人5塊,繳了的發幾隻香,有人不領,比丘尼也不攔着,讓他們免費入寺。

入大門後,完全看不到傳統寺廟一重重圍合的院落,而是如廣場一般的大片空地。一隻香爐擺在空曠的“廣場”上,幾位善男信女正在香爐前跪拜。透過香爐中氤氲的煙氣,一座拔地而起的堡壘般的建築,抓住了我的眼球,它充斥着一種說不出的風情。

無論古德寺有多少建築,都是衆星捧月,圓通寶殿即是這輪月亮。

停下腳步注視良久,傾聽着萬教授的講解,越是打量越感到它的稀奇。這是一種上塔下殿的建築樣式,遠遠望去,殿頂高聳、略成錐狀的流線形寶塔最為醒目,每一座都如同含苞待放的蓮朵,立于殿頂的不同方位,俨然形成一小片塔林,稱“九龍拜聖”。

圓通寶殿的塔林,曾經打動過一位貴客。1954年10月,印度總理尼赫魯攜女兒英迪拉·甘地參觀古德寺,客人凝望大殿,饒有興趣地将它與印度洋畔的帕那瓦神廟相提并論,認為它折射着天竺佛國的燦爛。說起兩者的相似,從圓通殿張揚的屋頂寶塔一望便知,而當尼赫魯看到圓通寶殿的牆壁上的裝飾時,更多的親切感油然而生:有立在枝頭的孔雀展翅欲飛,有隻露出頭和鬃的獅王張嘴欲吼,獅王左右還有表情兇悍的白象當護法……孔雀、獅子、白象、金翅鳥,這些都是帕那瓦風格的符号,通常出現在印度和東南亞的廟宇中。

帕那瓦神廟是古德寺建築風格的源頭嗎?寺内保存的一副書寫于宣統三年(1911年)孟秋的對聯,卻顯示出進一步的答案。“春水孽溪魚躍浪,桃花兩岸蝶翻香。”對聯出自緬甸阿難陀寺靜學法師之手,為昌宏法師升座志慶而贈。

幾年前,在電視台為古德寺拍攝紀錄片時,寺内的惠尼師傅講了一個故事:民國初年,昌宏法師頻繁與阿難陀寺的高僧往來,某次大和尚靜坐時,突然靈光一現,在他的腦海裡出現了一座宏偉大殿,那是阿難陀寺的樣子。

公元1091年建成的阿難陀寺,在緬甸中部,由6層四方形的磚石基壇與上置的主塔、小塔構成。塔尖距離地面的高度足有50餘米,因而這種上塔下窟的樣式,使建築顯得無比雄偉。頂端的圓形寶塔與圓通寶殿上的寶塔的确極為酷肖。1921年,對阿難陀寺有所動念的昌宏法師,手捧托在緬甸做生意的朋友帶回的佛寺設計圖,決心開建圓通大殿。

正出神間,萬教授引我們走近大殿,殿頂的寶塔不見了,代之以眼前日影斑駁的柱廊。仰頭張望柱頭雙面渦旋式的造型,又與記憶中一座座西洋教堂疊合起來,感覺很奇異。

5

6

71圓通寶殿頂上塔林和雕塑是古德寺的最大特色之一。

2具有基督教堂樣式的圓形花窗和長窗。

3雕刻有古德寺字樣的大鐘。

4具有希臘神廟風韻的回形步廊。

5古德寺廣場上形單影隻的香燭。

6古德寺的方形大殿采用磚石雕砌的柱廊,不同于傳統寺廟的木質架構的圓柱。且供奉的是25座圓通菩薩,區别于一般漢傳佛教寺廟供奉的羅漢。

7夕陽西下時圓通寶殿一角。

混搭的境界

這種感覺,在邁入圓通大殿主入口時最為強烈。前後兩層的門楣成拱券形,左右兩側有立柱支撐,立柱為八角六面的立體,柱頭雕花擁有繁複的花式。高、直、尖、瘦,充滿着昂揚向上的動勢,這是風行于歐洲中世紀的哥特建築風。此時,透過大殿周圍的圍廊,陽光慵懶地揮灑進來。高大的牆壁上,一排圓形透空漏花窗進一步将陽光引入殿内。這種剔透的光芒,說什麼也不會令人聯想到石窟寺幽暗的空間。

如今想來,當年的昌宏法師很可能懷着某種敬仰之念,取得了阿難陀寺的圖紙,并且盡心描畫,但終于還是放棄了像阿難陀寺一樣,将殿宇的部分摹抄改為石窟。石窟佛寺開窗小,内廳黑,而圓通大殿的内廳并不隻為了供奉、展示壁畫雕刻,更為舉行大規模的法事,接受摩肩接踵的信徒朝觐,所以基本的構架不能使用石窟佛寺的建築手法,故而有了歐洲中世紀古堡的味道。

選擇了塔林式殿頂,放棄中國古典寺廟的建築風格——木架構配重檐歇山頂,材質也注定要放棄木構,選用磚石雕砌。石構建築張揚着人向神的奉獻,也顯露着人類的造化之力。在濃厚的哲學和神化氛圍之下,誕生了印式佛塔建築,也誕生了古希臘最出名的柱廊式神廟建築。古德寺方形的大殿,也圍繞着這種恢弘大氣的柱廊,柱身布滿一條條凹槽,像歲月刻畫的痕迹。

假如為圓通殿繪一幅透視圖,可見其平面為“希臘十字形”布局,由四個方向的四條大柱廊簇擁着方形大殿。大殿中央由一個巨大的磚柱,撐着“悉卡羅式”(山、或山峰狀)屋頂。

我們正準備登堂入殿,萬謙教授卻示意我們重回院内:“要解開古德寺密碼,我們還是多看幾處古德寺的建築創舉吧。”

其實,我們本該從古德寺廟最初的布局來遊古德寺。萬謙教授把我們帶到寺廟角落的車庫前。他說,眼前這地方并不是車庫,而是先前我們看到的古德寺正門的背面,孫中山、黎元洪、周恩來、尼赫魯等都是從這裡進寺的。因為古德寺正門封閉已久,所以進門的地方已經成為了停車位。

這時萬謙教授拿出手機,調出手機上的羅盤輪件讓我查看羅盤上的方位。這時我們才發現,古德寺山門方向并不像普通的寺廟山門坐北向南,似乎完全不考慮風水布局,而是為了考慮出行方便,開在一處三岔路口。

山門開在整個寺廟一隅,從山門往前行不過百步是“天王殿”。古德寺的整體布局和普通的漢傳佛教庭院以大門為中軸線布局不一樣,大門左邊是寺廟圍牆,而所有的建築都在以山門為軸線的右則。也就是說,從山門進寺後,要進入天王殿不是一路向前,而是要突然右拐。

天王殿與圓通大殿截然不同,竟是最普通的飛檐鬥拱的漢式風格,與普通的漢傳佛教建築無異,對比圓通寶殿塔林、拱門、尖頂的異域風,完全不同的基因屬性,二者同處一寺,似乎顯出幾分不和諧。

萬教授忽又指向圓通寺殿頂。這殿頂還有玄機?殿頂中部挺立的五座佛塔,寓指佛教密宗崇奉的五佛——中央毗盧遮那佛、阿閡佛、阿彌陀佛、寶生佛、不空成就佛;四方牆角的四座佛塔則代表四菩薩——文殊菩薩、普賢菩薩、觀世音菩薩、地藏菩薩。如果從空中俯瞰,那就更有意思了——九座塔的布局也可看做北鬥七星、七顯二隐暗的方位形式,也即無論站在什麼位置,仰觀這幾座塔林,隻能看到7座,而實際上寶塔是9座。這又是一種道教觀念。殿頂四周布置96個蓮花方墩,源自中國的傳統望柱,寓意“國之四維、天圓地方”。

萬教授進一步示意我們仔細看殿頂邊沿,許多雕像矗立于望柱旁,準确來說是24座——二十四諸天像,它們都是佛教護法神。中國的古典建築也有在房頂上擺雕塑的習慣,但也隻限于在屋檐上擺的脊獸,在建築邊沿擺放大型人物雕塑,這是西方古典主義建築常見的手法,梵蒂岡聖彼得堡大教堂即是如此布置。

如此一番上上下下的細看,才發現古德寺的混搭,實在是一種不分彼此的緊密混搭。

1

2

3

4

5

671古德寺圓通寶殿頂上雕塑。

2圓通寶殿内景。

3-4古德寺内外牆面裝飾的花卉、獅頭、象頭和大鵬金翅鳥等細部,充分再現了印度和東南亞各國的帕那瓦建築風格。

5具有基督教堂樣式的圓形花窗。

6古德寺具有希臘神廟風格的方柱。

7古德寺原為比丘道場,複寺後成為比丘尼道場,圖為進入大殿内做法事的比丘尼。

“人間佛教”的試驗場

佛、道、基督三教的符号共存一處,南亞、東南亞甚至是歐洲的建築融于一寺,隻是昌宏法師的靈機一動?古德寺會如此“奇葩”,可沒有這麼簡單。萬教授反問了我一個問題:“你知道‘人間佛教’嗎?”我搖搖頭表示聞所未聞。萬謙教授繼續發問:“那太虛大師呢?”我繼續搖頭。“那星雲法師呢?”我終于和教授在同一個頻道了。這位赫赫有名的台灣佛教大師,暢行非傳統的佛教觀念,将佛學的真谛歸為對幸福快樂的追求,歸為正确的人生觀。以往并沒有注意到的是,星雲法師的佛法理念,其實來源于“人間佛教”的教義。星雲大師誕生于1927年,而那也是古德寺步入巅峰的時期,也是“人間佛教”理念剛剛開始興起的年代。

1912年,近代著名高僧太虛大師有感于佛教衰落,在南京創立中國佛教會,并于同年在鎮江金山寺組織佛教協進會,目的隻有一個——着手改革佛教。1921年10月,太虛偶獲一本《東西文化及其哲學》,愛不釋手。書的作者是近代國學大師梁漱溟,其20歲即潛心于佛學研究。太虛卻對書中佛教必須出世的議論産生了疑義,太虛認為佛教不是一心求解脫的佛教,佛教可以完成“人生進善”的終極理想。可以說太虛大師的“人間佛教”要令修行者轉身入世。

時任佛教協進會主席的太虛法師,遍曆英、德、法、荷、比、美諸國,在宣揚佛法的同時,開始吸納歐美各國的宗教理念。在以後的一段歲月裡,“梁太之争”讓太虛仔細思考了各種錯綜複雜的關系:“古今”、“中西”、“僧俗”、“儒釋”,它們各在民國初期複雜的處境裡沉浮不已。

1918年開始,太虛法師曾多次來武漢宣傳“人間佛教”,1923年又在武昌創立了武昌佛學院來宏揚佛法。這是當時用現代教育方式創辦的第一所最為正規的佛學高等學府。太虛法師自任校長,梁啟超任第一任董事會會長。

太虛法師與古德寺的交集不見于史料的記載,事實上對古德寺本身的記載,本就寥寥無幾。可以确定的是,太虛大師赴武漢宣傳“人間佛教”時,正值古德寺被确定為“共和首寺”,準備大興土木的年代。

“古德寺早在那時已是一處人間佛教的重要道場,而太虛大師宣講的‘人間佛教’教義,主要就是兼容并包、與時俱進。在古德寺那場轟轟烈烈的建設中,應該是完全踐行了這些理念。”在研究古德寺的建築風格的同時,萬教授甚至認為古德寺乃是當時佛教改革者推行“人間佛教”的實驗場。

所謂亂世顯豪強,亂世卻也容易出大哲。太虛大師一心一念要以出世的佛指導紅塵俗世的事,這種開宗立派之舉,離開了“悟”難有所為。一般寺廟的大雄寶殿内供奉羅漢,古德寺圓通寶殿内供奉的卻是25座圓通菩薩。據果妙法師介紹,圓通在佛教中的地位比羅漢要高一等,可以釋義為“圓通周遍、融通無礙”之義。将圓通寶殿作為古德寺的主殿,這是古德寺又一與衆不同之處。體現了其間一個“悟”字。古德寺,所謂古德即“古時大德”——“先賢古德、碩學高人、博達古今、洞明教綱”。雖然強調好古的心性,實則還是求一份洞明、領悟。

我們忽見一隊比丘尼魚貫進入,古德寺的修行者以比丘尼為主。二三十位比丘尼靜坐大殿内誦經,誦經聲從寶殿大門、花窗中飄出,整個寺廟立時安靜下來,天地間一片祥和,許多正在廟内參觀的遊客情不自禁放下手中相機,雙手合十。

“古德寺本為比丘道場,但古德寺複寺後,變成了比丘尼道場。”萬教授解釋不出變化的原因。也許,無論是少林寺中的棍僧,還是參與陽夏保衛戰的古德寺和尚,雄性,即使身入空門,也無法平複争鬥之心。而比丘尼則多一份平和之心。如今重生的佛教叢林古德寺,希望借着她們的修行而變成真正的“佛門清靜地”。

萬教授認為,人間佛教崇尚“開放、變通”的精義,以及随時代俱進的印記在古德寺身上盡顯無疑。

1

21古德寺圓通寶殿前具有東南亞佛教建築特色的寶塔。

2夕陽映照下的圓通寶殿,前來進香許願的遊客仍然絡繹不絕。

3古德寺正門入口處,如今已變成停車場。

4環境清幽的古德寺内景。

5做完法事返回住地的比丘尼。

6遙看古德寺塔林。

3

4

5

6開出的“奇葩”

當時的武漢,是洋務運動的重鎮,自二次鴉片戰争後,漢口開埠。英、法、俄、德、日、比利時等國争相在漢口設立租界。無數基督教傳教士開始在武漢傳教。這時作為華中重鎮的武漢的佛教,屋漏偏逢連夜雨,不僅面臨自身衰落,還要面臨外來宗教的競争。

作為“人間佛教”的領軍人物,太虛大師遍曆海外,深知基督教義對民衆的吸引力。因而在直面基督教競争時,很可能會想到“以彼之道還施彼身”的策略。萬教授猜測,這樣的設計絕不可能出于昌宏法師一人之手,也可能由“海歸”太虛法師提供某種思路,才帶來這樣的嫁接。

古德寺這種将西方教堂建築元素糅合入東方群塔式佛寺建築的方法,是中國同類建築中的孤例。如此海納百川獨具個性的樣式,它的真正設計師究竟為何人?多年來,不斷有人對此求證。這承接具體設計者,最可能的是漢口租界區的建築設計所。

圓通殿誕生時的武漢,被稱為“東方茶港”。“東方茶港”意指歐亞萬裡茶路的起點。什麼概念?那是一條從武漢出發,由蒙古過中亞直抵莫斯科的商路。這種聯通内外的繁榮需要,最先點燃的是一場建築競賽。

在萬教授眼中,一個城市的建築史,就是一個城市凝固的曆史。而武漢真正有了“凝固的曆史”,始于江漢關——一座建在英租界,由英國人代管的原武漢海關大樓。漢口開埠,自有列強來争。而扼住漢口水運,就相當于扼住了武漢的咽喉,英、法、俄、德、日、比利時等國都争先圈地蓋屋,都争取奉上最高大上的建築。

租界區裡的老房子與生俱來都帶着西洋基因,典型的有古典複興建築風格、拜占庭風格、巴洛克風格、中西混合建築風格等等,而它們無一不是由當時漢口租界區的歐美建築設計操刀,打開了中國人探視西方物質文明的窗口。

景明洋行即是當時建築設計所的傑出代表。“景明洋行大多數人可能不太了解,但前些年還出過一則關于它的新聞,報道說武漢某棟大樓突然收到英國一家建築事務所的來電,稱百年前由其設計的一棟漢口租界區建築已‘超期服役’。”萬教授繼續講述了他對于古德寺設計者的追尋。

古德寺圓通殿擁有古典主義建築風格,采用的則是建築學上的框架結構體系,使其體量比傳統磚石結構的印緬佛寺要輕巧許多,不僅望上去少了沉重感,材料的使用上也相對節約。這在當時的建築技術上,當屬先進,也進一步說明了其為專業設計公司的作品。而其所處的位置,也是西方文化演繹最強烈的地區。

萬教授說他查閱過包括景明洋行在内的許多當時設計所的建築名錄,古德寺都不在列。古德寺的建築手法更是融彙百家,完成這座偉大“奇葩”建築的設計師,名字仍然成謎。

古德寺不是阿難陀寺第二,它獨一無二;它不是一座令人欽羨的世外古刹,它随時等候着紅塵理想的召喚。可惜,史料無從鈎沉,始終欠它一個完滿。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