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韋晔
麋鹿起源于距今200多萬年前,但在距今約3000年的商周時期以後卻迅速衰落,到清末時,野生麋鹿早已絕迹,隻剩南海子皇家獵苑内的200多隻。
一位法國傳教士在北京看到麋鹿,将這種充滿神秘色彩的動物介紹到西方。随後德、英等國先後到南海子引進麋鹿。1900年八國聯軍毀壞皇家獵苑,南海子的麋鹿也宣告滅亡,是英國第十一世貝福特公爵讓麋鹿絕處逢生:1894年到1901年,公爵花重金從各地收購了18頭麋鹿,飼養在家族的莊園烏邦寺内。由于來源不同、血緣多樣,這些麋鹿的數量逐漸增長。
多數麋鹿專家認為,麋鹿絕迹的重要原因是曆史上各個朝代的大量獵捕,造成了麋鹿種群災難性的減少。同時,濕地被開墾成為農田,使麋鹿沒有了容身之所。
野生麋鹿的最後栖息地
野生麋鹿的最後栖息地是長江口附近的沿海濕地,江蘇省大豐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就位于長江口以北的南黃海濕地,大豐附近曾出土12處麋鹿化石,證明這裡曾有野生麋鹿生活。
1985年,中英兩國簽訂《麋鹿重引進中國協議》。同年8月24日,首批22頭麋鹿乘專機從英國烏邦寺抵京,當晚運至南海子麋鹿苑,開始了麋鹿回歸中國的曆史。
1986年,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從英國倫敦動物學會7家動物園和公園挑選了39頭麋鹿贈送給大豐,我從麋鹿專家丁玉華那裡得知了不少故事。
引進麋鹿到大豐,最終目的是想在麋鹿原生地恢複野生種群。當年國内幾乎沒有養護麋鹿的資料,起初為這39頭麋鹿分别準備了棚舍,但它們情緒煩躁,不吃不喝。工作人員思來想去才意識到麋鹿是群居動物,不能彼此分開。
要讓它們重新适應自然,得有個過程,保護區圈出了足夠大的林地和沼澤,讓麋鹿在半散養的環境下過渡。冬季可食食物很少的時候,它們能夠找到吃的,結冰時能找到水源,遇到寒流刮西北風時,麋鹿頭對着西北風,風都順着毛刮過去,保溫效果就很好,如果背對着風,毛被刮起,皮膚就暴露在寒流中了。
到了1998年,大豐麋鹿總數達到354隻,恢複野生種群,進行野外放歸的條件已經成熟。11月5日,保護區挑選了8頭麋鹿進行試驗,這是100多年來麋鹿第一次走出圍欄,回到野外。
一隻較強壯的公鹿帶着的無線電頸圈源源不斷地發回信号,工作人員24小時不間斷地進行遙感跟蹤,确定它們的活動範圍。
那麼,每次野放的麋鹿是怎樣産生的呢?丁玉華告訴我,麋鹿種群的最佳性别比是1:2,因此在選秀時,每1公2母是一組,體質好、個頭高、膘肥、身體健康是最基本的要求。
年齡也要有搭配,4歲至8歲處在最佳繁殖期的麋鹿是主力,但幼年和中年的麋鹿也選了一部分,保證放出圍欄的麋鹿是一個完整的小社會。
在野放的選秀中,對公鹿的要求起初是要求角形規則,體質在群中排名靠前就可以。随着研究的深入,要選更強的公鹿,“我們選胸圍大的,這說明它的肺活量大,爆發力強;還要選尾巴長的,去年還挑氣質好的,有稱王的潛質。”
挑選出的麋鹿并不是一步跨出圍欄就過上無拘無束的生活。
丁玉華介紹說,野外放歸前必須先進行适應性測試,保護區緊鄰海堤公路,人的活動頻繁,車輛也比較多,放後它們也許會靠近公路,必須先适應這一環境。
保護區工作人員先在靠近海堤公路的坡地上搭建10畝左右的圍欄,讓它們在圍欄中感受各種噪音,并有卡車在圍欄旁不斷地鳴笛,起初這些麋鹿躁動不安,到處亂跑,但沒多久就習慣了。
習慣了噪音,麋鹿們還要通過可食植物的辨認關。此前曾有東北虎野放後找不到食物,甚至懼怕小動物的情況。“保護區内的植物非常豐富,有的能吃,有的不能吃,有的更适口,我們把各種草料放入圍欄中,它們都能找出最适合的品種。”
最後一關測試是水源,圍欄中的水塘有的是淡水,有的是海水,麋鹿在測試中找到了淡水才算完成了全部測試。
經過一冬一春的考驗,1999年3月上旬,其中一頭母鹿在野外産了第一頭小崽。但母鹿懷孕時還是在半散養區,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野生,母鹿性成熟要2年,2001年它性成熟後發情交配,2003年3月3日在野外又成功分娩,這一天,中國結束了100多年沒有野生麋鹿的曆史。
1
2
3
4
51-3野放的麋鹿。
4牛背鹭和麋鹿。
5正從枯草中鑽出來的麋鹿們。
鏡頭中的麋鹿
麋鹿的種群不斷擴大,讓我們的拍攝越來越有“底氣”。一個冬日的清早,天剛蒙蒙亮我們就動身了。同行的好友在微光中遇見第一隻麋鹿,就舍不得移步了,眼看着太陽升起,還未到最理想的拍攝點。我一再催促,終于又向深處進軍,經過水塘附近時,一大黑影從頭頂飛過,鹗!
我連拍數張,才發現沒有曝光補償;鹗也很給面子,兜了一圈兒,又從頭頂飛過,還不屑地低頭觀察我們這些不速之客。
麋鹿們從枯草中鑽了出來,站在遠處的小路上,一隻黃鼠狼從它們腳下嗖地溜過,那景象真是滑稽。
對食物豐裕的食草動物來說,秋冬季的毛色着實好看,濃密而有光澤,一些雄鹿的大角還沒有脫落的話,入鏡是最美的。若是到了春天,換毛時的“千瘡百孔”,總是不那麼讨人愛。
離開半散養區中華麋鹿苑,我們還要沿着海堤公路邊碰碰運氣。
川東閘是大豐麋鹿自然保護區的核心區,就在海堤公路邊,工作人員每天都要騎摩托車到這裡觀察自1998年起陸續野放的幾批麋鹿。
據說天氣晴好時,大約每兩天能觀察到一次野生麋鹿,因此看到麋鹿的幾率還是挺大的。隆冬時節,夜裡的溫度在零下5攝氏度左右,它們白天的活動會頻繁些,如果運氣好,能看到麋鹿在光灘上曬太陽取暖。川東閘大麥草高1米多,成年麋鹿身高約1.3米,往往隻能看到頭部,運氣好的時候,可以看到三四十隻。
風從海上來,眼前隻有兩色:天的藍、草的黃。穿過一大片鹽蒿走上常有麋鹿出沒的光灘,低窪處的水剛剛幹涸,泥地裡留下了很多野生動物的腳印。
“你看這麋鹿的蹄印還是新鮮的,有昨天的,有前兩天的,也許是水源沒了,它們又找到新的覓食地,大概有四五頭。”保護區技術員帶着我識别起動物的留痕。這些洞眼都是招潮蟹留下的,漲潮時,每隻蟹都會切一小圓塊泥帶回自己的洞穴。它們鑽進洞中,放下泥塊當蓋子蓋住洞。氣泡被密封在洞裡,蟹就呼吸其中的空氣。水退前丹頂鶴也來過,你看有這麼深的趾印,應該有成年丹頂鶴,這裡有它們愛吃的小型貝類。我用手指比劃了一下,趾印比中指還長些。你看牙獐的蹄印就比較尖了,還留下了糞便。
我們在川東閘守候了一下午,未果。正準備返程時,技術員又在路基的坡面上發現了麋鹿的腳印,他又發現了海堤公路對面的水塘,“很可能是前天它們沒有找到水源,夜間在沒有人活動時穿過了公路取水。沒有更新的腳印說明它們找到新的、更安全的水源了。”
原來,在冬季的白天,麋鹿最近也要在距離海堤公路200米以外的地方活動,春夏季路基附近的草很嫩,如果運氣好,就在50米開外覓食,但對人還是很警覺。
自1998年麋鹿首批野放後,保護區每天都要在野外觀測,如果連續3天在外圍看不到麋鹿,他們就要結伴進入灘塗深處,在大麥草、蘆葦中步行尋找野生麋鹿的蹤迹……
大自然的希望
2016年3月3日是世界野生動植物日,16頭來自江蘇省大豐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麋鹿又在洞庭湖放歸野外。1998年,因長江發大水,湖北省石首市天鵝洲國家級麋鹿自然保護區内27隻麋鹿逃出,進入了洞庭湖湖區,成為了自然野化種群。無心插柳,洞庭湖廣袤的洲灘,特别适合麋鹿繁衍生息,逃出來的麋鹿種群不斷發展壯大,已近百隻。春夏之交時,雄鹿會在自己的身上塗泥,角上挂草,來彰顯自己的實力,因為,麋鹿争霸賽将如期舉行。新來的雄鹿需要在争搶配偶時與土著鹿王進行較量,獲得交配權,才能實現種群交流。專家們期待來自大豐的麋鹿能和它們進行基因融合,為濕地多樣性增添新的活力。
麋鹿從野外滅絕,再到今天的複興,讓我們這些熱愛野生動物的朋友,在霧霾中看到大自然的希望。
“呦呦鹿鳴,食野之蘋。”這樣美妙的濕地圖景,一定會穿透時光,留下生命的回響。
1
2
3
4
51麋鹿群。
2灰頭麥雞。
3黑翅長腳鹬。
4洞庭湖廣袤的洲灘,特别适合麋鹿的繁衍生息。
5保護區的麋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