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程奧冰
自古昌平好風光。西有太行為屏,北有燕山之饒,南俯平原,居庸關扼控南北。昌平的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期。那個時候這裡就有人類生活的痕迹,史稱“雪山文化”。可要說昌平真正開始有建制那是在西漢,因為夏代到西漢時期,昌平這塊地方一直屬于州、郡。西漢至明代才沿用昌平縣的編制,隻有在南北朝時期被改為“昌平郡”。到了清朝“昌平”的編制越來越大,設置成“昌平州”。而如今,昌平發展成了北京這座現代化都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人們常說,時間和空間是人類回溯曆史和展望未來的隧道。在這個隧道裡,5000年隻是倏然一瞬。如今走進昌平博物館,無論是衆多展品勾起你記憶中的幸福與辛酸,還是多年前的老物件帶給你曾經擁有的堅韌與頑強,都将使你更加自信與豁達,哪怕是你未曾經曆過的故事,就像原始部落人群刀耕火種的勞作,也讓你深深感謝前人的貢獻和大自然的濫觞。
昌平博物館位于昌平區城北街道府學路,地處昌平老城區東側,距離地鐵昌平站不足千米。博物館置身于昌平圖書館内,分為兩個展廳,分别是一樓的昌平風情民俗展和二樓的古代昌平文物展。
來到昌平博物館,置身于遠古和現代的交彙點上,不禁思緒悠悠萬般感慨!
古風泥塑:沉澱的鄉情
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富饒美麗的昌平怎樣養育了勤勞淳樸的昌平人?帶着好奇,我們首先來到一樓的民俗風情展廳參觀。
推門而入,環顧四周,才發現這間展廳并不算太大。但麻雀雖小五髒俱全,5米見方的展廳裡到處都展示着上世紀昌平人生産生活的痕迹。四周的牆壁全是青灰色磚塊圖案組合而成的貼紙,古色古香的環境讓人突然有一種想要觸摸曆史的沖動。特别是玻璃櫥窗内,泥塑的小人物栩栩如生,很是吸引眼球。這些泥塑展現的是昌平地區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農村生活、生産和婚喪嫁娶等民事活動的場景。泥塑的小人物形象逼真,有的是表現逛廟會時的摩肩接踵,有的是反映婚嫁娶親時的鑼鼓喧天,還有的是展示秋收時人們歡慶節日的熱鬧場面。這些平凡的場景無不折射着昌平民俗風情的無窮魅力。
久旱逢甘露,他鄉遇故知。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婚姻嫁娶,是一個人成家立業的标志,是一個人獨體生活的轉折,自古以來倍受重視、講究。既是一樁值得慶賀的喜事,又是非常注重禮儀的過程,表現的形式和手段極其隐喻,簡單而深刻,魯拙而脫俗,風趣而文明,形成了一道亮麗的文化風景,表現着深受民俗文化影響的昌平人的傳承。隻見那娶親場景中的迎親隊伍,一個個吹着唢呐笙箫、敲鑼打鼓、燃放鞭炮喜形于色、樂不可支,好不歡騰,好不熱鬧。誘引着觀賞的遊人恨不能也立即投身進去,置身在喜慶的場景中。
古時昌平人故後曆為土葬。在舉行葬禮時,保留着很多傳統儀式和傳統用物。這些儀式及用物包括了吹、拉、彈、唱、書法、刺繡、剪紙、折疊、闆印、沾帖、繩結、紙藝、面藝、插藝、縫藝等幾乎所有的民間藝術。出殡之日,親朋近友均參加。起靈擡柩有十六擡、二十四擡或三十二擡。土葬情境中,泥塑的小人物一個個面容哀愁,神色悲傷,俯首行走,好似霜打了的茄子。出行的親屬不停地向路邊撒着紙錢,祭奠死去的親人。
泥塑中的這些風俗并沒有随着時間的流逝而消失在曆史的長河中。
如今,昌平農村的日常生活中還多有沿用舊習者。擇日開工,供奉土地神;開工期間講究高挑紅旗,以鎮邪氣。新房合頂時,要貼對聯、放鞭炮,并宴請工匠,表示謝意。遷往新居時,要先“填宅”,殺一隻大紅公雞,以雞血噴灑房院。搬遷時,要先搬進玻璃瓶子、案闆、筷子、蠟燭、發面等用品,表示“平平安安”“快快樂樂”和“發福”之意,這些都可以在博物館泥塑情境中找到。
通過參觀不難發現,改革開放以來,人們的生活方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勤勞的昌平人隻用了幾十年的光景,就超越了祖先們數百年的生活曆程。雖然生活質量提高了,但他們的民族精神沒有變,優良傳統沒有變,艱苦奮鬥的本色沒有變。不論從事何種職業,不論身處他鄉異域,祖先的血脈品性永遠在一代代傳承着。在享受現代生活的同時,蓦然回首,卻發現那些漸漸遠去的東西原來是我們最不能忘卻的,因為那是先輩們數百年生産生活經驗的積累,是一代代華夏兒女鄉土情感的沉澱,是中華民族曆經磨難的深深足印,更是厚重的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的結晶。
1
2
31陶壺(漢)。
2青花将軍罐(清)。
3陶罐、石鐮。
4古鐘(清)。
5陶鬲、陶獸、陶庴、耳杯。
6廚俑(漢)。
7銅佛(明)。
TIPS
開放時間:8:00—17:00
門票:免費
地址:昌平區府學路20号昌平區圖書館内
永安城:護衛皇陵做先鋒
上世紀60年代,有一部名為《冰山上的來客》的電影廣受好評。之所以叫《冰山上的來客》,是因為故事發生在冰山之上。如今有人稱昌平人是“雪山上的來客”,因為在昌平的雪山上發現了新石器時期人類生活的遺址,後來被考古學者确定為“雪山文化”遺址,距今已有五千多年的曆史。但如今的雪山上并沒有雪。五千年的風雨剝蝕改變了雪山的容顔,五千年的大浪淘沙也造就了如今的昌平人。
在二樓的文物展廳内,一件件不同時期的文物猶如一段段重見天日的曆史,靜靜地展現在遊人面前。這些文物都是在昌平這片古老的土地上出土的,有新石器時期的生産工具,有夏商周時期的陶罐瓦罐,還有漢代的陶壺,更有明清時期精美的瓷器……這些古老而又精美的文物向遊客展示着古人發達的技藝,又仿佛在向遊客們默默訴說着昌平悠久的曆史文化。
雖說昌平曆史悠久,地大物博,但要說昌平最鼎盛的時期,還要屬明清時期的永安城了。這些可以從展廳内的昌平明清版圖和鏽迹斑斑的冷兵器中得到印證。
如今,昌平博物館對面的永安公園内,人群熙來攘往,好不熱鬧。大人們悠閑地踱着步,孩子們嬉戲追逐,不時有小狗狗跟在他們身後,一路歡跳而去……人們享受着舒适惬意的閑暇時光,多麼希望如此安定祥和的生活場景能長伴于己,這也與昌平城曾經的名字“永安”頗為應和。很難想象,曆史上的“永安城”就坐落在離這座公園的不遠處的昌平老城區。
初到昌平的人,沿着老城區走一遭,就會很容易發現它的布局特點。那是因為現今的昌平城,沿用了曆史上“永安城”的格局,東西南北四環路建在昔日的護城河上,稍向内收就是古城牆,表明東西南北四環圈已經超出了曆史上的“永安城”。永安城就是昌平縣城,古城遺址在今天的四環路以内。我們所說的昌平,不僅指城内,還包括縣城的關廂:即東關和西關。
說到“永安城”,就不得不提它的曆史源頭。明代以前,昌平縣城位于今昌平舊縣村。明代以後,與北方草原民族的關系時好時壞。抵禦來自北方的南侵勢力,成了明代社會的常态。“土木之變”後,明英宗朱祁鎮被瓦剌部首領俘獲至北方。危難之際,主戰派擁立英宗弟朱祁钰監國,次年改元景泰。為了加強對皇陵的守備,擇皇陵兆域的南側,距原昌平縣城東八裡處建永安城。
後來,因陵衛續設日益增多,又在城南築一城與永安城相連。“至崇祯九年,兵部侍郎張元佐拆舊城南面磚石修補東城門樓,城遂合而為一。”至此,永安全城初具規模,由最初的正方形變為長方形,面積也增加了不少。我們現在所看到的東南西北四條環路以内的地域即為當年永安城的範圍。可見,環路内“一縱兩橫”的街道格局也源自那個時期。
如今,現代化的昌平在實現中國夢的征程上栉風沐雨一路飛奔,但人們依然能想象出守護皇陵的永安城上那曾經的縷縷烽火!
昌平:而今邁步從頭越
現在,昌平的大街小巷仍然依稀可見舊時“永安城”的痕迹。“永安路”、“永安環島”、“永安公園”這些名字,似乎在提醒着人們昌平與“永安城”密不可分的聯系。幾百年過去了,永安城已不複當年模樣,許多遺址也在曆史的打磨下漸漸消失,後來人隻能在文字記載或者史書中,穿越的時光,遙想“前世”昌平——永安城當年的盛景。
昌平博物館,卧看五千年風雲變幻。一件件展品承載着今人的情感,一件件文物閃爍着前人的智慧。無論是陶器還是瓷器,無論是風情還是民俗,都傳遞着社會發展遺留的種種信息,都會從中感受觸摸到社會前行的曆史脈絡。這讓源源不絕的參觀者睹物思人,以史為鑒,啟發心智,更加珍惜和熱愛美好的新生活。
獨特的地理位置孕育了昌平的成長,兩千年的曆史文化豐富了昌平的内涵,勤勞的人民創造了昌平的輝煌。“昌平”兩個字,既包括着古代的榮昌、平穩,也蘊含着現在的昌盛、安平。伴随着時代洶湧的浪潮,如今的昌平,正以嶄新的面貌在京北的土地上赫然崛起。
4
5
6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