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門樓。
壽縣城牆作為宋至清代古建築,同時也是凝聚了古代勞動人民智慧與力量結晶的标志性建築。2012年被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産預備名單“中國明清城牆”項目。作為古老曆史的見證,壽州人非常珍愛至今保存完好的城牆。現存城牆為宋代重築,爾後疊有修葺。壽縣古城基堅牆固,氣勢雄偉,迄今保存完好。今城牆為南宋甯宗十二年(1206年)建康都統許俊重築,牆磚面亦常見“建康許都統造”字樣。城之平面略呈方形,城牆周長7141米,高8.3米,底寬18-22米,頂寬4-10米,牆體以土夯築,外側貼磚,外壁下部有2米高條石砌基,通體向内欹斜,層層收分。城外東南為濠,寬約60米,北環淝水,西接壽西湖,外壁牆腳築有寬約8米的護城石堤。城有四門,東為賓陽,南曰通淝,西稱定湖,北名靖淮。四門皆有護門甕城,其中西門的外門朝北,北門的外門朝西,東門内外兩門平行錯置,具有軍事防禦和防汛抗洪雙重功能。與城牆有密切關聯的“留犢情深”“劉仁贍死節守城”“當面鑼對面鼓”“門裡人”“人心不足蛇吞象”等傳說,伴随各城流傳至今。其中西甕門北向出,北甕門西向出,東城門與甕門在平面上平行錯置同為東向出,而南城門與甕門則處于同一中軸線上均為南向出。這種門向的不同設置,既有“禮”的規約,又能根據城池所處的地理環境,匠心獨運,于軍事防禦作用之外,還能具有重要的防水功能。這也是古城池能完整保存至今的重要原因之一。明代為了加固城基,于牆外側以條石疊砌一周護城泊岸,古人贊其“若匹練之橫亘也,若生鐵之熔鑄也”。城内北部東、西兩隅各有一洩水涵閘,平時城内積水可由此排出城外。當洪水季節,又可自行關閉涵閘,防止外水倒灌入城。涵額镌有“金湯鞏固”、“崇墉障流”題刻,是對這堅固雄偉的壽州城牆的真實寫照。望着那高聳的城樓,綿延的城垣,人們覺得這古城仿佛就是一部沉甸甸的曆史巨蓍,它的博大和精深,會令你癡醉流連。
走入城門,腳下青石磚上的車轍印迹猶在,恍惚中有種超越時空的感覺,仿佛移影換步間就到了宋代。城牆上,“貪心不足蛇吞象”的故事被刻畫在石壁上,千百年來,向過往行人講述着亘古不變的真理。從城門進入甕城,東鐘樓,西鼓樓,晨鐘暮鼓的典故不禁令人在心裡暗暗溫習。茸茸青苔,萋萋草徑,透出幾許荒蕪凄迷。天氣陰沉,浴在灰暗色餘晖中的古老城牆,特别有着一種零落空洞、曲終人散的迷茫意味。古城往昔光榮與壯烈的歲月痕迹,一時都湧上心頭,給予人很深的情緒渲染,瞬間便使我陷入無以名狀的怅惘裡。仿佛聞聽到了蒼涼的聲聲羌笛,感受到鐵馬金戈的特有氣息。從城門邊的青石拾階而上,登臨高處眺望遠景,首先奪人眼目的是壽城門一棵金黃的刺槐,遠遠看去,鮮豔奪目,枝繁葉茂,花色純正,似聚寶黃金樹掩映着古城門,使寂廖的古城牆煥發出春的生機。登上城頭,撫摸着粗糙的磚石,我在古城牆上漫步。數百載風雨摧損剝蝕,碩大的城磚上烙下了歲月斑駁的印迹。徜徉其間,猛擡頭,賓陽門城樓便在眼前。樓為重檐歇山頂,飛檐高啄,氣魄之雄渾足以與古城之聲威相匹。駐足樓畔,古城曆曆,均在望中,無言地訴說着久曆風塵後的蒼涼,水墨畫般拙樸、恬淡。
另一邊,憑欄遠眺,昔日的淝水戰場上早已經沒有了厮殺的喧嚣,想當年,前秦的苻堅和東晉的謝石、謝玄領導的軍隊,僅一水之隔,相互對視,然後就展開了金戈鐵馬的厮殺,東晉軍隊以少勝多,從此為南方赢得了休養生息的時間。而今的人們正垂釣、漫步,優雅地感受着閑适的生活,顯示出一份特别的靜谧與溫暖。回身放目城外,暮霭蒼茫迷離中春色如畫。一彎流水将城護,波光粼粼,自城下蜿蜒而過。對面現代氣息濃郁的二層和多層樓宇與城内古樸靜谧的小鎮形成鮮明的對比,誰也阻擋不了曆史前進的步伐,不同時代自有不尋常的印迹,孰優孰劣?留待後人評說去吧。後來了解到,該縣的北門和東門都不讓走機動車,而南門和西門則是可以通汽車的,這可能也屬于對古城牆的一種保護吧,因為西門的城牆已經被毀,而南門的城門也是新建的,原來的也毀掉了。而北門和東門,則還是保存了宋代城牆的原貌,雖然有些地方,為了防洪水,也用石塊進行了加固,但基本還是保存了原來的古老風貌。
聽老人們說,那時在遠處山上看,壽縣縣城就像一隻漂浮在水中來回晃蕩的木盆,四周風浪驟起,人人膽戰心驚。最終,還是宋建城牆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作為一個基本可以閉環行走的古城牆,我特别地向喜歡戶外的愛好者推薦,這裡空氣清新、綠化覆蓋率高,沒有大城市車水馬龍的喧嚣,沒有嘈雜人群的侵擾,沒有高樓大廈的圍堵,絕對可以安安靜靜、疾步如飛、天馬行空、自由行走,可以三五成群,也可以大部隊集結,絕對是戶外徒步者的樂園!
望着那高聳的城樓,綿延的城垣,人們覺得這古城仿佛就是一部沉甸甸的曆史巨著,它的博大和精深,令人癡醉。器宇軒昂。
城牆上的仿古代銅車馬雕塑。
城牆腳下的曆史殘石碑。
壽縣古城樓。TIPS
概況:這座位于淮河南岸、淝水東北的小縣城,有着4000多年的曆史。這裡是楚文化的故鄉,是”淝水之戰”古戰場。現存的壽縣古城牆磚石用糯米汁、石灰等物彌合,固若金湯,有“鐵打的壽州城”之譽。
交通:1、合肥至壽縣:新亞汽車站每半小時就有一班發往縣城的班車,車程大約一個多小時,票價在29元左右。2、外地至壽縣:遊客可以乘坐火車到合肥或者淮南,然後轉汽車直達壽縣。縣城内交通非常擁堵,停車難,建議自駕的朋友不要把車開進縣城。在縣城内可乘坐人力三輪車,一般3-5元。在縣城内可選擇步行,因為古城内不大,不過城内小巷非常多,容易迷路,所以一定要多問。
美食:1、豆腐制品:豆腐餃子,豆腐乳,響當當的八公山雞汁豆腐腦。2、牛肉系列:壽縣縣城水利賓館邊上的牛肉餅、南街民族餐廳裡的炖牛肉、西街博物館邊上的牛肉炒飯。3、面食系列:實驗小學邊上的獅子頭、千張卷油條、郝家巷的小刀面、大救駕、曹家巷巷内20米處的麻雀涼面。
景點:通淝門、東門賓陽樓、靖淮門、千年古刹報恩寺、穆斯林古清真寺、壽縣博物館、安豐塘、孫公祠。刻在石上的贊美。
婆媳情深。
劍之林。織金洞诠釋的空間
北京的冬季氣候變暖不知多少年了,節氣上入了冬,氣候上竟然還不是冬,甚至連晚秋都稱不上,一進10月穿棉大衣的日子仿佛永遠留在了過往。沒想到,祖國大西南貴州織金洞外的景色卻比此時的北京還要蕭瑟,滿樹爍黃綴金的深秋景色在暖冬的北京城裡都還沒有能見到,這裡卻看到了。未見織金洞,先見織金楊,留在樹梢上的葉子像一串串一挂挂的金銅錢,路旁行行的高高的織金楊就像金錢樹連成駝連成嶺。麻雀可是藍色的,白肚皮,藍翅膀,藍羽毛,與灰色的天空和石灰岩崖的主色調非常協調。我不敢相信它們是麻雀,盡管它們和北京的麻雀一樣成群結夥旁若無人滿地蹦蹦跳跳。仔細地辨認過之後又問當地人,得到證實,心想,到底是貴州,連麻雀都與衆不同。織金洞會給我什麼樣的意外和驚喜呢?
進織金洞,先從迎賓廳進一座依山而建的岩溶博物館,從岩溶博物館再步入天然石谷中的石刻走廊。幽曲奇特的崖間廊道,琳琅滿目的名人題刻,是一道很讓人心儀的風景。各種書法風格的贊美織金洞之語讀不過來,長見識,也是了解織金洞的必修課。理智卻告訴我,不要貪戀這裡的任何景物,不管它們是大自然的妙作還是人文的經典,不管它們是多麼的讓你感動。時間是有限的,多少意外多少驚奇在後面等着,要不然織金洞不會讓國際著名地貌學家驚歎地稱之為世界第一流的喀斯特。果不其然,随後的旅程讓我一再地遭受襲擊,遭受大奇大美的襲擊。從進洞到出洞,用了整整5個多小時的時間,原定下來的旅行計劃全部被打亂,午飯下午3點多鐘才吃。由于驚豔過度,眼和手失調,一個同伴數碼相機操作時按錯了什麼地方,洞中全部擄獲的影像刹那間化為烏有,悔斷了腸子。
來自織金洞的美的襲擊,最刻骨銘心的竟然是洞穴空間,而不是岩溶物象,這是我沒想到的。
空間是無所不在的,沒有無空間的存在。空間的存在伴随着空間的豐富性、多樣性,再花裡胡哨,走的地方多看的東西多了,也不會為之震驚。洞套洞,洞連洞,交錯排列的洞,支支叉叉上上下下洞,哪個大溶洞都是複雜的洞系網。織金洞的空間恰恰是不花裡胡哨,它隻一個恢弘浩蕩的高曠就讓我驚愕得說不出話來。世界上居然有連續綿延十幾公裡的超體大洞穴,它在大千世界中自成體系,它自有天也自有地。它的天是可視而不可觸的穹隆,在這穹隆下,有磅礴的大山,有幽深的峽谷,有寬闊的河流,有肥美的桑田……可以說洞外世界有的它差不多都不缺。這是怎樣的一個洞之世界啊?
看到織金洞入洞口時,我已感覺到織金洞空間的不同凡響了。那洞口,就是活脫脫張着大嘴的一頭巨獸,獠牙錯落而且猙獰,幾層樓高吧,說它一口能吞下一艘萬噸巨輪,我不會不信。站在洞口内,看到洞在腳下又深下去幾層樓,朝哪個方向,舉目之下都無法把洞窟窮盡,隻能看了這邊看那邊,再靠聯想把它連成一個整體。沿緩坡石階踏道下到洞廳,再看,又是一個天地,舉目回望來處,看到了一個“太陽”一個“月亮”,日月離得很近,同輝在一個視面上。光線過強,日和月都耀眼的慘白,而外面的陽光卻有限地投進洞來,它們大多被擠在了日、月洞口。往裡走,宏闊高曠的大廳一個接一個,多得你理不清,記不清,開發者說是47個。這些大廳有大有小,是在宏廣的洞之天地中分大小,亮眼的景觀都是大字号的,宏字号的。“大壁畫”200多米長,天工神刀在溶岩上镂刻凸雕出的“江山多嬌”,石簾、石柱、石筍、石幔融構成凝固的交響,映襯着霸王盔、靈芝山、銀雨樹……立體的長卷“大壁畫”在廣寒宮中,此宮長400米,寬175米,高60米,是達420萬立方米的大洞,氣勢恢宏,神秘幽邃。靈霄殿中部一根37米高的石柱纖長秀美,兩側是寬闊的石幔,石壁的石簾長百餘米,高數十米,恢宏的流線垂挂出一種難以言說的動态美。石筍寶塔,僅高20多米。20多米高是什麼概念?若3米一層樓的話,那就是7層樓了。7層樓高的塔對人造建築來說再怎麼它也是巨塔呀。石筍寶塔在洞中并不是頂天立地的感覺,它周圍有的是空間。
在“龍虎鬥”平台上有一隻“石靴”,這隻石靴,算不上巨物,但如果人世間有誰穿上它很合腳,那麼,在這穿巨靴人的周圍,所有的人類都會變成矮人國裡的小矮人了。人世間沒有巨人,織金洞中卻有,“婆媳情深”就是巨岩。
再大的岩體,在織金洞近觀是大,遠觀則是“泥丸”了,這就是織金洞内空間。凡物,在這空間中,既可近瞻近仰,亦可遠眺、俯瞰,宏洞之上有宏洞,宏洞連宏洞,宏洞套宏洞,又連又套,扯出12.1公裡去,這洞可就非凡常之洞可比了。它的洞腔跨度最寬的是廣寒宮,跨度最大未必洞就最大,還有一處洞廳相對高差是150米,為洞中最大之洞。一般情況下,織金洞内的洞高寬也在60至100米之間。150米的高度是50多層摩天大樓的高度,山石但凡能成點規模,在這樣的空間裡就是絕對意義上的大山,人在其上隻是一隻蝼蟻。洞中套山,連亘不斷;洞中出峽,驚險幽曠;洞中舉目四野,何等壯闊蒼莽的天地!還真有“十萬大山”這樣一個洞呢,在洞中海拔最高的平台上一覽衆山小時,導遊把十萬大山處指給我看,我覺得我走進了雄莽崇偉中,難以自拔,那裡橫陳豎卧的巨大山岩,巒岱峰台起伏嵯峨。織金洞共有4層,最高處和最低處海拔高差242米,就絕對高度說,近250米的空間在洞外都已足夠展現群峰競雄的大千風姿了,何況是洞内!
我是在洞中的望山湖邊開始特别關注這洞中空間的。望山湖邊沒有什麼奇特的景物,不過有一根直徑1米多,高達8米的石筍,屬滴水岩溶景觀,筍面麻麻瘩瘩的。湖面看不真切,燈光很暗,用腳可踩出泥質的感覺。這是條古河床。向對面望是黝黑黝黑的巨大山體,順河床望,黑洞洞的不着邊際,隻感到河床很寬很長。那一刻,我不覺得是在洞中,而是在暗夜中的大山深處。我在峽谷中走過夜路,走過隻有夜色沒有光照的山間路,神秘、奧妙、恐懼中的期待和渴望的糾結,這種感受重又在織金洞中、在織金洞的望山湖邊喚起。我沒有過這樣的洞中經驗,想象在膨脹,不僅是空間上的,還有時間上的。它太空曠了,空曠到就覺得自己是站在近乎凝固的時空點上感受永恒。曾經的洞中大水是怎樣流淌的?時間的長河中到底留下了何樣的景觀?确定洞中大山腳下是湖而不是河的沙痕?霸王盔。
幽邃神秘的世界。
壯觀的石鐘乳。
翠海。
凝固的流瀑。時間和水的奇迹
在岩溶洞穴中,時間是可視的,誰都能看到它的足迹,它已轉化成物質形态凝固下來,并繼續轉化着凝固着。
在洞外的一處屋檐下,我偶爾的不經意的一低頭,也就偶然地看到了檐下走廊的青石闆上,有一小塊溶岩沉澱物,它有手掌心那麼大,中部是一般人的手掌那麼厚,從中心向四周溜下去,倒扣的圓心盤子似的。這是滴水岩溶物。房子是新蓋的,在新房檐下,生成了這樣一個倒扣的石碟,一是說明了這裡的水的流量不算小,而且是常流水或常滴水;二是水中所含可溶蝕的碳酸岩成分高,高到水沾了檐下的石闆就開始積存,或水自身并不帶岩溶砂之類的物質,石闆的碳酸岩質遇滴水發生了化學反應,造成滴水生石的景象。最主要的,它是大自然義務奉送給有心人的岩溶景觀生成過程的演示器,你清晰地看到了時間的功能、作用,一滴水一滴水的滴落生成的岩溶形态記錄了時間,記錄了過程,這過程就在生成的石碟形态上,它的圈紋就像樹的年輪。
岩溶景觀的形成,水、石灰碳酸岩、時間這三大要素是缺一不可的。景觀、造型、類别的豐富性難以言表,人類的語言再精彩,面對它們也是幹癟的,蒼白的。織金洞被稱為地下藝術寶庫之最、行星上的一大奇觀、岩溶博物館,世界上的喀斯特地貌景觀類型類别差不多全都囊括了。開發者窮其睿智才思,給其内多姿多彩的岩溶大廳起了琵琶宮、南天門、廣寒宮、靈霄殿、水晶宮這樣的名字,對這些名字你滿意嗎?你覺得把你内心的感受表達出來了嗎?不滿意,卻又無法替代,你滿意的替代别人未必認可。
織金洞的洞腔本身就是水和時間在碳酸岩體上的創造物,它是上億年,幾億年還是幾十萬年生成的?進洞前,我碰到了3位貴州來的地質地貌學家,很想沾點光,跟着他們在洞内邊走邊讨教,時間卻又不湊手,走不到一塊去。遺憾。我想,隻有他們才能讀懂時間的語言。洞中那些被稱為國寶級的精品絕品:雄偉壯觀的“地下塔林”,傲立挺拔的“雪壓青松”,虛無缥缈的“鐵山雲霧”,一望無際的“寂靜的群山”,神秘莫測的“靈霄殿”,磅礴而下的“百尺垂簾”,纖細玲珑的“卷曲石”,深廣難以窮盡的“廣寒宮”,珠光玑點的“霸王盔”,氣勢恢宏、連綿起伏的“大壁畫”,國内之最的“銀雨樹”,栩栩如生的“普賢騎象”、“婆媳情深”,晶瑩剔透、亭亭玉立的“姊妹樹”、“螺旋樹”;波光粼粼的邊石壩。群峰巍峨的十萬大山……有誰不是時間參與下的水在岩石上的驚世傑作!
廣寒宮中的銀雨樹,專家測定是15萬年生成的,這棵樹高17米。據解說,它最早是洞頂滲透下來的霧滴水灑濺形成重疊的滴盤,滴水從盤中流溢溶蝕下部,在塔狀的石筍上分解出松球狀石筍,頂部的水加快了石筍葉片的生長速度,形成花瓣狀石筍,花瓣狀石筍葉片以45度傾角向外突出,葉片有長達1.1米的,也有長達不足1米的,而根部直徑隻有0.42米。讓我感興趣的,是銀雨樹樁的下方有兩株倒塌的花瓣狀石筍,銀雨樹是在其倒塌的位置上生長起來的。也就是說,銀雨樹記錄的可能不隻是15萬年的時間,倒塌的石筍時間可能會更長,也許是20萬年,也許是30萬年,而目前挺立的銀雨樹,在20萬年30萬年之後又會倒塌,再在其上生出另一棵銀雨樹來。倒塌的和再生的銀雨樹形狀大體相同,它們都是同一位置上垂直的滴水線溶成的,這條滴水線是恒定的,就沒有偏過,生成原理和形态也就不會變,在神奇的時間參與下接代生成的銀雨樹是象牙樹,潔白無暇;是玉瓣塔,玲珑秀逸,它的碳酸鈣精純度極高,無染無塵,近瞻比遠觀更動人心弦。廣寒宮的霸王盔,下方是巨大的盔狀石筍,盔狀石筍上生出戟狀石筍,在時間的曆程中發生過什麼樣的變化造成這不同的形态?滴水量上的,溫度上的、碳酸鈣濃度上的,還是其它什麼?出現變化的時間在形成時間的總流程中又有多長?緩慢的變化還是驟然變化之後又恒定下來?儲存在岩溶物上可視的時間足迹中隐藏着多少秘密等待人類去破解!
織金洞中全是大地的收藏品,它帶給遊客的是觀賞的樂趣,是美的享受,是超凡的體驗,帶給地質地貌學家們的卻是豐富而廣博的科研課題。不要抱怨說人的生命短暫,在洞中,在大自然的神奇創造物面前,你的生命已向前延伸了幾萬年十幾萬年幾十萬年,那凝固在織金洞萬物上的時間,屬于織金洞的,也屬于你的,在感受到它們的存在時你也同時擁有了它們,把它們化為你的生命旅程。你閱覽了時間,也把洞中的時間化為了你的生命旅程。大奇大美。
水田倒影。
奇迹是怎麼樣創造的。
大壁畫。我,留在織金洞中
織金洞隻開放了6.6公裡,按正常行走速度,2個半小時足矣。
不斷的有旅遊團隊從我們身邊穿過去,五撥?六撥?十撥?我們賴在洞中,是為岩溶美景,更是為洞中的生命感受。
我發現了一個秘密:人呆在洞中,特别舒服,沒有精神的疲累,沒有昏昏欲睡的念頭,血流通暢,思維活躍,情緒飽滿,全然變成了另一個人。這種感覺我有過,當你從空氣污濁、植被稀松的地方走到負氧離子含量高的地方,走到空氣清新的地方,就是這樣。顯而易見,織金洞裡面的氧氣非常充足,沒有或少有雜氣雜塵。
我知道,洞中四季都是恒溫的,不受洞外氣候的影響,除了個别地方,織金洞的氣溫基本保持在14.1℃。
問題是,我走過多少岩溶洞穴都沒有因恒溫而給過我那種強烈的舒适和振奮的感覺,這種感覺明顯隻有在含氧量極高的地方才有。織金洞空氣中的含氧量究竟是多少?負氧離子多、含氧量高的地方,應是水純淨,天然輻射劑量和概率低,植被好,森林、綠地覆蓋率高的地方。我到海南島,對下了飛機後那種神清氣爽的感覺一點不驚奇。那兒治了我愛打瞌睡,一天到晚總是昏昏沉沉的毛病,腦子時刻興奮着,一下子喝了好幾大杯濃咖啡的感覺倒是印象深。空氣中含氧量高的緣故。海南島草肥樹茂,織金洞裡見到過一棵綠樹,一根草嗎?更談不上綠地和森林。是織金洞神奇的空間所緻?是可溶性碳酸鈣本身釋放負氧離子?是織金洞有無數天然透氣孔,是溶洞之水的豐盈并分解出氧?謎!對我來說一直是謎。
織金洞有幾處未開放的領域,金鼠洞、水鄉澤國、宴會廳、北海樓,還有十萬大山。那些未知的領域糾纏着我,走過的路段,雖在其中滞留了5個小時,還是形同浮光掠影。探讨它的高氧來源,對我這等普通遊客來說,想都不用想,沒這個本事。
我隻知道,對織金洞,我所見所知太少了,沒有基本的知識儲備,它處處都是奧秘。
我留在了織金洞中,一直走不出來。我分明走出了織金洞,看到了織金洞外的石灰岩崖壁、石灰岩叢峰,看到了嶺坡丘地下不遠處的被稱為地縫的澗谷,還回到進洞口外廣場上的餐廳裡吃了飯,飯吃得狼吞虎嚥。
但我确是仍留在織金洞中,賴在那裡,在那裡享受。我有兩個我,一個我在繼續着貴州的旅程,黃果樹大瀑布、貴陽市區與周邊石村石寨地到處轉,直到回到北京。一個我則一直流連徜徉在織金洞中,至今未歸。那是個天地内的天地,那是個神奇的世界。這樣的塔也是絕了。
這是銀雨樹的一種?
奇特的玉柱。
走進去,會是一座什麼樣的宮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