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神農采藥圖。
2前門大街。
3土炒法。
4《增補雷公炮制藥性賦》。
5藥具。
6藥具。
前門大街是一條承載着京城曆史文化的老街。這裡商戶林立,人流密集。走在街上,體會這裡曾經的繁華與歲月的逝去,不禁讓人感慨萬千。
不久前,漫步在前門大街,晌午酷熱難耐,于是躲進了一家名為“杏林”的茶館,打算喝幾杯茶,去去身上的燥熱。這裡主打的是養生茶,我慢慢地品嘗着茶,好奇地詢問起養生茶的來龍去脈。原來,這是老字号廣譽遠旗下的一家中醫茶館,離這不遠是廣譽遠中醫藥店,樓上還有一家中醫藥曆史文化博物館。
廣譽遠還有中醫藥曆史文化博物館?我好奇起來,看見牆角的架子上就有博物館的宣傳冊,随手抽出一冊打開浏覽,映入眼簾的是定坤丹、安宮牛黃丸、牛黃清心丸、龜齡集,這些名藥我都略有耳聞,知道它們是救人于危難之中的“仙丹”。翻看着宣傳冊的名藥目錄,我看到了安宮牛黃丸的簡介,這讓我想起了一個故事:以前,一位電工在爬杆作業時摔了下來,當即昏迷不醒,命懸一線。懂行的老中醫,極速派人跑到廣譽遠藥店拿了一丸安宮牛黃丸,把藥灌進傷者嘴裡,愣是将人從死亡線上拽了回來。上個世紀末,越南國家主席黎德英洗澡時高血壓急性發作,越共中央緊急求助我國,我國醫療專家就是采用安宮牛黃進行救治的……由此我認識了安宮牛黃丸,并在腦海裡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從茶館出來,找到了距茶館不遠的百年老店“廣譽遠”中藥店。穿過店堂,沿着店後的扶梯,來到位于二樓的中醫藥曆史文化博物館。在這裡,我才真正了解了安宮牛黃丸的往日今生……
名藥與機遇老字号藥效顯神威
進入大廳後沒有先去中醫藥文化展廳,而是直奔廣譽遠文化長廊,來了解這座百年的老字号。
廣譽遠,最初是山西太谷縣一位大夫開辦的廣盛藥鋪,它是廣譽遠的雛形,後來藥鋪被當地地主杜氏所侵吞。清朝嘉慶年間,藥店改組,新增姚聚等人入股,藥店遂更名為廣升(聚記)藥店。廣譽遠作為中國最早的民間藥店,它比1669年創建的北京同仁堂以及1874年開張的胡慶餘堂分别早128年和333年。另據太平天國史料載,太平天國攻克南京後,天王洪秀全曾密令要将廣盛藥店全部遷往南京。廣盛藥店(即後來的廣譽遠)當時所享盛名由此可見一斑。
衆所周知,廣譽遠有三大傳世名藥:安宮牛黃丸、龜齡集和定坤丹。
龜齡集是廣譽遠的核心藥品,也是國産中成藥之中的一大珍品,它是明代嘉靖年間一味藥方,取名“龜齡集”,意為靈龜長生不老。到後來龜齡集處方輾轉傳入“廣盛藥店”。四百多年間,療效卓著,享譽海内外曆久不衰。龜齡集處方嚴謹、配方珍奇、炮制奧妙、工藝獨特。原料有人參、鹿茸、海馬、雀腦、地黃、苁蓉、枸杞、淫羊藿等二十多種珍貴藥材。這些藥材在配制時,不僅要嚴格選擇上等成色者,還要逐味進行不同的炮制和獨特的工藝升煉,因此,龜齡集的強身健腦、固腎補氣、增進食欲、調整神經之功能才如此顯著。
據說,制作龜齡集的28味藥材要用不同的輔料逐一炮制,要經過九九八十一道大工序、360道小工序,曆時4年才能完成一粒。如今,在堅守傳統中藥炮制的同時,創新也是廣譽遠的發展之道。除了古法制作的粉劑、大蜜丸,廣譽遠還推出了更便于攜帶和服用的膠囊、水蜜丸、口服液,配合現代人的快節奏生活,打造養生中藥精品,更以百年老字号的信譽,守護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健康。
定坤丹和安宮牛黃丸的出現則奠定了廣譽遠在中醫藥老字号中不可撼動的地位。
首先出現的是定坤丹,它創始于乾隆四年(1739年)。當時太醫院集全國名醫修《醫宗金鑒》,同時拟出治療宮女經血不調的藥方,即定坤丹,列為“宮帏聖藥”,但因此藥方不能外傳,故《醫宗金鑒》未收入。後來,太谷籍監察禦史孫某,因母病從太醫院抄出此方,輾轉為太谷廣升藥店所獲。從此,定坤丹也因其顯著的療效流傳于世。換言之,定坤丹是一味婦科聖藥。
古法制作定坤丹十分繁瑣。鹿茸需精選二杠三岔之鹿茸的茸尖,而炮制鹿茸的輔料醋膏則需選用上好的山西老陳醋,經日曬夜露一千多個日夜,直至20公斤陳醋曬成1公斤醋膏。雖然成本高、耗時長,但也正是對炮制選材的堅守,才得以實現其調經止痛、美容養顔的确切功效。
大約在半個世紀後的1793年,京城瘟疫流行,不少病人因治療不及而死亡。江浙醫生吳鞠通針對瘟疫,撰寫了《溫病條辨》七卷,把前人留下的牛黃清心丸加減化裁,創制了安宮牛黃丸,以及與之并稱為“涼開三寶”的紫雪丹、至寶丹,救活了很多危重病人,名聲大振,成為溫病學派的代表人物。安宮牛黃丸的“安”有安定之意,“宮”指心包。古人認為人體猶如一個國家,在這個國家裡心就是君主,主宰着這個國家的命運,而心包就是盛放心的宮殿。當人的心髒受到溫毒熱邪侵犯的時候,就會出現昏言谵語而神志不清,就需要借助藥物清心解毒,消除心包的邪熱。由此我們明白了安宮牛黃丸實際上就是保護心包的安全,免受其侵害。
安宮牛黃丸由11味藥組成,其中牛黃清熱解毒,麝香開竅醒神成為重要成分,以确保心安居其宮,而牛黃、麝香為名貴藥材,非常稀缺。廣譽遠制作的安宮牛黃丸的這兩味藥皆為“天然牛黃和天然麝香”,在制作工藝上堅持古法炮制。在博物館裡,陳列着用來煎制原藥的器皿,現存唯一道家鼎爐升煉技術的制藥工藝,幹姜炭的炮制工藝等等。複雜、原始的制作工藝,有的至今成為企業秘而不宣的保留技術。1模拟中藥制作過程。
2模拟中藥制作過程。
3模拟中藥制作過程。
4模拟中藥制作過程。
據講解員介紹,此前曾有一對外國的老夫妻,因丈夫曾經選擇廣譽遠的安宮牛黃丸用于其心腦血管疾病的治療獲得明顯療效,專程到中國來尋找該藥品,并在廣譽遠位于前門的中醫藥旗艦店購得該藥。傳統中藥炮制的技藝讓他們十分認可,不僅購買了自己所用的藥品,還幫親朋好友采購了很多……
認真地看完博物館展覽,我驚訝地發現,廣譽遠的安宮牛黃丸已經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而廣譽遠以其道地的藥材,古法的炮制,成了安宮神藥的鼻祖。5煉丹爐。
6廣譽遠曆史文化長廊。
7中醫藥曆史展廳。
8廣譽遠曆史文化博物館大門。
傳承與發揚百年品牌生生不息
中醫是中華民族在幾千年生産生活實踐和與疾病的鬥争中,逐步形成并不斷豐富發展起來的原創醫學體系。中醫藥是我國醫藥寶庫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僅是中國的優秀文化遺産,也是世界的優秀文化遺産。
從廣譽遠曆史文化長廊回到中醫藥曆史展廳,在這裡可以了解到我國悠久的中醫藥文化。最初,我認為中醫藥是在20世紀才有了東西方的交流,其實不然。早在秦漢時期,中醫藥就傳到了朝鮮、日本、越南;《馬可·波羅遊記》中記載了大量中國藥材被商人運往亞丁、再轉運到北非的亞曆山大等地;1405年至1433年,明成祖派鄭和率領龐大的中國船隊7次下南洋和西洋,輸出了大量的藥材;《本草綱目》于17世紀傳到日本和歐洲,随後被選譯或全譯成日、朝、拉丁、法、英、俄等文字……據不完全統計,中醫藥已走進全球168個國家和地區,海外中醫藥從業人員數量達30萬。看着眼前一幅幅關于中醫藥傳播的介紹彩圖,心中十分震撼。再想到如今以中醫藥為代表的傳統醫學日益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重視和歡迎,心中也十分自豪。
沿着廣譽遠中醫藥博物館内繞行,被黃帝九針模型旁邊這個叫“串鈴”的環形的物件所吸引,原來這是古代鈴醫走街串戶行醫必備之物,流行于長江南北各地。串鈴是以帶有圓孔的熟鐵片翻卷打成的圓環,比镯子略小,環内裝幾粒鐵制小圓珠,外面留有一條縫。鈴醫身背藥箱,肩搭褡裢,一手舉一幌子,一手搖鈴,人們一聽到這樣的鈴聲,即使不出門,也能知道有大夫路過了。
在古代,“鈴醫”又叫走方醫,是指遊走在江湖上的民間醫生,與坐堂醫生相對而言。鈴醫治病與坐堂中醫不同,其自成體系,針、藥獨特,治病取其速效。而關于串鈴有一個傳說:相傳唐代孫思邈有一次進山為人治病時,被一隻猛虎擋住了去路。但他要逃跑已經來不及了,便拿起擔草藥的扁擔準備搏鬥。這時,他發現老虎伏在地上并不追撲他,隻是張開大口猛喘粗氣,孫思邈這才發現,老虎的眼中露出哀求的神色。出于職業敏感,他帶着驚奇走近老虎,看到老虎的喉嚨被一根很大的獸骨卡住,他想為老虎掏出獸骨,又怕老虎獸性發作咬斷自己的手臂。正在猶豫時,忽然想起藥擔子上有隻銅圈,就取來放進虎口撐住老虎的上下颚,從猛虎口中順利取出獸骨。被治愈的老虎搖動尾巴點頭緻謝,随後轉身而去。1廣譽遠藥店。
2店内的昆中藥。此事傳開,江湖行醫的人們紛紛效仿,銅圈便成了外出時必備之物,後人逐漸将銅圈改成手搖的響器。所以串鈴還有另外一個名字,就叫做“虎撐”。這位大醫家被後世尊為藥王,而那隻被救治的猛虎相傳從那天起便甘為坐騎,跟随藥王處處行醫。根據這個傳說,還派生出“孫真人坐虎針龍像”等藝術品。
在串鈴旁擺放着脈枕。脈枕為中醫診脈時墊在患者腕下的小枕,能使脈象充分顯露,是傳統中醫把脈用的工具,起源于唐朝。中醫診病講究“望、聞、問、切”。而切診中的診脈就是将手腕墊于脈枕上,大夫用手指按其腕後脈搏處,借以體察脈象變化,辨别髒腑功能盛衰、氣血津精虛滞的一種方法。
脈枕的外觀整體多呈弧角長方形,枕面兩側高,中間微凹,平底,面略大于底。從唐朝開始,到明清時期,出現了各種不同材質的脈枕,如瓷質,木質,玉質,以及布質,而廣譽遠中醫藥博物館收藏的則是清末的瓷枕。
中醫藥曆史文化展廳的一個展櫃還展出了三個形态各異的獸角刮痧器,真讓人大開眼界。我還以為刮痧器是現代的産物呢,沒想到古人運用得更早。刮痧器不遠處是博物館的鎮館之寶《銅人明堂之圖》,這是四張泛着古黃色的人體穴位圖。這套收藏于廣譽遠中醫藥曆史文化博物館的針灸挂圖,為邵歧摹繪,清康熙四年乙巳(1665年)刻本。這套針灸圖最早刊刻于明萬曆二十八年(1601年),由當時的山西監察禦史趙文炳出資刻印。
《銅人明堂之圖》刊行于世後,在流傳過程中逐漸殘損。清康熙四年(1665年),重新刊刻《銅人明堂之圖》,文字疏朗易識,經脈走向清晰,陰陽各經均用不同符号連接,區分明顯,各經腧穴以不同顔色标識,查閱方便,是廣大中醫學子學習和研究針灸的重要參考文獻。現在,如果你走進中醫醫院或針灸按摩診所,大多牆壁上都挂有4幅人體經絡圖。這些人體經絡穴位圖和廣譽遠博物館收藏的《銅人明堂之圖》一樣,分正面、背面以及兩個側面,用生動形象的線條标明人體的十二條經脈和三百六十多個穴位。這些經絡、穴位都是我們祖先在數千年前為我們留下的寶貴财富。3丁香。
4細辛和雞血藤膏。
5龜齡集。
6德昌祥。
7店内售賣的現代藥品。
開放與共享,廣譽遠人的“世界夢”
走出博物館,重返回杏林茶館,聆聽廣譽遠博物館趙名興館長所做的《夏日養生養生之道》講座。聽着趙館長的介紹,我對中醫藥又有了更深的了解。中醫藥曆史源遠流長,是中華民族先賢們智慧的結晶。從遠古發展至今,中醫藥已走過了五千年的風雨滄桑,它植根于中華古老的文明土壤,數千年來以“除人類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為使命不斷延續至今。廣譽遠作為中醫藥文化的傳承者,從創立至今,一直秉承“修合雖無人見,存心自有天知”的制藥精神,為人類的健康事業貢獻力量。
近年來,廣譽遠在全球建立“國醫館”,将中醫、中藥傳播出去,讓世界人民感受到中醫、中藥的神奇功效,進而推動中醫文化的傳播和發展。據趙館長介紹,未來幾年,廣譽遠将目光聚焦在以美國、加拿大、歐洲等發達國家為主的市場,通過培育高端市場消費,建立國際社會對中國傳統醫藥文化的認識,進而為中國走向世界創造一條新的中藥“外交”之路。
中醫藥學凝聚着深邃的哲學智慧和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健康養生理念,其實踐經驗,是中國古代科學的瑰寶。正如趙館長所說的那樣,我們要把祖先留下來的寶貴遺産繼承好、發揚好,為維護人民健康、造福人類未來做貢獻;我們還要培育更加專業的中醫藥人才,用傳承創新的精神、開放共赢的視野,為中醫藥人的中國夢貢獻更多力量。
TIPS
開館時間:周一至周五10:00-12:00,13:00-17:00(周六日閉館,17:00停止入館)
預約電話:010-67010303轉273
地址:北京市東城區前門步行街66号廣譽遠三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