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堯都的盛典
自從知道祖先是從臨汾洪洞縣的大槐樹走出,先到山東,而後在河北定居,一代一代,直到父親在哈爾濱有了我,我對臨汾就有了一種特殊的感情。我家的根在山西。
6月10日上午10:00,2018臨汾首屆堯都文化旅遊節在堯都廣場拉開帷幕。
去過堯都廣場嗎?幾年前,我初見堯都廣場時的震撼感是難以形容的,除了北京的天安門廣場,我還沒有領略過如此宏大的廣場空間,它東西長,南北相對窄一些,被一組組建築群所圍,北面是堯廟,西面是秦漢建築元素和現代建築元素混搭的華門,華門在廣場的西端邊際顯得很遙遠,像至少有1千米的距離,但仍然那麼奇崛高巍,北面還有一長列特色文化建築群。首次來時,我是在東面接近廣場的,東南角的仿古建築讓我有點目瞪口呆,它不是單一的十字脊頂、歇山頂、庑殿頂之類,而是一棟豪華奢麗的組合式古建體,一時都無法解讀,隻恨自己掌握的古建知識太少,不是一般的少,而是少得可憐。還有一座天安門式的建築,一座北京天壇祈年殿式的建築,一座現代感比較強的大型博物館。去過河南洛陽,我才知道這種天壇祈年殿式的攢尖圓頂建築叫明堂,是從上古時代公共草蘆建築發展而來,發展到隋唐,已成為帝王宮廷建築群中等級最高的建築形式。從華門到明堂式建築到天安門式建築,是刻意地标示從華門走出的文明發展曆程?它們與紀念堯舜禹三聖帝的堯廟相對,在設計上體現了一種寓意。那天我來時天是下着大雨的,我冒雨一一欣賞堯都廣場的建築,并刻意感受了走向華門的遙遠。那三樓并峙的華門和九州大鼎太奇特也太凝重莊嚴了。
堯都廣場,呈現給我的是古典建築的視覺盛宴,是文明之脈的粗碩堅實。
堯都文化旅遊節開幕式會場,隻占了整個堯都廣場的與堯廟相對的那一小部分。堯都大廣場裡是有很多小廣場的,而每個單體小廣場隻是相對于大廣場而言才能說小。
臨汾是文化之鄉,古稱平陽。平陽是鑼鼓之鄉、戲曲與臉譜之鄉、版畫之鄉、唢呐之鄉。奔首屆堯都文化旅遊節開幕式而來的人們,首先感受到的文化是鑼鼓,是民間性、群衆性、地域性強烈的威風鑼鼓。威風鑼鼓在北京亞運會開幕式上打出了氣勢,打出了威風,打出了知名度,打出了國門,讓全國和世界都知道了傳說起源于堯都的威風鑼鼓,那場面那氣魄那聲響那力量刻骨銘心。首屆堯都文化旅遊節開幕式自然是少不了威風鑼鼓的,這裡是它的家鄉,它本又是在豐收喜慶時、節日慶典時亮相的,用于迎賓,用于表達歡樂激動的心情,營造喜慶隆重的氣氛。廣場入場口,兩個鑼鼓隊分列兩邊,每隊至少幾十人,各有各的指揮,演奏同時進行,演奏隊伍時而整齊排列,時而變換穿插隊形,方陣、圓陣、梅花陣……鑼、鼓、镲、铙钹組合敲擊出的樂曲曲牌是“三戰呂布”,是“四面埋伏”,是“五馬破曹”,還是“六出祁山”“七擒孟獲”,非行中人估計沒有幾個能聽出來的,連節奏是四二拍、四三拍、四四拍估計也沒有多少人有區分識别的耳力,隻感覺樂聲的驚天動地、富于變化、豐富多彩。樂手不像有專業團體的,指揮是街道大媽、老漢級,樂手就是普通群衆,有男有女,随着隊形的變化,器樂舉收張合的輪替,舞姿成武,武式化舞,大展其姿,是男是女粗犷豪放,鼓聲如滾雷,镲亮起如閃電,威武雄壯盡在樂手的一招一式、樂器的一鳴一動中,好不蕩氣回腸啊!
開幕儀式是隆重熱烈的,飛鴿、彩球飄然而起,主席台上堯字大鼓咚咚。開幕式的節目異彩紛呈,圍繞突出着堯文化主題。堯都文化旅遊節為期7天,共推出了十大堯文化主題系列活動,除“文明之源·帝堯之光”2018首屆堯都文化旅遊節開幕式外,亦有“溯文明之源·尋華夏之根”堯文化高峰論壇,“堯帝古都·尋根之旅”百家旅行社推介會,“文明始祖·光耀千秋”蒲劇《堯頌》演出,“尋根堯祖·圓夢中華”2018首屆民間祭拜帝堯大典,“華夏萬姓·同宗同源”百家宗親會長交流會,“華商論見·投資臨汾”百名商界精英攜手堯都活動(招商引資推介會),“和諧堯都·幸福臨汾”雷甲壽書畫展、捐贈儀式及系列文化活動,“千古流芳·福澤萬世”堯文化發展成就展,非物質文化遺産展,陶寺考古成果展,“民無能名·萬世傳揚”2018首屆堯都文化旅遊節閉幕式。
帝堯與堯都
臨汾市為什麼有堯都區?臨汾舉辦的旅遊節為什麼是堯文化旅遊節?臨汾為什麼以回家的名義向您邀約?
誰都知道三皇五帝之一的堯。堯,不是名字,而是廟号,是後世的人們對建廟祭祀的那個王者評價性的稱謂。堯姓伊祁,名放勳,13歲封為陶侯,15歲封為唐侯,亦稱陶唐氏,16歲于古冀州即天子位。堯帝定都平陽,創始文明。啟蒙先民,欽定曆法。廣鑿水井,教民稼穑;設立謗木,廣納谏言;實行禅讓,倡導仁德;平章百姓,協和萬邦;教化九族,天下歸心;劃定九州,締造中國。
平陽,就是如今臨汾市的堯都區。平陽,因曾是堯帝的都城而改稱堯都。堯天舜日堯文化,中國文明從這裡起始,這裡是堯舜時九州的中心,中國之名由此起,是中國的搖籃。
堯,在繁體字中是兀上疊舉着三個土字,高巍的意思。堯是堯都人的驕傲,也是您的驕傲,是中華子孫每一個人的驕傲。
首屆堯都文化旅遊節,為我們從多維的角度诠釋了堯文化,展開了堯文化浩帙廣博的曆史長卷。
我喜歡蒲劇《堯頌》,我不認為它是純正的蒲劇,感覺它是蒲劇元素濃厚的歌舞劇,是對蒲劇的創新。當然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以載歌載舞的藝術形式簡明而通俗易懂地講述了堯帝的故事。
《堯頌》序章打出字幕:“泱泱華夏,源遠流長。伏羲、燧人、神農三皇已去,黃帝、颛顼、帝喾、唐堯、虞舜五帝遠矣。然堯天舜日的華光猶在,堯天舜日的理想依然,那是中華文明的始祖。”首推到面前的堯天舜日華光是什麼?井!堯的功業偉績之一是鑿井。《堯頌》第一篇章:鑿井惠民。有點意外是嗎?作為今天的人們覺得不可思議是嗎?井,實在太普通了。但想想上古,想想那時的生産能力,再想想井的應用發展史,還會覺得井一般般嗎?若從堯時代發明開鑿了井算起,至今已有四千多年,井到現在仍沒有完全退出生活的舞台,還在發揮作用,這是多麼偉大的功業!自有了井,“從此人類結束了逐水而居的流離生活,而在遠離洪水地勢較高的地方建起了家園,安居樂業。于是,人們便把井視作生命賴以生存的家園。所以,今天的人們仍然把城市文化叫作市井文化,把城市文明稱作市井文明,把離開故土稱為背井離鄉。”
史料中,大多認為水井始于堯時代,水井推動了文明的進程。
在上古時代,與水井同等重要的發明是陶。陶寺遺址是堯都文化旅遊節推出的參觀遊覽項目之一,《堯頌》的第二篇章是龍盤出世。在堯都,在堯都文化旅遊節上,人們幾乎處處都可以看到一個Logo式的标志,它是圓盤狀,盤中是條我們并不熟悉的盤龍圖案。這個Logo源于堯時代的龍圖案陶盤,陶盤出土于陶寺遺址。陶寺遺址位于山西省臨汾市襄汾村南,面積280萬平方米,從1987年開始考古發掘,直到2017年。确定它是中國龍山文化的一部分,而且是龍山文化的另一種類型,探測到的最早年代是公元前2282年,距今4300年。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專家确認這裡就是堯的都城,是最早的中國,陶寺遺址已進入了文明階段,沒有哪一個遺址能夠像陶寺遺址這樣全面擁有文明起源形成的要素和标志。
早期的手工陶在陶寺遺址出土文物中占有主要成分,還有水井,還有文字,還有城市。文字是早于殷商甲骨文七八百年的文字,中國有文字的文明史向前推了七八百年。
堯時代不是傳說。
“水井的發明大大推進了文明的進程,而井中取水,熬魚、煮米、盛放物品,祭祀禮儀的需要催生出了一個偉大的發明——制陶。”《堯頌》歌舞劇中這麼說,優美的舞蹈語彙帶我們走回燒制出龍盤和各種陶制品的堯時代。
制陶不一定是從堯時代開始的,但陶制品的成熟、品種的繁多和在人類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在陶寺文化遺址的出土中肯定是充分地表現了出來的。陶寺龍盤被視為華夏民族共有的族徽,它标志着華夏聯盟的形成。
最早的中國,成為每一個來到堯都的人特别關注的話題。最早的中國的概念是由參與陶寺遺址考古的考古專家們提出的,他們依據的是40年陶寺遺址考古的豐碩成果。您也許會想,那時候是否已在堯地形成了國家?怎麼理解那時的中國?将之稱為古中國或上古中國對不對?《堯頌》協和萬邦篇章講述的是最早中國形成的故事?觀象授時、制定曆法,設立诽謗木,廣開言路,廣納忠谏,開創民主政治的先河,都是形成最早中國的重要要素?堯都人對《擊壤歌》的故事是津津樂道的,稱《擊壤歌》是中國最早的詩歌之一。此歌曰:“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古詩源》說此詩采集于堯時期的襄汾席村。《堯頌》中的情節是,一個老農帶領家人在田間勞動,邊耕邊唱此歌,其樂融融。堯帝帶着兒子丹朱私訪民間,聽到此歌,丹朱就不高興了,老百姓的幸福生活是父親這個帝王給的,這個老農不歌頌父王,反倒歌頌勞動本身。自得其樂也就罷了,還說他們的歡樂與父王何幹,這還了得?上來就要和老農打架,收拾老農。堯帝制止,誇贊了老農和老農之歌,并決定設立诽謗木、敢谏鼓,人人都可以敲響敢谏鼓、诽謗木,對帝王谏言。情節本身,可能是升華出來的,虛構的成分很大,但《擊壤歌》和立诽謗木都是真實的存在,史有記載的。诽謗木是華表的前身,華表由诽謗木發展而來。
堯的故事,最浪漫的是深山狩獵時遇鹿仙女,與鹿仙女在天然石洞中成婚,成婚時燭山彤紅,圓圓明月清輝照徹洞房,從此就有了洞房花燭夜之說,那洞房也就成了天下第一洞房。這顯然是傳說,但洞之房卻真實地存在着,成為堯都的重要旅遊景點,到堯都,您不去遊覽,會非常懊悔的。
堯都豐厚廣博的堯文化旅遊資源
堯都的主打旅遊項目是尋根問祖之旅,是邀您回家看看。在這片國祖聖地上,旅遊景區主要有堯廟、華門、堯帝古居、姑射山仙洞溝、堯帝陵等景區景點。
堯廟在堯都廣場北側、臨汾市區南。始建年代不詳,也有說是晉代。曆史上多次遷建,唐朝顯慶三年移到現在這個位置。堯廟俗稱三聖廟,是為紀念古帝唐堯而建,也同時紀念舜和禹。主要建築有山門、儀門、鐘鼓樓、廣運殿(堯殿)、虞舜殿、大禹殿、寝宮、堯典壁廊、堯字壁廊等。儀門前後,龍鳳脈(中軸線)兩側的仿古陶器展、堯井台、堯字壁廊、中華第一鼓,都是吸引遊客眼球的地方。
陶是複制品,而且是放大型的。在那兒我們能看到折腹斝、陶壺、陶埙、陶豆、三足杯、單把鬲、折肩罐、陶竈、帶流缽、土鼓等各種生活娛樂祭祀用品,也有玉和石的器物複制模型。
我端詳着龍盤。龍盤是彩繪的陶盤。原件高0.088米,口徑0.405米,龍頭在龍盤外圈,龍身向内卷,龍尾在盤的中心,周身飾紅鱗紋,像在蟄伏中聚集力量。盤中龍不像後來的龍,而更像蛇,無足。紅山文化地層出土的玉龍也不是後來的龍形,也像蛇,是龍的原始形态。出土龍盤不是一件,陶寺墓葬群中有5座大墓,每座大墓有一件,出土了4件,使用的規格是很高的。聯系到陶寺遺址早期遺址層就已呈現出城市的風貌,貧富分化嚴重,龍盤使用規格隻有王者才有,而那個時期與史料記載的堯舜時期相符,推斷它已被作為集團象征的圖騰,成為代表帝堯國家意志的“國徽”。龍盤仿制品比原件要大得多,形貌和圖案與出土文物是一緻的,便于遊客觀賞。在陶寺早期大墓中,還出土了土鼓、石磬、銅鈴、陶埙等樂器,這與文獻記載的帝堯時期已有了較為完善的樂舞相和,從實物上證實了“堯作大章”。複制文物展中亦有土鼓、陶埙、石磬等樂器。
堯廟中軸線上還建了堯井台,廣運殿台基前還立了诽謗木,這讓我們可從多側面了解堯帝文化。堯字壁廓在堯廟西側,南北向,長300米,刻有堯字1000個,是全國最大的堯字書法長廊。這裡的堯字是從三個方面征集而來:一是邀請全國著名書法家所書;二是舉辦全國堯字書法大賽評選出來的精品;三是遴選的曆代書法名家所書的堯字。同一堯字,不同風格、不同形貌、不同神韻,書法藝術與根祖文化融于一字内,使人們盡賞中國文化博大精深之美,更感受到華夏子孫同源共祖之情。天下第一鼓,也就是中華帝堯鼓,在堯殿西側的一個亭子裡,直徑3.11米,正反面各為一張整牛皮所蒙,2000年被載入吉尼斯世界紀錄。這是為弘揚帝堯精神、傳承文明所制,也是鑼鼓之鄉的一大景觀亮點。靈感來自堯帝的“敢谏鼓”。敢谏鼓作用同诽謗木。遊客來堯廟尋根祭祖,可以敲響它,但不能直擊大鼓,大鼓旁側有一小鼓,形貌與大鼓同。小鼓與大鼓連心,敲響小鼓便能聽到大鼓轟鳴之聲。
在堯廟外西南側的華表廣場上,立有21米高的華表。這已是我們熟悉的華表,立于皇帝宮門前、陵寝前,是皇權的一種象征。但堯廟華表廣場立華表,則是在強調它的本源,告之華表與诽謗木的關系,與堯帝開創民主政治的關系,最早的華表是取谏納言、廣開言路之物。堯廟華表廣場的華表下,是沙盤式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巨型地圖。它的西部是千家姓牆,是根祖文化的一部分。
堯都廣場西部的華門,高度已超過法國的凱旋門,由基座、主門及門樓三部分組成,總高50米,象征上下五千年,堪稱天下第一門。它被稱為中華文明之門,坐西朝東,為昭示堯帝創始文明之功、展示中華曆史淵源而建,外觀壯麗宏偉,所含的景觀内容也豐富,是集曆史紀念和遊覽觀光于一體的建築,有華夏一統、源遠流長、國門盛開、堯天舜日、東方巨龍、連環九鼎、天下巨聯、民族之魂、遠古輝煌、百姓圖騰、文明之光、中華女傑、女性字韻、江山如畫、門祖神韻、華門天音、登高望遠、華門之夜十八大景觀,它也是一座以門為載體的文化博物館。登上高台,走進華門,震撼感連連,收獲頗豐。
堯帝陵景區距此35公裡,2018首屆全球華人祭拜堯帝大典和首屆堯都文化旅遊節閉幕式均在此舉行。堯文化之旅,那是不可不去的景區。
堯都,盛情的國祖紀念地、盛情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