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東四牌樓向南行(上)

東四牌樓向南行(上)

時間:2024-10-31 09:56:51

十幾年來,我工作生活在京城的東部,前期是崇文,後來是東城。越走越清晰的,便是如今崇雍大街在老城内的這一段了。有時我騎車穿過崇文門、東單、東四這整條大街,一條條胡同在身旁一閃而過,不留一點聲息;有時我在搖晃的地鐵中穿行于街下,從某一站鑽出來,去做事情,訪朋友,或隻是走走;有時偶爾地驚鴻一瞥,便拐入了院門錯落的胡同深處,享受那片刻的流水光陰。

這段地鐵,随便哪一站,都能通向老北京縱橫豐富的内裡,隻要您留意用心,腳步輕緩,花兒便會綻放,蝴蝶便不會振翅飛走。那就随我去尋訪吧。1隆福寺街牌坊。

東四,在老北京很著名,誰能不知大名鼎鼎的東四牌樓呢?也是我最熟悉的地方,由此而東西南北,都有令人心馳神往的去處,看似珍珠零落,實則氣韻暗牽。

站在東四十字路口,往北是依然保留舊日格局的東四北大街,一次次拓寬和保留的拉鋸,将這條古老街道存續到了今天。在路口以北,至今還能有幸看到兩座百年老店鋪的對景,這分明标示了舊日街衢的寬度。

路口往東,則是朝陽門内大街,老人更喜歡稱為齊化門内,那還是元朝的命名,百姓總是戀舊的,自有着雷打不動的緩慢節奏。可大街早已拓寬,兩側的店鋪廟門,統統消散了,卻又如石榴剝皮,玉石出璞,多少可窺見往日隐在深處的勝迹。

路口西望,可見景山的萬春亭,常在一片煙霭浩渺間。這就是北京最有文化味的大街之一朝阜大街了。因為它連接了景山、故宮、北海、白塔寺、曆代帝王廟等等名勝古迹,此處按下,以後另文專述。

路口向南,便是本次要詳談的東四南大街一帶了,這裡既有神秘的清真古寺,又有精美的王府,古舊的四合宅院,也不乏老北京慢悠悠的生活場景,您若細心尋古,更會有相當多的驚喜發現。

先别急,往南探尋之前,先看看東四牌樓周邊。

顧名思義,這裡曾有四座牌樓,将路中心圍合其中,南北兩個牌樓上,有“大市街”的匾額,東西兩個牌樓上,則分别寫着“履仁”“行義”。四牌樓明代即有,康熙三十八年毀于火後又重建,1954年被徹底拆除,東四牌樓也簡化為了東四,也可說是古典繁複時代向工業簡化時代的一個轉換典型。連着牌樓一起消失的,還有四周圍的老店鋪,招牌林立、招幌翻飛的舊日場景,隻在老照片和老人們的回憶中了。路口的西北角,當年有聳立在屋頂之上的精緻小閣樓。東北角,則是有名的青海飯店。東南望去,可見500年永安堂長長的豎招牌,如今都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車水馬龍的寬大馬路,和不辨中西的水泥建築。

那麼,是帶您趕緊鑽入舊貌依稀的胡同,還是繼續緬懷不複存的古迹呢?還是繼續緬懷吧。路口西北側,曾是百年不衰的隆福寺街,如今則店鋪殘落,人影依稀了。隆福寺、隆福寺街、隆福寺廟會,是老北京人念念不忘的熱鬧所在,您閉上眼,讓我給您憑空描繪一下。建于明景泰年間的大隆福寺,從最南邊的牌樓起,到最北部後樓止,整整有九進,堪稱京城最大的寺院,它的廟會,也号稱“諸市之冠”,隻可惜百年之内兩場大火,讓它衰敗零落。先是1901年一場大火,毀了它的天王殿、鐘鼓樓和大雄寶殿。解放後改為人民市場,最終拆得片瓦不留,如今即使要尋磚石殘件都難了。它的西碑亭,如今是中央黨校的六合亭;明清兩座6.6米的禦碑,現在是五塔寺的石刻博物館;萬善正覺殿精美絕倫的藻井,在先農壇的古建博物館,其他再無遺存。後來九十年代又一場大火,讓此地繁華不再,到如今又過了30年,那些承載老北京多少輩兒人記憶的著名店鋪,最後隻剩創于乾隆四十五年的清真白魁老号孤零零撐了幾年,前兩年也被搬遷了。2喧嚣的東四十字路口,往西可見景山。

3朝内菜市場。

4孚王府。

565-6朝陽門老照片。東四路口的東北角,曾經是東四百貨商場,後來北京四大菜市場之一的朝内菜市場遷到這裡,其後身便是東四頭條胡同,裡面有侯寶林先生故居。再往深處,便被國務院新聞辦大院截斷了,此院往東,便是大門深鎖的大慈延福宮和标本式的王府建築群……孚王府,俗稱九爺府。大慈延福宮也稱三官廟,明成化十七年敕建道家宮觀,也有廟會,多為估衣攤,廟内小胡同有估衣街之稱。崇祯爺最末的光陰裡,面對大軍壓城,曾傳令在此集議兵事,卻已無人響應,在浩繁的史卷裡留下了一聲歎息。自上世紀五十年代開始,先後有兩家單位在大慈延福宮建設辦公樓,大部分古建被拆除,碑亦不存,隻留下東院的通明殿、延座寶殿以及部分西房。殿宇黑琉璃瓦綠剪邊,典型明代特征,隻是常年封閉,隻能從過街天橋上一睹芳容了。當年拆大慈延福殿時,殿内的天、地、水三官坐像及文、武侍臣立像12尊,被移入作為市文物局倉庫的智化寺内。這些神像均為金絲楠木雕刻,瀝粉貼金,極為精美,同大慧寺的明代雕塑不分伯仲。後來因修複智化寺,遂将神像移至朝陽門外東嶽廟,陳列在育德殿内,您可去尋訪一番。北京城明代建築遺存委實不多了,這一帶就占了兩處,此外還有東四清真寺,咱們回頭再說。

繼續往東走。看似普通的臨街辦公大樓或居民樓,其實以前都大有來頭,至于來頭何在,咱們先說說再往東的那片巨大的古建築群。這就是聞名遐迩的九爺府。且不說這裡發生過多少驚心動魄的風雲故事,隻說它那幾與《大清會典》全相吻合的嚴謹規整的清代親王府形制,便足以讓它跻身全國重點文保單位之列了。如今臨街面闊七間的大門,其實是當年的倒座房,其外圍原還有一圈房屋,擴路後此處臨街,日占時辟為大門,再往裡第一進院,當年是圍合封閉的獅子院,因為正對倒座房的是王府五開間的正門,兩側為兩米多高的巨大石獅,東西開門,稱為阿斯門(滿語:過道門)。如今中路被多家單位占用,東西兩路被居民占用,但卻基本保留了舊有建築,格局風貌依然完整。中路正門開始,還有七間正殿,前有月台,并有甬道連接正門,兩側為翼樓各七間,正殿後為後寝門五間,後寝殿(又稱神殿)七間,兩側有五開間雜殿,再後是七間後罩樓,從獅子院到後罩樓院共計五進,綠琉璃瓦覆頂,規模宏大,古韻猶存。如今,即使已被擁擠雜亂的市井棚戶所包圍,但一臨近兩尊巨大石獅日夜守衛的王府正門,便如同穿越了時空,森嚴莊重的王朝氣派便撲面而來。一邁進面闊七間、端居月台的大殿正院,左右翼樓高高俯視,院落無比寬闊,大殿森然無聲,頓覺個體的渺小、曆史的厚重。我曾随友人深入了王府的後半部,那時大部分單位都已遷出,隻剩後寝殿東側的古藤小院,還有一法國學術機構在,他們在整理乾隆十五年京城全圖中的寺廟資料,通過碑記、史料和照片作古今對比。除了我們,這裡全都是曆史,連空氣中的浮塵都透着古老的氣韻,我屏氣息聲,做了幸福的探訪。我如同闖入了百年前光陰的孩子,手足無措,就想停在那裡,又怕遺漏了什麼,這樣的古老,如今已是罕見了。1東四頭條侯寶林故居。

2東四清真寺正門。

3東四清真寺重修碑記。

4東四路口南民國時二層小樓。

九爺府的東面,還有五爺府,而且真是哥倆兒,同為道光帝皇子的,其實還有更著名的六爺和七爺,也就是恭親王和醇親王。其實這五爺在海澱還有賜園——小五爺園,那便是清華園。五爺府曾是恒親王府,後來是惇親王府,它當年規模很大,從朝陽門路口到南小街路口,馬路以北的這一片街區,去掉邊邊角角,基本都是它的。如今它隻剩一座約摸是王府祠堂的東南跨院,其他部分變作了工廠、小區、商鋪、寫字樓、學校和綠地。它的北邊,是規模宏大的段祺瑞故宅,這兩處合在一起,便大緻是當年元代太廟的地界。而還幸存的東跨院,也曾是庚子年風雲人物端郡王和大阿哥落魄後的居住之所,端郡王載漪的兒子,大阿哥溥俊,差點就繼了光緒帝的皇位,後來父子先後被秋後算賬,端王發配邊疆,大阿哥落魄在京城,最後草草葬在了嘉興寺後院,也就是如今北海賓館的所在。可如今隻剩一塊恒親王府遺址的說明牌,這段風雲曆史早已随王府的零落而煙消雲散了。

不得不收筆,也不得不轉向,我們得往回走了。那就回到東四牌樓,往南,既然前面提及了珍貴的明代建築,那就說說同為明建的東四清真寺。寺就在東四路口稍南路西,王府式三開間硬山筒瓦頂大門古樸大氣,廊下牆上鑲着四個端秀大字:清真古教,門前有兩棵高大古槐,如今算來,此門此字此樹已有百年了。這卻是古寺裡最年輕的一部分,它古老的内在,需要穿過兩進院落,三座門洞,才得見到。那是典型的明代風範,寬闊的庭院,軒敞的廊庑,輝煌的庑殿頂大殿,以及殿内燦爛的雕梁畫棟。簡潔中有繁複,大氣中有秀挺,端凝中有靈動。從這裡出去再看清代官式建築,便會有一種時代風範上的落差。落差還體現在精神氛圍上,每次從車如流水的大街上邁過清真寺高高的門檻,心便如大雪落地般靜下來,穿過深深的庭院,如同從今日進了民國,然後是清,然後是明,先人們一代代的虔誠清潔的精魂,早已把這裡濡染得透明靈動。推開大殿厚重的木門,你看到的是一個如同夢中天園般美好璀璨的空間,古老的信條和現代的心靈水乳交融,陌生人之間也充滿了兄弟情誼,塵世的一切瞬間被抛開,又在走出後溫順熨帖地放在心裡。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業,正是進出清真寺的人們代代相傳的信條。如果您想感受建築與精神兩樣的古典,那麼,這裡是絕佳的去處。

清真寺的對面,東四南大街28号,是一個晚清錢莊老鋪——豫豐錢莊,和其他鋪面不同,它背對着大街,要進去,先得鑽入一個小胡同,随牆門緊閉,二層閣樓硬山屋頂、西式券窗,既像店鋪,又如城堡,對面是面闊三間、兩個勾連搭大廳,為“内櫃”所在,内櫃對面則為坐東朝西、面闊五間的二層内宅。整體設計可謂巧妙嚴謹,堪稱北京近代商鋪的典型。這裡曾辦過醫院,那是還臨街建有西洋風格的券門和雕花的門窗,地下室裡掩藏過地下黨員,直到北平解放,他們才走出這藏身之所。清代著名的“四大恒”錢莊,也都在東四牌樓,恒利号是主店,位于東四牌樓東大街,恒和号位于東四牌樓北路西,恒興号居于其北的隆福寺街東口,恒源号位于東四牌樓東大街路北。由于資金殷厚,發行“銀票”解決了銀兩攜帶不便和安全問題,“四大恒”聲譽大振,到光緒初年發展到了頂峰,這大概也是東四到東單這條街号稱“銀街”的由來。可惜庚子年戰亂讓“四大恒”遭受滅頂之災,興盛局面從此結束。5禮士胡同129号正門。

6禮士胡同61号。

7禮士胡同16号。東四往南,路東便是前炒面和後炒面胡同,北京胡同命名很直白,尤其民國雅化胡同名之前,更是約定俗成,有啥喊啥,這裡就是賣炒面炒米的多。胡同内5号院曾是陸宗輿的宅子,33号院住過溥儀的本家,日本人時期開設過“新酒家”,34号院則曾是民國有名的眼科專家畢華德的住宅。我曾在此胡同發現一個很少見的四棱尖角石件,下端是榫,運到了史家胡同博物館收藏,至今也沒人能說清是個什麼物件。您不妨也去胡同裡尋訪一番,而且,透過禮士胡同129号院開在這邊的後門,您還能窺見更多這樣的精美石刻。

再往南,就是禮士胡同了,這是大胡同,是元大都的骨架之一,還保留着那個豪放時代的格局。胡同西口,南北兩側,據悉為劉墉故宅,當年曾有刻石“劉石庵先生故居”,如今隻有繞進院子深處,方能依稀尋到高屋古宅的遺存。再往裡行,便是有名的禮士129号院了,其以堂皇精美的宅門和磚雕花牆著稱,不說院内遍布的珍貴石刻擺件,隻說沿牆順道擺放的上馬石、抱鼓石、石獅子、雕花石梁等等,便稱得上琳琅滿目了,還有精心養植的高大花木,引得遊人每每駐足不去。隻是這院實在是難進。它由東西兩個院組成,東院後身還有一個坐西朝東的四合院,西房為兩卷的過廳,通往西院後面的小花園。花園不大,但花廳、水池、亭子搭配得當,花木蔥茏,幽雅别緻,東西兩院正房之間還有重檐圓亭,正房、廂房的廊門走馬闆上的磚雕匾額,如“撷秀”“舒華”“竹幽”“隐玉”等,頗具雅思。這宅子據傳為清末武昌知府賓俊所有,後幾經轉手,于李頌臣時請朱啟钤弟子設計改造,遂成今日風貌,《大宅門》亦曾在此院取景。其西側的131号院系當年鄭洞國将軍住宅,門前的漢白玉上馬石頗精緻素雅。129号的東鄰,是有着精美如意門磚雕的127号,臨街是小小的“傳習館”,緻力于傳統文化和現代生活的交融,頗有繼往開來的人文情懷和士人風範。1禮士胡同43号。

2禮士胡同傳習館。

3禮士胡同社區活動。

4傳習館内畫老北京。其實更老、更有來頭的大宅門在43号,這是大學士敬信的舊居。這敬信曾在庚子年任兵部尚書,守宣武門,洋兵攻入外城後,占天壇并向西進,敬信不顧部下勸他撤兵,下令向天壇方向連開三十餘炮,以示抗争,其氣節令人贊佩。如今此宅過隴脊廣亮大門、八字擁牆及漢白玉上馬石俱在,隻可惜已徹底淪為大雜院,花園部分則早已拆了蓋樓變為校園了。在胡同東口,還有一座民國小樓,您在胡同口回頭左望,便能看到二層豎雕四個大字:紫氣東來。胡同中段,還有如今很難看到的泰山石敢當,正對南邊一條小巷,丁字路口多有此物,隻是藏在電線杆後,石雕及字迹均已模糊,很難被注意到了。

禮士胡同西口對面,是報房胡同,是不是明武宗豹房,說法不一。同樣說法不一的,還有胡同西端的法華寺,此法華寺與崇文那座法華寺到底哪個見證了譚嗣同夜訪袁世凱,已是很難确認了。這報房胡同的法華寺明代初建,清代鼎盛,20世紀三十年代雖部分淪為民居,但仍可見乾隆年精美銅香爐和石雕件,如今隻剩幾間破舊殿堂了。

報房胡同往南,街道收窄,行道樹多粗大老槐,隻可惜老鋪面存留頗少,倒是前廠胡同裡頗有一些古樸宅門值得一觀,但随着修舊為新的進程,原汁原味的京城老宅越發難尋了。前廠胡同其實是箭廠胡同,這跟報房胡同北邊的弓箭大院應有淵源。箭廠胡同南邊,是兩三座民國西洋樓房,紅屋頂洋樓,乃是趙家樓主人曹汝霖的宅子,火燒趙家樓之後,曹家便遷居于此,後來還租為丹麥使館。這裡再往前倒,還能跟嚴世蕃、佟國綱、佟國維扯上關系,所以清代這一片有佟府夾道,後來轉為“同福夾道”。喜劇《武林外傳》裡的同福客棧,便是取自這個地名,因為演繹者們大都工作生活于此地(現空政電視藝術中心)。5本司胡同17号門墩。

6燈草胡同甲17号。前廠胡同東口隔東四南大街對望,便是燈草胡同。燈草是半拉子胡同,但卻有不少大宅,其中一處正房高大規矩,嚴絲合縫,尤其屋頂的磚雕草盤子極為玲珑剔透,還有當年燒炕設的煙囪,也是少見。臨街廂房開門臉做過清真饅頭早點鋪,我常常去買炸油餅,邊排隊邊欣賞這老宅,别有一番風味。拐向西行,燈草36号,内有一極破舊垂花門,“強将老骨自支持”,彩繪全無,如同沙漠胡楊一般嶙峋,卻依然是一座門供人進出,日僞時這裡住過漢奸,格局很巧,鄭希成先生以“宅基不正分割巧”為題畫過它,四棵老石榴樹依然繁茂。甲17号全套的如意門磚雕,前些日子搶修,精美的老戗檐和搏風闆換作了僵硬的新刻,但願是被藏家收走了。再向西走,33号直到37号,其内裡大有乾坤,不妨以看病為由,登上旁邊的東城區朝陽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大樓向西俯望,那是并排而又前後連綿的大院落,正屋有巨大的勾連搭屋頂,極有古韻和大宅門的氣魄。37号的門樓也很有意思,門簪和門墩很完整,門墩上的立獅竟然毫發無傷,似乎文革破四舊一類就沒有發生過一般,也許跟這裡是部委大院有關吧。這一片橫跨禮士和燈草胡同的舊宅院,很可能是劉墉和阿桂的故宅遺存。39号院就更有意思,特不起眼兒一小門,裡面是一排排的老房子,硬山卷頂,民國修建,第二排的住家那年翻修,我去和房東攀談了一番:

“這房子拆了可惜。”

“是啊,可是不修也不好住了。”

“那這些老磚雕門窗還用回去嗎?”

“不用了,咱沒錢修成原樣,沒法裝了。”

“那太可惜了,裝回去,房子還有傳承,老房子就還在啊。”

“沒辦法,沒這個錢……”

我好歹搶救了一塊草盤子磚雕,如今您到史家胡同博物館,便能看到,這是燈草胡同39号張姓人家老屋最後的紀念。

說到燈草胡同阿桂宅院,清末還發生過這麼一件事,裡面牽涉人物頗多,而且多在東四南一帶,很是說明了此間王公顯貴雲集的景象。《道鹹以來朝野雜記》裡有這麼一段:怡親王溥靜之妻,驕奢無度,人稱十三妹。一日王府辦席,其娘家人去往東單怡親王新府(現稱甯郡王府)的路上,在東四南大街同一公爵(阿桂之後)争路互毆,其仆人将公爵毆辱拘押,引起公憤,法華寺講學諸公仗義執言,訴至都察院,謂椒房之戚,竟辱及勳臣之裔,是無法紀。以緻恭親王出面調停方息,而六爺出面的原因,則是因為這十三妹娘家,同他家和五爺家皆有姻親。所以您看,全都連着呢。

燈草往南拐,便是演樂胡同,這是明代即有的名字,其南為本司胡同,再南為内務部街,原稱勾闌胡同,演樂、本司、勾闌,是明代教坊司故地,與樂曲奏習有關,也與官妓有關。相傳勾闌胡同有小廟,供的便是一個眉目傳情的風塵女子。如今此三處早已消散了宮廷樂曲和酒色财氣,隻剩老北京日複一日的安靜生活。1演樂胡同94号内磚雕。

2大興公寓門匾。

3大興公寓舊址。燈草與演樂之間,臨東四南大街,有鑲嵌着漢白玉老匾“大興公寓”的民國洋樓,當年租住此處的多是公務員和學生,樓下有一小店,京城估計獨此一家了,“廣義修筆店”,隻是張廣義老先生身體欠佳,常常挂起休息的牌子,令人每過遺憾。像這樣的老店鋪,如今東四南大街上還有幾處殘留。史家胡同博物館近期展出了上世紀六十年代初的街拍舊照,春風理發店、東四澡堂、東四清真小吃、育仁堂藥房,以及舊日的水會、醫院、寺廟、銀行、油鹽店、俱樂部,又都在黑白世界裡複活了,老街坊們紛紛趕來,做了溫暖的懷舊。

現在去演樂胡同轉轉。打西邊進其實會比較乏味,大部分門樓院落都翻修得有些不堪,值得一提的隻是92号院還有直徑1.1米的棗樹王,樹齡在七八百年。東段則頗多精美宅院,路南西洋門居多,也叫圓明園門,仿的大多是西洋或伊斯蘭風格,這是清末民國第一股吹入民居的西洋風。路北就是比較經典的老宅院了,45号,有極為精美的如意門磚雕,每一塊都有講究,至今我也沒看透看夠。43号雖無精美磚雕,但院内有看頭,垂花門不說,但就正房保留至今的木雕門扇,就足夠你驚歎流連的。21号曾被鄭希成老爺子鋼筆白描收入《京城民居宅院》一書,這是清末統領馬玉昆宅邸,院子地面低于路面很多,這是老院子的特點。于是建築師在臨街建牆,在東牆上開門,門内為簡單垂花門,可拾級而下,構思可謂巧妙。7号就更有說頭,院不大,但迎面便是鑲在山牆上的精美影壁,最可貴的是“鴻禧”二字完整無缺,隻是影壁日漸破損,這裡曾是某軍閥的私宅,後來曾作街道辦用房,馮鞏主演的《那五》也曾在此架機拍攝。如今影壁所在的東廂賣給了一戶南方人家,我跟蝸居院外的破爛王一起連囑咐帶吓唬的,就怕他們哪天把影壁給整沒了。

差點給整沒了的,是本司胡同的東段,北京二中要擴張,悍然在這片元大都的遺構中畫了個圈,本司相當一部分老宅子被劃入了“擴拆區”。有段時間,雖沒有嚣張的“拆”字,卻能感受到敗落的氣息,時光似乎突然凝滞了,就等着推土機到來的那一天。胡同永遠都像待宰的羔羊。這本司胡同曾被評為北京最美胡同,但當時用的是應景貼瓷磚套路,後來瓷磚剝落,如同牛皮癬,最美胡同已無人再提,但好院子依然是不變的美好。39号如意門,戗檐磚雕一為仙翁、一為梅花,刀法娴熟流暢,垂花門民國十七孔橋彩繪依然完整,腳下花地磚是日本“得勝”牌的。27号則是難得的全活門樓,門簪、門墩、磚雕、影壁、屏門、正房檐下彩繪,甚至門樓内象眼紋飾,這裡全能看到,而它,正位于擴拆區内,幸好如今這事兒已經黃了,推土機一時半會兒是不會過來了。再往東,可見17号廣亮大門,末代皇帝溥儀的妻子李淑賢曾居此。胡同裡如意門居多,一二品大員住的廣亮門宅子本就少,再加民國後家業中落、院子易手,為防藏賊和不露富,一般也就把門洞子一封,改為如意門了。再順胡同繞兩個彎,就到了西花廳15号,這是建于清中期的彌勒院,老人說是白雲觀下院,解放初老道還在,大門已無,兩進殿及配殿均在,隻是大多被改建修補,已是面目全非。這裡地勢低窪,顯出其古老,正殿筒瓦卷頂、排山鈴铛,透着一股靈秀勁兒。

4本司胡同39号。

5北京市第二中學。

6北京修筆人張廣義。那個試圖擴張的北京二中,正門開在内務部街。這學校本就是宣統年的民政部,民國初年的内務部,大門還是舊日風格,卻是假的,裡面還留了一座,應該是側門原物。西洋風格的内務部老樓也早已經被拆淨,隻剩下灰色瓷磚包裹的新式教學樓。二中的操場,也有來頭,曾是日本人建的神廟東本願寺。二中正對面是其國際部,原是内務部的馬廄,再後身,就是史家胡同23号院,那座堪稱活化石的清代如意門四合院。二中斜對面,有一個瘦高個金柱門,曾住過一個風塵女子,看上了一對雕刻精美的漢白玉上馬石,應是明代舊物,購來安放門前,結果被偷走了,如今不知是否還在京城。再往東,路北側,便是并排幾座院門的内務部街11号,一等誠嘉毅勇公明瑞府邸,附帶一個大花園。姜文這幫軍隊子弟,就是這個大院兒長起來的,這才有了《陽光燦爛的日子》裡那幫地道的北京小爺們兒,那兩句“——住哪兒?——内務部街11号”的台詞,至今記得。整個大院兒由四套院子組成,西邊應該是後來并入的,東邊則是靜室、書齋之屬,如今連門樓都改作飯館了,中間是兩套并列的四合院,兩個垂花門,照壁高大,空間軒敞,廣亮大門早已改為了如意門,世襲罔替的公府也在民國時轉給了鹽業銀行經理嶽乾齋。後花園有土山可登臨,山洞是嶽家的藏寶洞,如今敞軒依舊,垂柳依依,圓明園石雕早已零落,一座府邸能給人柳暗花明的感覺,可見其闊大與别緻。

内務部街39号,則是民國文人梁實秋先生故宅,他就出生在這裡,前後斷斷續續住了20多年,直到1948年冬,“風雨欲來,避地為佳,倉皇南下”,此後再未來過。其實兩側的院子也是梁家的,後院有一棵老棗樹,是北京特有的郎家園棗,女兒摘了一枝送給身在台灣的他,“青棗一枝傳佳話,掀起遊魂未了愁”,隻“梁實秋”這三個字,便已給這座宅院添了無限遐思了。其實李敖也住過這條胡同,兩位還都在新鮮胡同小學上過學,每日穿行的就是這片街巷。梁實秋故居東側,是小東嶽廟,旗人家廟,石門額尚存,說是元至正年古迹。再東去,就是被稱為“27院兒”的朝陽門文化生活館了,文藝範兒和胡同範兒在這裡交融,近300年一棵老槐森森如蓋,喻示着老樹新枝的延續。内務部街還有盧森堡大使館,這周邊倒也曾有過一些小國使館的,如禮士胡同的印尼使館,史家胡同的挪威使館、朝鮮使館、越南使館和丹麥使館,如今隻有盧森堡使館依然在了,這也是北京胡同裡唯一還存留的使館了。

(老照片由朝陽門街道辦事處提供)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