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蒙/文
本來不是你的責任,你要管。本來應該由廚子做的事,你這個管理員非要做。本來應該科長解決的問題,結果你部長那兒批條子。你自上而下地包辦代替、事必躬親,把你累得一個臭死,結果還是有不良的反應。這就是莊子所說的越俎代庖。
莊子的奇想
莊子認為,天下是管治不了的,應該讓它自然而然地發展。他的思路很逗:沒有一個權力的核心存在,擁有這個天下、把握這個天下,天下會亂,這個國家肯定會亂;然而,沒事的時候,你不要具體地管。
越俎代庖這個話,值得我們世代深思,什麼事都不要包辦代替。再一個,越俎代庖的意義是,西方的政治學有一個縱向分權的觀念。
先來說橫向分權。比如說山東省管的是山東的事,你不能做一個關于山西省的決議,你管理的權限是在山東。除了橫向的分權以外,山東還有文化廳、教育廳、财政廳,各有各的權力,這也是橫向的。
縱向的是什麼意思呢?部門有部門的權限,廳局有廳局的權限,處室有處室的權限,科室有科室的權限,中央有中央的權限。省、市、地、縣、鄉、鎮,一直到村,各有各的權限,盡可能地不要越俎代庖。這是一種說法,實際運作起來,也有很多靈活性。比如一場仗打起來,司令員過來了,正巧遇到緊急情況,司令員抱住重機槍就沖過去,這會成為一段佳話。總體來說,我們盡可能地要把權限搞清楚,不要越俎代庖。
第三點更重要。越俎代庖反映的是老子和莊子他們很怪的思路。他不是讓你幹什麼,而是讓你反思,你幹了哪些不該幹的事。一個行政人員,一個官員,有時候,犯的錯誤是該幹的事你沒幹。比如說搞預警的,自然災害你沒有預警。地震發生了,你沒有在第一時間來到現場,組織救援。那麼,你失職。老莊有一個特點,他認為,人做的許多錯事,不是該幹的沒幹,而是不該幹的事你幹了、不該說的話你說了。
老百姓本來明白的事,你沒完沒了地講,老百姓煩了,不按你的思路辦,引起逆反心理。或者你的主觀主義的指揮、主觀主義的安排,給實際生活造成損傷。
這樣的例子很多。比如計劃經濟比較嚴密、比較合理,什麼東西都計劃好了,任何東西都不要有生産過剩、産品積壓的現象。所以,計劃經濟是非常辛苦的。蘇聯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全國買不着釘子;因為釘子太小,鋼鐵生産裡沒有這項計劃,他生産釘子幹什麼啊。你若計劃得過分周密,人的腦子又是有限的,仍然存在各種疏失,仍然可能挂萬漏一,乃至于挂一漏萬。
尤其拿我們國家的經驗來說,什麼時候開始收割、什麼時候入倉、什麼時候清場,都由上邊定計劃。氣候不一樣,年景不一樣,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的生活習慣、勞作習慣不一樣,從上而下的統一安排,根本是做不到的。
簡政的啟示
莊子說,地老鼠,尤其是在神廟當中生活的地老鼠,它挖的洞特别深。為什麼呢?它們經常受到掘地三尺的侵襲,人們讨厭老鼠,要清理老鼠,掘地三尺抓老鼠。莊子還說,随着人們的彈弓、弓箭等技術越來越高,鳥越飛越高。說明什麼呢?說明一隻老鼠、一隻鳥都懂得怎樣保護自己的生命,懂得怎樣使自己安全,好好地活下去,更何況人呢?所以,你要簡政,你要無為而治。
從這個意思上來說,越俎代庖是很早的一個提醒,是一個對于簡政的提醒,是一個對于每個人都要尊重客觀規律、尊重人們的自然選擇的提醒。各有各的權限,各有各的本事。部長當得好的,未必能當好一個财務科科長。會計的表格、出納的表格,你會填寫嗎?你會制定嗎?
莊子的想法,深遠得多,也抽象得多。他認為,吾輩人類的許多作為、許多謀劃、許多拼死拼活、許多加班加點,就是多此一舉、沒事找事、無事生非、舍本逐末、至少也是事倍功半、心勞日拙、疲于奔命……從這個角度想一想,大家就會多一點沉穩,多一點成熟,多一點心平氣和,少一點吹牛冒泡,少一點浮躁狂妄。
這個見解,有它驚人與動人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