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樹峰TextbyLiShufeng近些年,去印度拍.."/>
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這樣的印度,這樣的觀看

這樣的印度,這樣的觀看

時間:2024-10-31 09:50:49


    文/李樹峰TextbyLiShufeng

近些年,去印度拍片的人很多,拍的大都是苦行僧、街市上的牛、别樣的建築和在大河裡洗澡的人,以及頗具異域風情的女性。這樣的影像堆壘起來,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奇異的國度和宗教色彩濃厚的社會。其實,我們從心底裡知道,印度的實際狀況,遠不止這樣,這些樣子也遠不夠呈現印度的現實存在。但印度的社會結構和人們的生存狀态到底是怎樣的呢?一直模模糊糊。直到看到蔡煥松先生所拍攝的印度,才鮮明地看到了印度的底層社會,意識到了印度社會的結構性存在。

蔡先生的攝影以十幾次深入印度老百姓生活街區的實地拍攝,突破了旅行攝影的局限,穿透了走馬看花式的浮光掠影,而直接面對着印度老百姓的生存,這着實讓我感佩。他在《中國攝影家》雜志擔任了四年藝術總監之後,以六十餘歲的年齡,做了一件三四十歲年輕人也很難做到的事情。

蔡先生所拍攝的這樣的印度,首先讓我們看到了大批艱苦而堅韌地生活着的人。這些人的存在,鮮明地印證了生存本身的内涵,也呈現着國家和社會的等級性。

我們觀看和分析社會的文明和成熟程度,最直接的方法是到窮人區去,看那裡的人如何洗澡、生育,如何看待富人,如何對待婦女,如何教育孩童,如何推舉首領。這幾點正好是社會研究的幾個方向。而當前地球上所流傳下來的生命和文化,則以多樣化的基因,通過不斷融合以獲得生生不息的前行動力。生命的處境有差别,但生命的意義平等;社會文明程度有高低,但文化平等,文化基因的再生機遇平等。從這個意義上看蔡先生所拍攝的印度百姓,我們則以地處近鄰和東方文化親緣的根底,對影像中的百姓,抱有難言的親近。

在這些影像中,我們看到了印度百姓生活的較多側面和内容:衣食住行、婚喪嫁娶、生老病死和酸甜苦辣。沒有宏偉建築的遮蔽,生存狀态一目了然。這些景象以并置的方式呈現在我們眼前,強烈而硬實地告訴我們一種不能回避、不能謬解的存在。與我們一樣的兄弟姐妹,與我們一樣善良和堅韌;在與我們一樣的生活底色中體現着與我們一樣的生命的質感。

在蔡先生的鏡頭裡,被框取和凝視着的人的面容和體态,有難以盡述的情狀;在蒼茫的大地上,人與動物互幫互助,結伴而行。回看18世紀到現在的曆史,我們不知道機器帶給我們的是方便,還是幸福,隻是面對着這些被蔡先生以影像方式在混雜和繁亂的現實中提取出來和“大寫”了的人的面孔和目光,長久地發呆。

蔡先生此行的拍攝,觀看方式較以前有了很大改變,作為同事的我比較了解。他在《中國攝影家》雜志工作期間,深受瑪格南圖片社攝影理念的影響—在平等和尊重中關注人類。他先是與著名攝影師久保田博二相約2012年在汕頭一起PK,拍攝春節民俗,切磋頗為深入;後接觸到瑪格南的另幾位大師,如伊安·貝瑞,埃裡·裡德等,這幾位都幾次在響沙灣參加攝影PK,後來還到長安鎮PK。蔡先生一直在觀察和認識他們的攝影方式,從觀看到呈現,下了很多功夫。有這樣的前提和基礎,才有了他拍攝印度專題的選擇和行動。

如果具體說他的改變,可以這麼總結:他現在的觀看方式,已經擺脫了中國大多數攝影師隻看自己認為美的事物的習慣,擺脫了在不了解對象的情況下不由自主地美化拍攝對象的習慣,擺脫了把拍攝對象不由自主地納入到因自身設定的類别、偏見中的習慣,能夠摒棄先入為主的概念而直接地觀察眼前活生生的人和事,再以與自己較勁的方式使用技術參數來拍攝,加上他有一位說流利漢語的印度博士向導的翻譯和解說,能夠突破許多框框,達到真切感受“這一個”的水平。

習慣,是一種強大的力量。觀看中的習慣,更加頑固而瞬息萬變,難以琢磨。擺脫自己的觀看習慣,就進入了新的境界。

從這個意義上說,蔡先生給我們帶來了不一樣的印度、不一樣的觀看;和這樣的印度,這樣的觀看。這樣的印度,亂中有序;這樣的觀看,序中有亂。亂中有序,是視覺提煉和萃取的結果,作為認知,難能可貴;序中有亂,那透現着的,是一個真的印度!

責任編輯/段琳琳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