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典讓中國意識到,公共衛生問題就像木桶理論中的那塊“短闆”,如果不抓,不但讓經濟發展遭受巨大損失,還會讓整個社會不穩定。中國,不僅要彌補這塊短闆,而且要站在國際視野中去學習修補的經驗。
非典以後,在劉遠立教授的積極推動和哈佛公共衛生學院院長BarryBloom教授的大力支持下,哈佛大學在其三百七十多年的校史上,第一次成立了以一個國家的名字命名的中心—“哈佛公共衛生中國行動計劃”(HSPHChinaInitiative)。從此,在世界精英彙聚的頂尖學府,建造了中美健康與社會發展領域交流的直通車。基于系統性、全局性的思考,劉遠立和同在哈佛大學任副教授的夫人馬晶帶領團隊打造了科研、培訓、論壇“三位一體”的中美交流平台。
十多項應用性合作研究為中國國家衛生決策提供了重要參考。其中,由劉遠立牽頭在汶川建立的中國第一個農村移動診療中心,為實現包括邊遠山區在内的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的全民覆蓋提供了有效的技術手段;由馬晶牽頭與全國婦聯合作的“中國婦女乳腺癌意識提高項目”,為在農村婦女中有效地普及必要的健康知識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力求“以點帶面”,針對衛生和社會發展領域處級以上幹部和醫院院長,劉遠立、馬晶還整合哈佛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協和醫學院的資源,連續十年牽頭舉辦“哈佛高級國際研修班”,目前已累計培訓七百多位學員,國家衛生計生委、食藥總局、發改委、财政部、人社部、國務院研究室、法制辦、中央黨校、各省市自治區衛生廳和民政廳長、大型三甲醫院的院長等許多現任“帶頭人”都是培訓班畢業生。經過學習,他們的知識得到了更新,眼界得到了開拓,能力得到了提高,帶來的輻射效應不可估量,被前衛生部部長、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陳竺喻為“中國衛生界的黃埔軍校”。
為了拓展領導力及高層戰略對話,更多元地理解衛生和社會發展問題的内涵:2007年,劉遠立教授牽頭在中共中央黨校舉辦了“第一屆中央黨校-哈佛大學中國社會發展論壇”;2008年,劉遠立與哈佛大學校長福斯特一行在人民大會堂受到時任國家副主席、中央黨校校長習近平的親切接見,并受哈佛校長委托向習近平主席彙報了“哈佛中國行動計劃”的工作,得到習近平主席的贊賞和鼓勵;2009年,第二屆“中央黨校-哈佛大學中國社會發展論壇”在哈佛成功舉辦;2011年起,劉遠立、馬晶将這一高端對話平台打造為健康與社會發展領域産、學、研、政精英交流的“中美健康峰會”,每年輪流在中美舉辦,已經連續舉辦了五屆,以共赢的理念推動醫療衛生相關領域持續的交流和合作;
2013年,劉遠立作為“千人計劃”入選專家全職回國擔任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院長。承前啟後,他和他的團隊将繼續推動中美健康峰會的舉辦,續寫着中美健康領域高層交流與合作的新篇章。
2011年9月22日,首屆哈佛中美健康峰會上,中國衛生部國際合作司司長任明輝(前右一)代表中國衛生部與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院長JulioFrenk(前左一)簽署中美項目合作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