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中國與世界隔絕的狀态是極為普遍的,直到鴉片戰争的火炮将之擊碎。
由于鴉片戰争的失利,中國一些較為開明的文人賢達首先提出疑問:何謂夷,而後何以制夷?林則徐在廣州府督辦“夷務”時,便“日日使人刺探西事、翻譯西書、又購新聞紙。”為了了解“夷情”,林則徐委托幕府謀士魏源在《四洲志》的基礎上再行搜集編纂,以期講畫實務,更要師夷制夷。
魏源,湖南邵陽人氏,自幼飽讀詩書,在9歲應童子試時便一鳴驚人。與魏源應舉之路伴行的是清廷統治的衰敗和動亂的内外局勢,1841年魏源毅然棄筆從戎,加入兩江總督幕府,并于次年寫就《聖武記》,詳述對于清廷軍制的主張。
此次奉命編著制夷之策,魏源首先從過去衆多傳教士的作品中尋找答案。和林則徐一樣,為了堅持抗英,魏源在外交上主張利用西方各國,特别是美、法兩國與英國的矛盾。他在書中寫道:“以海夷攻海夷之法如何?籌夷事必先知夷情,知夷情必先知夷形,請先陳其形勢。英夷所憚之仇國三:曰俄羅斯,曰佛蘭西,曰彌利堅。”魏源不以花旗或米旗為名,而偏偏取了“彌利”“彌堅”之字眼,恐怕多少暗含了對這個新興國度的贊賞。
1838年,美國來華傳教士高裡文撰寫了一部《合省國志》,不但詳盡描述了大洋彼岸“合省國”的情況,更一一道明自己幾經奔波來華、立志著書的故事。這位美國人“留心丘索”(魏源語),其著作被魏源認為在各家典籍裡最為可靠,因而成為他在《海國圖志》中有關美國部分的主要參考資料。
1843年魏源編撰的50卷本《海國圖志》正式出版,這是第一部由中國人自己編寫的、介紹世界各國情況的巨著。在這部書中,魏源将美洲稱為“墨利加州”,但稱UnitedStatesofAmerica為“彌利堅”。今天我們再次翻開這本書,仍然可以體會到中國文人看見“彌利堅”等西方國家時的激動心情。魏源認為,比起中國清廷落後的君主專制,彼岸“以部落代酋長”更為優良,當時美國所以能“武”“智”“公”“周”,正是因為有了這種“可垂奕世而無弊”的聯邦制度的緣故,他還對美國的政治制度與國家體制做了在當時看來最為詳盡的文獻整理與述評。
或許魏源不是中國看見“彌利堅”的第一人。他在翻閱了衆多史料後認為,在中國介紹美洲“自明代西人之書始”。這話誠然不假,當魏源苦苦修訂世界地圖時,他或許不知道,傳教士們早已為先朝皇帝繪就的《坤全圖》卻在深宮熟睡,而他嘔心瀝血之作《海國圖志》成為了那個時代開眼看世界的一道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