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交流互鑒作為世界文明整體觀的出現
随着全球化的發展,世界進入多層次、多元化動态多變問題交融階段,單一或局部簡單的方式無法解決世界面臨動态開放的複雜發展問題。這些問題的解決,需要總結人類文明發展曆史經驗,預測人類全球化共同未來,提出新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2014年3月27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發表了具有曆史意義、被國際輿論稱為“新文明觀”和“2014文明宣言”的演講,系統地提出文明交流互鑒思想。同年,習近平主席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讨會上,發表關于正确對待不同國家和民族的文明、正确對待傳統文化和現實文化的演講,進一步闡釋了文明交流互鑒思想的曆史意義和現實價值。
在如今這個複雜多變的全球化時代,一個能夠引領世界未來發展的新思想體系出現了。這就是習近平主席提出的“文明交流互鑒思想”。
文明是人類發展的方向和價值尺度,交流是文明發展的基本方法和顯著特征,互鑒是交流的維度和連續性過程。以人類發展的文明價值為尺度,以人類文明發展史為基礎,通過多層次跨地區、積極有效的交流與互鑒,推動全球經濟、政治和文化關系的優化和整體性發展,這就是文明交流互鑒思想的總體内容。這不但是人類文明實踐的思想總結,也是人類文明成果的形成方式,更是實現人類命運共同體、推動世界發展新的思想方法。
在人類發展的各個階段和世界各國發展成果最多的各個時期,我們都可以看到文明交流互鑒起到過巨大作用。但作為一種将世界視為一個整體的思想方法,文明交流互鑒思想在當今世界國際組織的最高講壇上由中國領導人系統提出,這還是第一次。這種思想方法的提出,離不開對于人類文明史發展實踐的深刻認知和高度概括,離不開對于世界多元化矛盾和多層次沖突問題的敏銳洞察。2013年3月23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莫斯科國際關系學院發表題為《順應時代前進潮流,促進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演講。(新華社記者丁林攝)面對世界的未來發展,習近平主席從人類文明發展的曆史和全球化變革與融合的角度提出,“文明交流互鑒,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動力”,強調世界文明傳播與發展的動力與規律是交流互鑒,中華文明是世界文明的重要基礎與核心組成部分,中國的發展是世界共同發展的成果,中國将對世界的共同繁榮做出更大的貢獻。
3年後的今天,以交流互鑒為動力的世界文明整體觀,其重要性再次凸顯出來。世界經濟的重重困難、文化交往的種種矛盾、政治軍事的層層沖突,都在不斷加劇并日益複雜化。習近平主席在2017年初達沃斯論壇上發表的關于經濟全球化問題的演講,在聯合國日内瓦總部發表的關于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演講,是對文明交流互鑒思想的重申與進一步闡發。
從各國領導人、學者和商界領袖的反應可以看出:文明交流互鑒思想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倡議建立了新的理論出發點,也為經濟全球化發展和全球經濟治理變革奠定了邏輯基礎,提出了全球化發展的目标、理論與方法,得到了各國的普遍贊同。因此,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當代人的責任、使命與擔當。
時至今日,世界已出現局部逆全球化趨勢,對世界發展帶來區域性的沖突和發展停滞的可能性在加大。當今全球化面臨的問題如果得不到解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美好願景就難以實現。隻有以文明交流互鑒為思想基礎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才能逐步有效地解決世界面臨的問題,推動全球化的進一步深入發展,導引世界文明的列車在正确、進步和升華的軌道上穩步前行。
文明交流互鑒思想就是人類實現命運共同體偉大願景的金鑰匙。這種思想受到國際社會的普遍歡迎,将為中國争得更大的國際話語權,為國際社會的未來發展提供了中國人的思路與智慧。
一、文明交流互鑒是世界文明傳播和發展的規律
2014年3月27日,習近平主席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發表曆史性的演講。這是中國領導人、也是國際政要第一次在聯合國講壇上,全面闡述對世界文明傳播與發展規律的深刻認識,第一次系統提出文明的交流與互鑒是增進各國人民友誼的橋梁、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動力、維護世界和平的紐帶。這篇演講包含了五大主題: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擔負着世界文明發展的和平使命;
世界文明傳播與發展的主流進程是交流互鑒;
中華文明是世界文明交流互鑒的重大曆史成果;
中國對世界文明交流互鑒規律的曆史認知和應有貢獻;
中國夢将是文明交流互鑒的現代方向和未來重大成果。
這篇演講的理論核心内容可以概括為三段話:
“第一,文明是多彩的,人類文明因多樣才有交流互鑒的價值。陽光有七種顔色,世界也是多彩的。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文明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集體記憶。人類在漫長的曆史長河中,創造和發展了多姿多彩的文明。從茹毛飲血到田園農耕,從工業革命到信息社會,構成了波瀾壯闊的文明圖譜,書寫了激蕩人心的文明華章。”
“第二,文明是平等的,人類文明因平等才有交流互鑒的前提。各種人類文明在價值上是平等的,都各有千秋,也各有不足。世界上不存在十全十美的文明,也不存在一無是處的文明,文明沒有高低、優劣之分。”
“第三,文明是包容的,人類文明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鑒的動力。海納百川,有容乃大。人類創造的各種文明都是勞動和智慧的結晶。每一種文明都是獨特的。在文明問題上,生搬硬套、削足适履不僅是不可能的,而且是十分有害的。一切文明成果都值得尊重,一切文明成果都要珍惜。”
世界曆史上曾出現過各種文明理論,如中國古老的和而不同的天下觀念、基督教的價值普世觀、康德的曆史理性論與黑格爾的曆史辯證法、斯密的分工理論與馬克思的從分散到整體的曆史觀念、斯本格勒與湯因比的文明形态論、布羅代爾的曆史主體論與哈貝馬斯的交往話語理論、福山的曆史終結論與亨廷頓的文明沖突論,等等。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文明沖突論”以其濃重的宿命論色彩讓一些人在看待不同文明相互交流的前景時産生了深深的疑惑與迷惘,有的甚至在看待他者文明時滑向了抗拒與沖突。
但是,因提出“文明的沖突”觀點而聞名的美國著名政治學家亨廷頓也認為:人類曆史的大多數時候都是文明的曆史而不是國家的曆史,文明交流的曆史意義比國家的意義更大。
英國著名哲學家羅素曾在《中西文明比較》一文中指出: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過去已經被多次證明是人類文明發展的裡程碑。
多彩、平等、包容被概括為世界文明傳播發展的六字箴言。習近平主席說: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文明交流互鑒,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動力。”
“要了解各種文明的真谛,必須秉持平等、謙虛的态度。如果居高臨下對待一種文明,不僅不能參透這種文明的奧妙,而且會與之格格不入。”
“曆史告訴我們,隻有交流互鑒,一種文明才能充滿生命力。隻要秉持包容精神,就不存在什麼‘文明沖突’,就可以實現文明和諧。”
這就是世界文明傳播和世界和平發展的規律。
二、文明交流互鑒是中國人天下觀念的現實内涵
中華文明經曆了5000多年曆史變遷,但始終一脈相承,積澱着中華民族最深層次的智慧與追求,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提供了豐厚滋養,其中和而不同的天下觀念是中華文明的基本思想,代表着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标識。曆史證明:中華文明是人類文明的一個主要傳承形态,也是同其他文明不斷交融互鑒而形成的人類文明成果。
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面對世界發展大勢,面向世界開放學習,在探索實踐的風浪中學習融合、在創新中不斷成長,更重要的是我們對世界發展趨勢的認識日趨成熟。進入21世紀,世界科技革命新浪潮再次凸顯人類文明發展趨勢的共通性,跨文化的交流合作與文明交流互鑒已經成為我們時代的主題。回顧曆史、立足現實、面向未來,以習近平主席為代表的當代中國人為世界貢獻了自己的思想與智慧。
2014年9月24日,習近平主席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讨會上發表講話,深刻闡發了世界文明傳播發展的規律和中華文明心懷天下的世界情懷:
“第一,維護世界文明多樣性。‘物之不齊,物之情也。’和而不同是一切事物發生發展的規律。世界萬物萬事總是千差萬别、異彩紛呈的,如果萬物萬事都清一色了,事物的發展、世界的進步也就停止了。”
“第二,尊重各國各民族文明。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無論哪一個國家、哪一個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這個靈魂,這個國家、這個民族是立不起來的。”
“第三,正确進行文明學習借鑒。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任何一種文明,不管它産生于哪個國家、哪個民族的社會土壤之中,都是流動的、開放的。這是文明傳播和發展的一條重要規律。”
“第四,科學對待文化傳統。不忘曆史才能開辟未來,善于繼承才能善于創新。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傳承和發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斷了精神命脈。我們要善于把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和發展現實文化有機統一起來,緊密結合起來,在繼承中發展,在發展中繼承。”
在古代,中國是強調和睦、和諧、和平的國家,是以人為本、仁者愛人、寬容厚道的國家,是懷有天下觀念和博大精神的國家,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的君子之國。今天,中國人仍秉承“君子以天下為己任”這一傳統,始終堅持和平外交,并追求“你好、我好、大家都好”——共享文明成果的夢想。
中國改革開放的物質文明成果顯而易見,但是精神文明的文化成果尚存缺憾。我們自覺地認識到中國的發展就像河流,古人說:“流水不腐,戶樞不蠹”,河流需要不斷地前行而濾清雜質,最終彙入人類文明的大海。
在21世紀的今天,數千年來人類積累的一切理性知識和實踐知識依然是人類創造性前進的重要基礎。隻有不斷充分利用人類創造的一切優秀思想文化和豐富知識,我們才能更好地認識世界、認識社會、認識自己,才能更好地開創人類社會的未來。
在人類越來越成為一個命運共同體的當代,世界文明一體化的進程已經大大展開,“一帶一路”發展戰略的提出,就是彰顯中國作為大國的責任,就是要與世界各國一道,給世界提供最大的公共必需品——和平交往的政治空間和共同繁榮的價值目标、文明交流的安全模式與文明互鑒的發展平台。
三、21世紀是以文明交流互鑒為動力的文明共享世紀
什麼是文明交流互鑒?
文明交流是指存在于那些對于社會文明發展能夠發生不同社會作用的不同社會主體,即不同社會文明群體之間平等、友好并以客觀公正态度來從事雙方主體或多方主體之間的交往活動過程。這是人類文明史的發展主流。
文明互鑒表現為不同文明之間的對話、交流,相互借鑒與融合。中華文明與伊斯蘭文明、西方文明、非洲文明都是人類文明的瑰寶,都對人類社會的進步和發展有着不可磨滅的貢獻,推動了世界文明的交流、融合與發展。
如果以時間與空間格局審視人類文明的發展軌迹,我們可以将世界曆史劃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以1500年前後為界限,世界各地在分散中發展,在初步接觸中互相了解與學習;第二階段從1500年至2000年,随着新航路的開辟、資本主義的發展與帝國主義國家對于其他地區的殖民,世界各地聯系愈發緊密,沖突也進一步加劇。20世紀的兩次世界大戰,是世界不平衡發展與帝國主義侵略所導緻的最嚴重狀況,給人類文明帶來巨大的傷害。聯合國的成立,為世界的和平與發展帶來曙光。然而,冷戰的延續,南北差距的加大,使得“命運共同體”的意識并沒有受到普遍重視。21世紀是第三階段的開始,我們可以稱之為“文明共享的世紀”。這個階段的文明交流互鑒必将更為深入,文明成果也将不會被少數國家霸占。
習近平主席以人類文明發展的軌迹為基線和視角,通過對人類文明進步的認識和理解,提出解決當今國際問題的新思路和新視角,可以說是對文明共享世紀的美好展望。
世界文明共享是在經濟全球化的基礎上,達到世界和平發展中共同繁榮的過程,是世界各國人民對于以和平為人類文明核心價值的認同過程,是世界文明傳播與發展成果的共享過程。
可以說,習近平主席在聯合國科教文組織總部的演講是一次曆史性的文明宣言。作為在世界範圍内頗具影響力的大國,中國領導人習近平主席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提出文明交流互鑒思想,向世界展現中國悠久傳統的文明思想和世界文明發展的大趨勢,這是當今解決世界發展問題的一個嶄新思想代表。
習近平主席倡導文明交流互鑒的思想是用東方智慧和西方智慧相融合的願景,豐富和發展了當今世界和平發展的思想體系。他以中華文明系統的思想方法和當今世界和平發展相融合促進世界全球化的文明進程,徹底超越和改變了西方一些人長期鼓吹的冷戰話語、意識形态劃線和選邊站思維的舊模式。
陽光變幻七色,世界豐富多彩。時光飛逝、世事滄桑,21世紀的人類發展圖景,不應是不同文明相互沖突與彼此排斥,而應是交融互鑒與生氣勃勃的共生共享共榮美好畫卷。
四、文明交流互鑒思想導引經濟全球化和全球經濟治理
2017年1月10日,習近平主席在瑞士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2017年年會發表演講,開宗明義地提出:中國是當代世界文明發展到經濟全球化階段的倡導者、推動者和責任者,明确表示反對經濟孤立主義和貿易保護主義。
20世紀80年代中期,中國正值改革開放的初期,就擁抱了經濟全球化的理念。全球化是指世界經濟堅決活動超越國界,通過對外貿易、資本流動、技術轉移、提供服務、相互依存、相互聯系而形成的全球範圍的有機經濟整體。
經濟全球化是當代世界文明發展進程中的重要經濟特征之一,也是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趨勢,就在于它是生産要素在全球範圍内廣泛流動,生産過程和服務所涉及的地域不斷向全世界擴展,從而使世界各國經濟相互依賴性增強的過程。這是數千年來世界文明在交流互鑒中發展的必然結果。
習近平主席在演講中明确指出:“把困擾世界的問題簡單歸咎于經濟全球化,既不符合事實,也無助于問題解決。”“搞保護主義如同把自己關進黑屋子,看似躲過了風吹雨打,但也隔絕了陽光和空氣。打貿易戰的結果隻能是兩敗俱傷。”
談到難民潮,習近平主席指出,導緻這一問題的原因,是戰亂、沖突、地區動蕩,解決這一問題的出路,是謀求和平、推動和解、恢複穩定。
關于國際金融危機,習近平主席強調,這是金融資本過度逐利、金融監管嚴重缺失的結果,這就有全球經濟治理的問題。
習近平主席指出經濟全球化的主要問題:一是全球增長動能不足,難以支撐世界經濟持續穩定增長。二是全球經濟治理滞後,難以适應世界經濟新變化。三是全球發展失衡,難以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期待。
對于全世界面臨的難題,習近平主席提出了切實可行的對策:堅持創新驅動,打造富有活力的增長模式;堅持協同聯動,打造開放共赢的合作模式;堅持與時俱進,打造公正合理的治理模式;堅持公平包容,打造平衡普惠的發展模式。
習近平主席指出,困擾世界的很多問題,并不是經濟全球化造成的,找到正确的原因而不是把責任推給全球化了事,才有可能正确地解決問題。改變全球經濟增長方式,未來的增長應該是向着均富、包容的方向,減少貧富分化,讓全民都享受到增長的紅利。要想實現這一轉變,合理的全球經濟治理體系,是一個重要而基本的前提。
毫無疑問,“一帶一路”發展戰略将在經濟全球化和全球經濟治理中起到引導和示範作用,将延續和增值以下這一組數字,這是中國近70年來對世界文明貢獻的實踐成果,值得珍視:
“1950年至2016年,中國在自身長期發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不高的情況下,累計對外提供援款4000多億元人民币,實施各類援外項目5000多個,其中成套項目近3000個,舉辦11000多期培訓班,為發展中國家在華培訓各類人員26萬多名。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累計吸引外資超過1.7萬億美元,累計對外直接投資超過1.2萬億美元,為世界經濟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中國經濟增長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年均在30%以上。這些數字,在世界上都是名列前茅的。”
中國領導人對于世界形勢的洞察與應對思路,是中國自覺承擔國際義務,為全人類謀求福祉的責任心與使命感所在,體現了作為世界大國的胸懷與擔當。可以預見,在文明交流互鑒理論與共享世紀理念指導下,中國必将為世界貢獻更大的積極力量。
五、用文明交流互鑒思想推進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
2017年1月18日,習近平主席在聯合國日内瓦總部發表了《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演講,将文明交流互鑒思想放置在曆史與時代的背景中進行論述,無疑是對文明交流互鑒思想的進一步完善。
習近平主席提問:
“世界怎麼了、我們怎麼辦?這是整個世界都在思考的問題,也是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
習近平主席的回答是:
“讓和平的薪火代代相傳,讓發展的動力源源不斷,讓文明的光芒熠熠生輝,是各國人民的期待,也是我們這一代政治家應有的擔當。中國方案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實現共赢共享。”
“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一個超越國家、民族、宗教和國際政治的時代命題,是對人類文明走向的理性判斷。它包括“對話而不對抗,結伴而不結盟”的政治新道路,也包括“大河有水小河滿,小河有水大河滿”的經濟新前景;包括“命運與共、唇齒相依”的安全新局面,也包括“并育而不相害”的文明新氣象,是超越民族和意識形态的發展的共同體、合作的共同體、可持續的共同體。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既是世界文明發展的大勢所趨,也是全人類共同發展的模式和目标,體現了和諧、和睦、和愛、共存、共生、共榮等重要理念。随着全球化進程的不斷加快,讓國與國、民與民之間的距離愈發靠近、彼此依存,對命運共同體的呼喚也越來越強烈。中國有責任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而努力。
千百年來,經濟、教育、科學、文化是人類不同文明之間彼此交流的重要途徑和橋梁,沒有政治色彩、意識形态分歧的互通更為持久和穩定。但是冷戰結束20年來,一些在兩極格局下被掩蓋和壓制的問題逐漸爆發,一些地區變得動蕩不安,而在世界性的金融危機發生之後,國家民族之間的矛盾沖突越來越普遍化。
面對着新的挑戰,中國堅定不移地捍衛“于人之思想築起保衛和平之屏障”的理念,在尊重共同價值觀的基礎上,為不同文明、文化和民族之間開展對話交流創造條件,增進了人類社會對正義、法治、人權與基本自由的普遍尊重。
如何讓和平的薪火代代相傳,如何讓發展的動力源源不斷,如何讓文明的光芒熠熠生輝,習近平主席說: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實現共赢共享”,表現為五個具體的行為目标:
——堅持對話協商,建設一個持久和平的世界;
——堅持共建共享,建設一個普遍安全的世界;
——堅持合作共赢,建設一個共同繁榮的世界;
——堅持交流互鑒,建設一個開放包容的世界;
——堅持綠色低碳,建設一個清潔美麗的世界。
習近平主席給出了未來的中國将對世界發展做出貢獻的一組數字,值得珍視:
“中國解決了13億多人口的溫飽問題,讓7億多人口擺脫貧困,這是對世界人權事業的重大貢獻。”
“未來5年,中國将進口8萬億美元的商品,吸收6000億美元的外來投資,中國對外投資總額将達到7500億美元,出境旅遊将達到7億人次。這将為世界各國發展帶來更多機遇。”
六、文明交流互鑒思想代表了中國的精神狀态和文化特質
作為一個偉大國家的領導人,習近平主席的文明交流互鑒思想确實在影響世界,因為其實質内涵表明的是:整個人類的生命史,是一部遼闊激蕩、深遠相續的文化創造史。隻要人類的生命在延續,人性的基本方面——真善美的文明共同性和文化表現形式的差異性乃至于矛盾性就在延續,人類社會的基本問題就在延續。但是,任何力量都不能割斷人類生命進程的續性,也不能割斷人類文明發展的連續性,這就是文明交流互鑒命題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規律意義。
習近平主席文明交流互鑒思想代表的是一個偉大國家的精神狀态和文化特質,是中華民族“文化自立、文化自覺、文化自信”的重大展示,既有中國深厚的曆史文化積澱,又集聚了世界文明的宏大資源,立志高遠、影響久遠。在世界文明浩浩蕩蕩的偉大進程中,踐行文明交流互鑒的思想,我們生逢其時,責無旁貸。
自古以來,人類的發明與創造往往會突破民族或國家的界限,能夠在相互作用的交流過程中共同獲得加速度的發展。絲綢之路形成的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東西方文化的多樣性與互補性。因而絲綢之路便成為最有影響力的古代國際文化交流路線,被視為文明交流的典範和象征。
在科學技術飛速發展、全球經濟呈現出一體化的今天,需要更多地關注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其意義至少不亞于生物多樣性。維護和保持這種多樣性,有利于全人類的交流互鑒,有利于持續發展和共同進步。
相對于那些已經滅絕或斷裂的文明,中華文明持續至今,必有其符合人性本質的共通價值存在,這就是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中,存在着人類文明的基本形态與可持續基因。
中國是世界的舞台,世界是中國的舞台。這既宣示了我們開放包容博大的文化胸懷,又宣示了我們的文化信心和文化理想。因為文化交流是雙向的和多向的,其目的是交融和再生,當然也會有交鋒甚至碰撞,但交流的結果必然是推動文化融合中的多樣化發展,推動世界文化的豐富和繁榮。
人類曆史在追求共同價值中拓展伸延,當我們享受工業文明的成果而又不得不清理工業文明的精神雜質和生态後果時,我們已經進入以信息技術為先導的數字文明時代了。但未曾改變的還是文明交流互鑒的規律:
文明是人類發展的成功路徑,文明是遙遠曲折的成長路程,文明的價值卻始終存在,不斷升華;人類文明的交流與展示、傳播與傳承、學習與互鑒就是世界的曆史記憶與生存反思、奮發蹈厲與補偏救弊、和諧發展與進步創新的動力。
結語:
文明交流互鑒思想是文化自立、文化自覺、文化自信的表現
文明交流互鑒思想首先體現了文明範疇的完整性和深刻性,厘清了什麼是文明,其理論内涵和實踐外延是什麼?
文明,civilization,源自于西方,原意是市民化或城邦化,近代開始廣泛使用,含義是生活方式的現代化。
民國初年,civilization經由日本傳播至中國。這個詞彙被翻譯成文明,就是汲取于中國古籍,尤其是《易經》,意思是包括文化禮儀在内的人文精神照亮天下,比西方的原詞更強調人文精神。
後來文明概念的使用基本上多在曆史哲學中,把世界曆史發展看成世界文明史,這就将曆史理解為總結和分析人類社會發展模式的研究和思想成果的普及,而不是帝王内鬥外戰史。
現代思想史中,文明作為哲學或者社會科學的綜合範疇,已經形成如下含義:
一是實體範疇,也就是較大地域上的多個民族在曆史和現實中所共同創造的輝煌成就,更多是指其擁有宏大而複雜的社會結構和文化體系,這就有文明創世、文明共生、文明延續的觀念。
二是價值範疇,指的是創造這種輝煌所要達到的行為原則和精神規範,比如相互尊重、有禮貌或外交上的平等禮儀等等,這就有文明傳播、文明特質、文明規範的觀念。
三是文化整體評價範疇,也就是說文明是優秀的、進步的或可持續文化的集合體,這就有文明躍遷、文明融合、文明升華的觀念。
四是社會發展的類型範疇,就是說人類發展的階段性和成果的差異,往往以生産方式為标志,這就是古代文明與現代文明、農耕文明和工業文明、西方文明和東方文明,等等,這就有了文明交流、文明轉型、文明共享的觀念。
五是社會文化的領域範疇,也就是社會發展領域從積極的方面劃分為政治文明、産業文明、商業文明、科技文明、生态文明等,這就有文明反思、文明互鑒、文明共榮的觀念。
這就告訴我們,中國需要以文化自立的姿态承擔起推動先進文化發展的使命,以文化自覺的行動承擔起傳承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重任,以文化自信的态度傳播國外優秀文化和世界文明成果的重任,以中華文化品牌的推廣搭建起文明對話和文明交融的橋梁。“文明交流互鑒”思想,便是“文化自立、文化自覺、文化自信”的典型表現。
在此,我們繼續提出“看文明、知中國、走世界”的文化自立、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三部曲:
第一,文化自立看文明:這就是文化自立的思想主體建構。看文明,就是用思想和影像表現以五千年中華文明為底蘊的人類文明傳承的過程與本質;看文明,不僅僅隻是看中華文明,更重要的是看世界文明,以此體現我們文化自立的姿态和基礎。
這需要我們深刻認知中華文明幾千年來的“和合”“中和”精神特質,在受到西方文明沖擊百年之後,重新認識和反思我們自己的文明品質正是解決當代中國社會、文化發展失衡的重要途徑之一,達到文化自立的文明境界。
第二,文化自覺知中國:這就是文化自覺的文明思想凝成。知中國,就是用思想和影像解讀中華文明對人類文明的貢獻及其在當今存在的困惑和問題;知中國的本質過程應當是知世界,在知世界的過程中知中國,以恢宏的國際視野、以學習和比較的精神了解自我,認知自我,實現中國人的文化自覺。
這是文化的自我覺醒,自我反省,自我創建。補短揚長,自主适應,這是一個艱巨的過程,隻有在認識自己的文化,理解并接觸到多種文化的基礎上,才能确立自己的位置,達到自覺。
第三,文化自信走世界:這就是文化自信的國際品牌創立。
走世界,就是用思想和影像建構關于中國和世界共享的自然風物、人文哲理和精神體系。隻有走向世界,才能達到文化自信。走世界就是憑借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之底蘊,主動而自覺地學習、汲取、理解當今世界文明的大趨勢,形成自立自主走向國際的文化品牌,以增強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弘揚人類文明共同價值中的和諧精神和以改革開放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
因此,文明交流互鑒思想指引我們重塑中華民族的精神之塔,讓人類精神文明的成果在中華大地生根發芽,讓先進文化、可持續文化和共同的精神價值凝聚中華兒女,和諧世界萬邦。
文明交流互鑒思想,正引領我們腳踏實地地走在實現中國夢和世界夢的光明大道上!
習近平主席回顧曆史、立足現實、面向未來,以習近平主席為代表的當代中國人為世界貢獻了自己的思想與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