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非真實色彩

非真實色彩

時間:2024-10-30 11:28:09

青年攝影藝術家史國威的照片給人以細膩且真實可感的直觀體驗,然而你卻很難察覺到這些照片的色彩其實出自于他腦海中對真實世界的主觀體驗,“手工”上色便是他最為得心應手的創作方法。

有風景的房間B局部,2013史國威善于用冷靜且從容的觀察方式對日常景觀進行攝影創作。當我們面對他所拍攝的那些畫幅巨大且細膩的圖像時,便很容易感受到一些油然而生的能量從圖像的深處滲透出來,這股内在的能量逐步瓦解着那些肅穆而宏大且不可撼動的景觀。松,2016史國威于2002年畢業于中央工藝美院(現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并在2006年獲得德國多特蒙德高等攝影學院碩士學位。在德國準備畢業創作時,他從父輩留下的手繪染色照片中得到啟發,第一次嘗試了黑白照片手工着色的技法,将繪畫運用到攝影中。

通過手工後期制作的介入,攝影的真實性被模糊,而帶來了更多類似于繪畫的主觀表現形式,這個過程以輝煌壯麗的方式挑戰了攝影的客觀性。

從早期的人物題材開始,史國威逐漸将視野擴展到那些平常無奇的景物和場景中。他始終認為“色彩”是一種非常個人化的認知,在他看來,“肉眼對色彩的感知遠超過相機的感光元件。彩色照片所獲得的色彩也遠沒有現實自然中的豐富,并且顯得蒼白無力。相反,通過大腦對拍攝場景的回憶,用認為合适的顔色調和出當時的情景,這樣才能更加生動和準确。”

其實,風景在人的眼中是動态和全息的,并沒有一個固定的點,而史國威則把它固定在某一個平面上。首先,他在畫面的選擇上經過了長時間的思考。到了創作的時候,他沒有帶着任何預設去試圖尋找什麼,作品是在平常的觀察和思考中自然産生的。在上色的時候,他則以自己的記憶和感受為基準,建立一個屬于自己的色譜體系,并以他的記憶為出發點在相片上進行再創作。

在這個創作過程中,“通過長時間的渲染和繪畫,圖像本身就帶有一種屬于它自己的獨特氣質,這既不是攝影,也不是繪畫,而是在兩者之間成立的一個獨特邏輯。這也是我最想達到的一個目标:打破繪畫和攝影的界限。”沿着這條線索,史國威得以形成一系列獨具個人風格的作品。

在2013年後的作品中,史國威在那些龐大且具有壓迫感的畫面中,用不同深淺、強度和情感的色彩變換來表明他對現實的認識。有時候這些色彩介于真實與不真實之間,在模棱兩可的試探中,達到某種平衡。

例如,綠色在他的“有風景的房間(2013)”系列中就得到了很充分的诠釋。摻雜了紅、藍、紫的綠變得有了厚度,也有了情緒,同時還在視覺上與其他色彩拉開了距離。透明水色附着在傳統手工彩色放大的C-print相紙上,帶來了一種清透的質感。然而此時,大面積對比色在畫面中的出現,卻降低了整幅畫面的色彩純度。每一縷色彩都是有表情的,是流動的,并且是具有包容性的,更接近人眼的色域。通常,史國威會将其拍攝的彩色照片的色彩抹去,打印在帶有感光藥液的相紙上,使其變成黑白的底,并用透明水色反複罩染。染色之後的圖像不是還原,而是比現實更具主觀性,這種主觀的創造,正是表現了史國威對現實景觀的質疑和不滿足。

正如德國畫家格哈特·裡希特所說:“所謂攝影不是現實的代替品,而是走向現實必不可少的拐杖。”史國威借助攝影這種善于表現客觀現實的工具,來實現一種非常個人化的圖像創作,也正因如此,攝影這種媒介才變得不可或缺。

然而,“色彩哲學”隻是圖像外在視覺體驗。那些層疊或傾斜的樹、鱗次栉比的仙人掌、群鳥标本中,史國威用相互矛盾又密切相關的補色色階、帶有壓迫感的群像,以及主觀的色彩創造力,來暗示個人在集體意識下的渺小感。

在這些作品中,我們不僅看到了一位青年攝影藝術家的日常創作,同時也看到了一名成長于體制松動和轉型節點時期,在社會意識形态聚變中形成自我意識和藝術認知的個體。史國威手工着色的自然畫面滲透着某種逆反的情緒。此時我們可以像史國威一樣,樹立在山石之間,感受着目光所及的光線、氣味、溫度,或許你也能覺察到從寂靜的景觀深處所傳來的不安頻率。

肉眼對色彩的感知遠超過鏡頭,通過大腦對拍攝場景的回憶,用認為合适的顔色調和出當時的情景,這樣才能更加生動和準确。

門,2013

史國威ShiGuowei1977年出生于河南洛陽,現生活工作于北京。2002年畢業于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攝影專業,2006年獲得德國多特蒙德高等專業學院攝影專業碩士學位。

沉默之語,2016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