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攝影術發明之初,街頭就成為了攝影師們的觀察對象,他們用各種類型的相機捕捉街頭的建築和人群,但由于器材的繁重,當時的照片風格也仍以畫意攝影為主流,并未出現太多表現街頭的作品。
1838第一位實用攝影術的發明人路易斯·達蓋爾(LouisDaguerre)早在1838年就拍下了這張巴黎街頭照片,這也是世界上第一張拍攝到人的照片,由于曝光時間長達數分鐘之久,照片隻攝入了左下角正在擦鞋的人。
1893當時還是學生的挪威攝影師卡爾·斯特莫(CarlStørmer)用僞裝的間諜相機“偷拍”下奧斯陸街頭的各色行人。
1897法國攝影師尤金·阿傑特(EugèneAtget)購買了一套老舊的二手大畫幅木制相機,開始拍攝巴黎的城市街景。
1925徕卡135相機正式投入生産,開啟了相機小型化的時代。輕巧便攜的相機,讓攝影師更願意拿着它們走上街頭捕捉靈感,客觀上促進了街頭攝影的發展。
02“直接攝影”思潮
20世紀初,大洋彼端的美國也興起了“直接攝影”的思潮。在阿爾弗雷德·斯蒂格裡茨(AlfredStieglitz)的大力推動下,這種樸素直接的攝影方式逐漸取代了“畫意攝影”的地位,許多美國攝影師也開始走向街頭,拍攝童工和貧民窟居民的生存狀況。
1893《終點站》是使用4×5英寸的相機拍攝的,第一天阿爾弗雷德在彌漫的風雪中等待了3個小時,因光線不理想沒有拍成,最終在第二天,抓拍到了馬車在紐約舊郵局前準備出發時的景象。
1915“直接攝影”的另一位代表攝影師保羅·斯特蘭德(PaulStrand)則在1915年拍攝了表現美國人上班場景的《華爾街》,畫面中表現了建築的幾何結構和光影的對比。他甚至還嘗試用街頭偷拍的方式拍攝了人像作品《盲婦》。
保羅·斯特蘭德03街頭的政治性
看似不經意間拍攝的街頭攝影,有時也會為了政治服務。美國的農業安全局就曾精心策劃了一場曆時8年的紀實攝影項目,邀請許多著名紀實攝影師來拍攝美國鄉村的衰敗景象,以争取公衆對其新政的支持。
1933美國大蕭條達到頂峰,波及人口約1400萬。他們中的許多人沒有栖身之地,得不到基本的食物。作為農業安全局的攝影師,多蘿西娅·蘭格(DorotheaLange)走遍了美國的22個州,拍攝了許多表現大遷徙場景的照片。
1936紀實攝影大師沃克·埃文斯(WalkerEvans)最著名的一張作品——《亞拉巴馬州的棉花佃農的妻子》也是他為美國農業安全局所拍攝的。
美國農業安全局
美國農業安全局(簡稱FSA)是20世紀30年代羅斯福政府為了争取到公衆對其政策的支持而設立的,FSA組織了一系列記錄當時社會狀态的攝影項目,8年間拍下了27萬張照片。許多著名的紀實攝影師如多蘿西娅·蘭格、阿瑟·羅思坦、沃克·埃文斯都曾為FSA服務。
04街頭紀實的黃金時代
為了鼓勵新聞紀實攝影創作,馬格南圖片社于1947年在法國巴黎正式成立,忠實地呈現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社會現狀。馬格南旗下的攝影師大多為世界各地已具有相當的知名度的新聞攝影師,他們拍攝的主題相當廣泛,其中就包括了許多優秀的街頭紀實作品。
1952馬格南創始人之一、法國紀實攝影大師亨利·卡蒂埃·布列松(HenriCartier-Bresson)在其畫冊中首次提出“決定性瞬間”理論,成為街頭攝影的黃金法則之一。
布列松的畫冊英文版被命名為“決定性瞬間”(TheDecisiveMoment)
這張照片拍攝于巴黎聖拉紮爾火車站,是布列松“決定性瞬間”理論的代表性傑作馬格南圖片社發起人
卡蒂埃·布列松
喬治·羅傑
羅伯特·卡帕
大衛·西蒙05對都市題材的關注
随着獨立紀實攝影師群體的增多,他們也常常受到各類媒體雜志的邀請,走訪各個國家進行專題性拍攝,關注都市生活中的點點滴滴。
1945在二戰勝利紀念日的時代廣場上,阿爾弗雷德·艾森斯塔特(AlfredEisenstaedt)拍下了一名水兵忘情擁吻女護士的照片,這就是20世紀最為經典卻也備受争議的照片之一《勝利之吻》。
1949法國攝影師艾略特·厄維特(ElliottErwitt)是馬格南圖片社的一員,同時也受雇于美國《生活》雜志,他常常在紐約街頭遊蕩,拍攝了許多富有幽默感的街頭瞬間。
《生活》雜志
《生活》(LIFE)是1936年在紐約創辦的美國圖畫類雜志,内容以專題照片、特寫為主,題材廣泛。當時的許多獨立紀實攝影師都受雇于《生活》雜志,直至20世紀80年代,這些攝影師的街頭攝影作品,都多多少少與其相關。
06街頭的“情緒”
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街頭攝影不再局限于客觀地呈現街頭的場景,攝影師開始有意識地表現主觀性的情緒,布列松的“決定性瞬間”不再是評判一張照片好壞的唯一标準。
1954威廉·克萊因略顯模糊的鏡頭下,街頭一位少年正憤怒地拿着槍對準他。這張極具情緒化的照片,在當時幾乎震驚了整個紐約。
1958法國攝影師羅伯特·弗蘭克(RobertFrank)從旅行中拍攝的兩萬張底片中選取了83張編成了一本名叫《美國人》的攝影集,與以往的街頭攝影不同,他表現了美國人焦慮、不安、冷漠、疏離的一面,引起巨大争議。
1960保姆薇薇安·邁爾(VivianMaier)拿着一台祿來雙反相機遊走在芝加哥街頭,以一種疏離的眼光拍下她生活的城市。這些底片在2007年被一個當地的曆史學家—約翰·馬魯夫發現,引起轟動。
紀錄片
《尋找薇薇安·邁爾》(FindingVivianMaier)導演:JohnMaloof/CharlieSiskel07拾色街頭
步入20世紀下半葉,一部分攝影師找到了自己所鐘愛的主題:記錄大都市中時尚弄潮兒的裝扮;另一方面,随着技術的革新,一些攝影師也逐漸意識到,要走上街頭來檢驗彩色底片的表現力。
1966都市生活離不開時尚,1966年,“街拍鼻祖”比爾·坎甯漢(BillCunningham)開始以紐約為據點,拍攝以街道為背景的都市人千變萬化的時尚。
比爾·坎甯漢
紀錄片
《我們都為比爾着盛裝》(BillCunninghamNewYork)(2010)
導演:RichardPress
1971美國女攝影師海倫·萊維特(HelenLevitt)開始嘗試用彩色染印照片來拍攝街頭。她的作品常常表現了紐約下東城區的平民生活,和街道上孩童最真實的一面。
1972斯蒂芬·肖爾(StephenShore)駕車從紐約出發,開始了環遊美國各地的旅行。他用135彩色負片膠卷拍下了當時美國城鎮街頭的建築和霓虹燈。
1976威廉·埃格爾斯頓(WilliamEggleston)在MoMA舉辦個展,成為當時規模最大的彩色攝影展。他鏡頭下美國郊區街頭顔色的沖撞,也成為了彩色攝影時代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08将觀念帶入街頭
如何将觀念帶入攝影,成為新世紀當代攝影師和藝術家的努力目标,街頭攝影也不再受限于固定的時間和空間,從而擁有更加多元的媒介和形式。
1993在加拿大攝影師傑夫·沃爾(JeffWall)的攝影作品《疾風》中,一陣風襲來吹向在農場裡的一群男人,同時他們手裡的紙張也被卷入空中,該作品乍看起來像是一幅抓拍的瞬間,實際上卻是由一名演員扮演的不同人物,攝影師用連續兩個冬天拍攝了100張照片,最終合成為一張。
TIPS延伸閱讀
紀錄片
《街拍紐約》(EverybodyStreet)(2013)導演:CherylDunn
本片采訪了11位20世紀美國著名的街頭攝影大師,向你講述他們的人生經曆和創作過程,以及如何在紐約這座人潮湧動的大都市中尋找創作的題材。
書籍
《旁觀者:街頭攝影史》(BYSTANDER:AHistoryofStreetPhotography)
作者:ColinWesterbeckJoelMeyerowitz
本書以四個部分詳盡梳理了街頭攝影的發展史,并對史上最具影響力的街頭攝影師進行了全面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