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荊桂英電視劇《何以.."/>
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何以笙箫默》從小說到電視劇的文本轉移

《何以笙箫默》從小說到電視劇的文本轉移

時間:2024-10-30 04:43:10


    口荊桂英

電視劇《何以笙箫默》(以下簡稱為《何以》)由流行網絡小說改編而成。一個是小說(文學)文本、一個是影視文本。文本的話語建構、視域融合雖然不同,但都描寫的是都市職場精英群體的情感曆程。

一、叙事表達

1.叙事視角

小說、電視劇是用不同素材講述同一個故事。誰在講述故事?從哪個角度來講?這是建構一個文本的最基本前提。小說《何以》以第三人稱即旁觀者的立場,叙述何以琛與趙默笙相遇、相知、相愛的情感曆程,全面清楚地交待了書中人物的各種關系。電視劇《何以》則使用“鏡頭”語言這一特殊“視點”進行叙事。對電視劇來說,它是以視聽而非文字為載體的藝術,它不一定必須具有一位實際的說話者或聽話者。鏡頭背後,更像是事件在自我講述。“攝影機—眼睛”叙事①大多力求保持中立,不動感情,觀衆感到故事是通過一個中介體傳遞過來的。劇中,超市的邂逅、雨中徘徊、毛裡求斯海邊的“私奔”等幾個鏡頭展現的是全景式的故事内容及人物之間的關系。

2.叙事時空

小說與影視的叙事都是在一定時空内講述一個故事。比較而言,小說叙事多以時間為線索結構全篇,空間的營造受制于時間因素;而影視叙事往往是以空間形象的關系為鍊條,在空間的轉換中實現時間的流動②。小說《何以》打破了傳統叙事方式,倒叙、插叙、順叙等叙事時序被任意使用。小說前半部分基本是倒叙與插叙的運用,這有利于人們在時空交錯中理解故事的脈絡。電視劇《何以》中,故事的推進與變化以空間的場景轉化來實現時間的流變。電視劇開頭趙默笙從美國回來:機場-求職-租房-超市購物-與何以琛重逢。故事仿佛總是處于“現在進行時”,時間已不再是決定性的因素,觀衆對時間的感知是通過空間的轉換以獲得清晰的印象。

3.叙事語言

《何以》在小說中的叙事隻能通過單一的文字得以實現,讀者必須經過對文字的想象,一段段将文字轉化為形象與情境,才能構建成一個完整的故事。與單一文字叙述來刻畫人物、講述故事相比,影視語言無疑是豐富而又直接的。由影像、音響、字幕組成的影視語言共同完成了對故事的叙述與講解⋯⋯或将音樂交織在畫面和故事中,成為影視叙事的另一種表達因素③。電視劇《何以》在樂器組合上,既有笙、箫等傳統民族樂器,也有鋼琴、黑管、小提琴等西洋樂器,這種組合增強了男女主人公相遇、相知、相愛的感染力。中英文不同樂曲交替演唱(略帶爵士與布魯斯韻味),強化了誤解、離别、邂逅等情緒情感的表達,烘托了電視劇主題。

二、視域融合

伽達默爾在《真理與方法》中論述了解釋學思想。他認為文本和理解者這兩者的視域融合過程正是理解與解釋的過程,是通過理解者與文本對話來實現的。對藝術作品意義的理解實際上是一個“視域融合”的過程。所謂視域是指從一定角度出發所看到的事物。就藝術欣賞而言,讀者總是具有一定的、由他的審美理想和閱讀期待所構成的視域,而文本也具有自己的、由自身的結構和作者的意圖所構成的視域,欣賞活動就是這兩個視域相互融合的過程④。

小說《何以》以何以琛與趙默笙之間的愛情生活為主線展開叙事,其它基本上采取故事梗概式的介紹,人物、場域線索是在單線條的基礎上整合而成。時空交錯中,愛情、親情、友情、人物命運、真愛等主題結構全篇。電視劇《何以》對原作劇情進行了極大的豐富和改編,按照時間流程縱向展現的男女主人公相遇相愛過程是作品主線,同時又增加兩條複線:一條是何以玫的情感曆程,另一條是蕭筱的個人經曆。幾條故事線共同編織了人物關系與故事情節,多側面、多角度地展現了何以琛與趙默笙對待學業、工作、愛情、友情等方面的人生态度,避免了單線條展現人物可能出現的單一化現象,叙事結構也從線性發展轉變為網狀式的立體展示。

杜夫海納在《審美經驗現象》中指出,藝術的魅力、娛樂的快感,均來自有别于日常生活狀态的疏離感。“藝術的目的就是要提供一種對事物的感覺即幻象,而不是認識。事物的‘陌生化’程序,以及增加感知難度和時間造成困難的程序,就是藝術的程序”。⑤小說《何以》以文字為叙事媒介,故事的傳達需要讀者在閱讀過程中運用自己的生活經驗和想象,将抽象的文字符号轉換成具體的形象。著名律師、網絡新貴、美國留學生活,這些都是何以琛身上遠離普通人的标簽,易讓觀衆産生“陌生化”的期待視野。電視劇《何以》以影像和聲音作為叙事媒介,直接在觀衆面前呈現出一個具象的故事原貌。影像的“先入為主”,弱化了事物的“陌生化”傾向,于是隻能在演員的表演、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上下工夫。如當何以琛發現趙默笙去香港出差的行李時,演員生氣、害怕、無助、懊悔等富有沖擊力的表演,與其沉着冷靜的形象形成巨大反差,使人産生震驚,這種“震驚”來自于接受者的生活經驗被打亂,期待視野被打破。真正的藝術作品總是對接受者所熟悉的生活經驗發起挑戰,擺脫日常語言塑造經驗的偏見能更深刻地認識世界和自我。

不論是小說還是電視劇,觀衆(讀者)都是以蘊含自己審美理想的“期待視野”被“融合”的程度來評價文本的。“理解其實總是這樣一些被誤認為是獨立存在的視域融合的過程”。⑥文本與“期待視野”重合度太高,則觀衆容易理解且沒有新意,效果不佳;而重合度太低,雖能引起觀衆興趣,但難以獲得準确理解。好的小說或電視劇應從實際出發,在重合度與效果間保持适當的均衡,即所謂的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以一定的創造性提高題材、内容的新意。當文本符合觀衆既有的期待視域時,會使觀衆(讀者)獲得滿足,讓他們由認同而産生共鳴,由共鳴而使作品産生巨大的轟動效應。

三、審美價值

當接受者全身心地投入到作品的情境和氛圍中時,會與藝術家創作中所傾注的感受和情緒融為一體,形成真切的、以情感體驗為标志的審美經驗。而後作品中所包含的哲理和意蘊才為接受者所把握和接受,即體現出審美經驗的終極主旨—幫助主體尋找到人生意義和價值真谛。

《何以》的小說與電視劇的叙事手段各有不同,表現程度也各有長短,但描寫的都是相同的主題:真愛永恒—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将小說改編成電視劇是藝術家把文字語言轉化為影視語言的過程,利用影視特性給觀衆以視覺震撼。不同文本的《何以》之所以能夠打動人心,是裡面所包含的情感—戀人之情、夫妻之情、父子之情、母子之情等,都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不易表露的。因為其平淡,常常被人們忽略,但正是這些情感造就了一個人的人格力量。劇中主人公何以琛和趙默笙的真摯愛情故事,更能使觀衆感動。

小說、電視劇等文藝作品以情動人、以形象感染觀衆,尤其是人物的對白、台詞是展開故事、顯現人物性格的第一要素。《何以》的成功在于,它以時尚、偶像、虐戀、真愛等元素構成了大衆文化的消費邏輯,從而擴大了其主流意識形态的社會影響。

吉林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國民教育美育化研究”的成果(編号:GH14116)

注釋:

①②③宋家玲:《影視叙事學》,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37、34、31頁。

④朱立元:《美學》,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294頁。

⑤胡經之、張首映:《西方二十世紀文論選》,第2卷,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年版,第7頁。

⑥伽達默爾:《真理與方法》,上海譯文出版社,1999年版,第393頁。

(作者單位:東北電力大學社會科學學院/責編:倪嘯)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