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伯特·麥基曾說:“好的故事能夠給我們提供雙重愉悅,一是使我們發現陌生的世界,給我們傳遞一種新鮮感;二是一旦進入陌生世界,我們又發現了自己,在這雙重發現中,我們能夠體驗到生命的意義和生存的焦慮”。①青春偶像劇以青少年為市場定位,通過商業化運作,起到控制觀衆的心理作用,把外在于屏幕的觀衆,轉化為與劇中的主人公“同形同體”的内在主體,從而更好地吸引觀衆的凝視。
一、凝視—以自戀的方式投射欲望的幻想
青春偶像劇中的演員青春靓麗、俊朗有型,比如電視劇《克拉戀人》、《何以笙箫默》中的唐嫣,《杉杉來了》、《加油吧實習生》中的趙麗穎,《微微一笑很傾城》、《一起來看流星雨》中的鄭爽,都以清新脫俗的形象給電視觀衆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其形象塑造符合時代審美以及主流文化對都市女性的認知期待,易于被受衆接受和喜愛。青春偶像劇中對于男女主角的身體建構能讓受衆從中找到自身的主體位置,從而得到一種想象性的滿足,不同性别的受衆通過對青春偶像劇中男女演員的身體審美并将其對象化,使其成為自己欲望的客體。他們在凝視中對男女主角産生認同,并不自覺地将自己帶入劇中,将自己想象成劇中人物,并以此完成對男女演員的“占有”。這不僅是對身體的凝視,也是對情愛關系的凝視。“凝視”讓受衆混淆了真實與虛構、自我與他者的界定,并由此對自己的鏡像産生了迷戀。青春偶像劇中的男女演員在一定程度上扮演了大衆情人的角色,滿足了受衆潛意識的欲望訴求,實現其對配偶的想象性滿足。而受衆在凝視偶像身體的同時,也會對自身進行審視,将自己與他者進行對比,當自我形象與他者産生巨大差距時,便由此産生崇拜和迷戀,形成粉絲效應。
二、幻想—維持欲望而非滿足欲望
通過凝視,偶像劇讓觀衆逃離現實進入一種幻想境界,這種幻想是欲望的平台,指涉的不是滿足的需要,而是未滿足的欲望,來自于欲望對象的匮乏與缺失。凝視所攜帶、誘因的幻想,是欲望的投射,隻能是維持欲望而非滿足欲望。青春偶像劇總是能夠一次又一次地解決在現實生活中無法徹底解決的問題,讓受衆自娛自樂、自我滿足、自我陶醉。青春偶像劇主要面向受衆是青少年,愛情、理想、勵志是劇情核心要素,女主角往往被設置成灰姑娘的形象,并最終找到了自己如意的白馬王子,其善良、勵志、成長等價值觀得到了頌揚。例如我們熟知的内地偶像劇《将愛情進行到底》、《一起來看流星雨》、《杉杉來了》,台灣偶像劇《流星花園》、《轉角遇到愛》、《海豚灣戀人》,韓國偶像劇《浪漫滿屋》、《我叫金三順》、《藍色生死戀》等。青春偶像劇讓觀衆獲得快感與滿足,是一種意識形态的運作,但這種意識形态呈現給觀衆的并非真實,而隻是一種想象,正是因為想象,讓觀衆在凝視中産生幻想,青春偶像劇給無數受衆提供了一個美好的幻象,滿足他們内心潛意識的欲望,提供了“自我的雙影”呈現。
三、情緒—感受宣洩與情感表達
宋素麗在《青春叙事與偶像認同》一文中指出:影視表達的最高境界就是情緒釋放,帶給人們的是一種生命個體的直接感受。觀衆評價一部電視劇最簡單最直接的标準就是是否好看。“好看”是一種感受,是情緒體驗,是觀衆表達他内心意象時情感的累積與爆發。觀衆在觀看偶像劇時欣喜若狂、潸然淚下或沉醉其中,都是情緒支撐着熒屏上最真實的幻覺。情緒的産生是多方面結合所形成的,與劇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影像的展示,最主要的是與觀衆自己内心的情感所契合。青春偶像劇受衆群體主要是青少年,正值青春期的内心充滿迷茫和躁動,面對現實生活中的種種缺失和不足,面對父母的管制與現實社會的種種壓力,青春偶像劇使他們得到精神上短暫性的放松,并從偶像身上獲得存在感,找到理想化的支撐;在偶像劇中尋找到自尊自信,并通過劇中人物形象來整合調整自己的形象。青春偶像劇之所以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主要原因是它契合了當下青少年的社會心理,在影視劇中和當前社會形成一種互文性的關系。當下的青春偶像劇具有濃烈的社會氣息,并使觀衆産生情感共鳴、感同身受,所以情緒的迸發是适時的、真實的,導演們能夠根據社會現實、本土文化創作出适合觀衆情緒釋放的好作品。
四、認同—鏡中之我與自我同一性的回歸
觀衆與電視劇認同的過程其實就是一個自居的心理過程,它包括“移情”、“同化”、“忘我”等方面。而青春偶像劇可被視為一種寓言,講述一個人試圖獲取或到達自我理想的故事。鏡像階段,如戲劇、如神話,通過自我與鏡像之間循環往複的相互建構,使個體陷入深淵,觀衆能從電視熒屏上的他者身上建構出一個理想的自我形象,并與之産生認同。青春偶像劇呈現給受衆的是一個簡單而又美好的烏托邦式的世外桃源,按照青少年的想象和認同重新進行編排,使他們得到心靈上的滿足和愉悅。青春偶像劇的流行與傳播,不僅源于劇中時尚元素與靓麗偶像對觀衆的吸引力,更重要是讓觀衆在偶像劇中産生認同,是一種無意識的自欺關系。通俗地說,就是一個我幻想的他物事先強占了我的位置,使我更加無意識地認同于他,并将這個他物作為自己的并加以認同。
五、結語
青春期是人的心理、生理、認知和社會情感急劇變化的非常時期,青少年不斷從偶像劇中尋找崇拜對象,這有助于他們獲得存在感和穩定的自我同一性。成功的青春偶像劇,能讓觀衆體會到強烈的視覺愉悅,從而導緻自我意識的短暫性消失。因此,青春偶像劇不能僅是俊男靓女的堆砌,而是要在把握美和時尚元素之外,重視人物性格力量的展示,形成較強的互文性,具有重要的社會意義和價值,充滿正能量,這樣才能更好地達成觀衆的認同,表現出當下年輕人的生活和精神狀态,并從中看到國家風貌和未來前景以及中國電視的發展狀态。
注釋:
①羅伯特·麥基:《故事:材質、結構、風格和銀幕劇作的原理》,中國電影出版社,2001年版,第17頁。
(作者單位:南昌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責編:倪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