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從《輝煌中國》看紀錄片叙事與傳播模式的創新

從《輝煌中國》看紀錄片叙事與傳播模式的創新

時間:2024-10-30 10:51:08

藝術作品往往能夠最直觀、最鮮明地反映出時代的特色與變遷。随着中國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國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中國在科學、技術、人文、教育等各個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因此,創作出一部能夠記錄并展示中國諸多建設成績的藝術作品顯得尤為重要。專題紀錄片《輝煌中國》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應運而生的。該片以宏大的叙事基調、連貫的記錄手法,将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在短短五年内的經濟騰飛以及人民生活的幸福與安全狀态訴諸影像畫面,集中展示了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偉大的曆史性成就。該片真實記錄了百姓看得見、摸得着的美好生活,見證了“中國共産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複興”的堅定信念。它聚合了五年來的輝煌成果,是向十九大獻禮之作。

據悉,專題紀錄片《輝煌中國》的主創深入全國的31個省市,拍攝了300多個小時的高清視頻素材、300多個小時的航拍素材,采訪了一百多位人物,實地采訪、記錄并還原了超級工程的生産現場、綠水青山的鄉野美景、高新技術的研發中心、普通百姓的幸福生活。用最真實的面孔、最動人的故事展示了五年裡中國百姓最鮮活的日常生活,呈現出中華大地生機勃勃的繁榮盛世之景。本文将以《輝煌中國》為例,分别從内容選題、鏡頭語言與傳播方式等方面來分析移動互聯網時代下電視專題片制作傳播的經驗。

一、宏大主題與個體叙事的統一

該片的叙事主題十分宏大,從選題到制作都避免了單一枯燥的說教宣傳,整體内容貼近百姓生活,最典型的做法就是利用個體叙事消解了宏大主題的距離感。該片透過小人物聚焦大工程、從小切口深入大主題,在生動鮮活的個人史中挖掘出恢弘磅礴的時代史,既強化了紀錄片的真實感又便于受衆接受。比如蘭渝鐵路胡麻嶺段隧道工程師夏荔,帶領工人在泥水中開鑿隧道,不到14公裡的隧道工期超過半年,表現了一線生産者攻堅克難的決心與毅力;鼓浪嶼年輕的家庭醫生楊燕,曾三次參與到居民的緊急搶救之中;蘇州市公安局三位民警身處不同崗位,通力合作打擊電話詐騙犯罪。如此真實的故事更容易引起受衆的共鳴與共情,也更深刻地體現了發展成果惠及人民的宗旨。

該片除了叙事角度出新出奇,在叙事方式上也不斷創新。比如在第三集《協調發展》中西藏自治區紮西崗村第一書記洛措的扶貧故事就跌宕起伏,通過局部設置懸念,在片頭展現了扶貧“釘子戶”與洛措之間的矛盾,迅速吸引了觀衆注意力,增強了該片的可看性。懸崖村天塹上的鋼筋路從修築困難到順利完工,前後畫面對比強烈,在陡峭的岩石間攀爬的孩子們最後能坐在新修的鋼管路上唱歌,這樣的對比手法更直觀地展現了扶貧成果,感人至深。該片還注重利用鏡頭細節來豐富叙事,如用飛馳的高鐵上四枚穩穩立住的硬币突出了高鐵在高速運行下的平穩表現。閩商陳德啟手捧泥土,那未開墾過的泥土的清香仿佛萦繞在觀衆面前;花田鄉何家岩村村民冉紅兵破舊的記賬本從一百元到五千元,生動的生活細節令人動容,既增強了該片的代入感,也提升了傳播的效果。

該片利用個體叙事平衡了整體的叙述節奏,恢弘的主題宣傳與成果展示之間穿插娓娓道來的個人故事,使片子整體張弛有度。該片根據主題對選材進行了分割,如第一集中用中國路、中國車、中國網、中國橋托舉起中國夢,有邏輯的選材整合使得該片的内容易于理解。另外,該片還利用動畫技術将數據地圖化,讓數據“活”起來,同時在全景展示中增添了平民百姓的中國故事,極大地提升了鏡頭的感染力與表現力。

二、鏡頭語言與解說詞的互補

《輝煌中國》的另一大特色就是對成熟鏡頭語言的靈活運用。該片針對不同場景更改機位與景别,在後期剪輯的處理中進行穿插拼接,使全片鏡頭的變化極其豐富。例如,第四集《綠色家園》中拍攝了大量自然景觀,片中對自然景物的特寫鏡頭與全景鏡頭交叉出現,拍攝珍稀動物時則選用慢動作與延時鏡頭,生動展現了野生動物馳騁綠水青山的自由和諧。豐富的鏡頭拍攝使得全片流暢而不失重點,變換而不顯淩亂。

該片根據拍攝客體精準選擇表現手法,豐富的鏡頭語言體現了電視專題片的專業性。為了表現宏大的叙事主題,該片多處采用航拍器的俯拍視角與廣角鏡頭,鏡頭的快速跳切對于集中展示各領域發展成果、營造極具沖擊力的視聽效果,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在第一集《圓夢工程》中,涉及許多超級工程的一線施工現場,為了全面展示大型工程的超級規模與國之重器的震撼恢弘,該片使用了大量的俯拍角度,以宏大的視角觀照着輝煌中國。比如在展示中國各大超級港口群的過程中,全部采用了高空俯拍,開闊的視野表達了海洋大國的胸懷與立志成為海洋強國的決心。茫茫的海面上巨輪緩緩前行,向海而生,震撼的場景令觀衆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在展示港珠澳跨海大橋的合攏過程時,該片利用CG技術還原水下場景,使技術原理更直觀地展現在了觀衆面前,更好地表現了巨大的工程量與極高的技術難度。對于需要展現長時間施工過程的工程項目,如在記錄動車組接的生産線時,該片采用延遲攝影技術或降格鏡頭對動作進行快放,變速鏡頭既打破了原有鏡頭的冗長乏味感,又通過鏡頭語言表現出了真正的“中國速度”與“中國效率”。

除了豐富的鏡頭語言,解說詞也是該片的亮點之一。該片解說詞貼合畫面、平易近人、娓娓道來,适合各個文化層級觀衆的接受和理解。解說詞中列舉了大量數據,真實準确、極具說服力,且未停留在單純的數字羅列,而是通過叙述方式将各類數字進行整合,再對大體量數據進行生活化的類比,如将集裝箱貨倉高度換算成樓高、港口面積換算成足球場面積等,易于觀衆的理解。解說詞中還将數據輔以排名,頻繁出現的位居世界前列的發展成果令人振奮。該片主創在接受采訪時表示該片并無拍攝腳本,解說詞完全根據鏡頭配寫,真正做到了音配畫、畫表聲的完美結合。

三、内容衆籌與整合傳播的結合

《輝煌中國》要想全面反映百姓真實的獲得感和幸福感,就應該有百姓的參與,應該做到從百姓的故事中來,到百姓的生活中去。一方面,該片在創作前期就打出了“内容衆籌”的概念,通過央視财經頻道與旗下的新媒體向全國發出征集令。在社交媒體上針對“厲害了我的家鄉”、“厲害了我的工程”、“厲害了我的技術”、“厲害了我的小夥伴”進行話題營銷,引導大衆參與相關話題的讨論互動。這樣的前期征集活動也成為後期宣傳活動的預熱,增加了話題的曝光度,“内容衆籌”巧妙地利用了社交媒體的平民性與互動性,深入百姓生活,擴大選題視野,還利用“口碑化”的互聯網人際傳播特點,使《輝煌中國》在成片之前就已經具有向獨立品牌甚至獨立IP發展的趨勢。另一方面,作為國家級媒體的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在電視專題片制作中表現出對UGC(用戶原創内容)的認可,也是擁有“互聯網思維”的最好體現。該片主創團隊從征集到的近萬條線索與視頻資料中篩選梳理出具有時代性、典型性與現實意義的優秀資源後,再進行深入挖掘,有效保證了選題的精準度與真實性,既“有人氣”又“接地氣”。

電視專題片《輝煌中國》一方面因其新聞專題報道的特征而極具時效性,另一方面其作為十八大以來五年的發展成果巡禮,選材的内容聚焦時代熱點、緊扣時代脈搏。第二集《創新活力》主要講述了五年來創新領域的巨大成果與突破,既包括中國“新四大發明”,即高鐵、支付寶、共享單車和網購,也包括高效便捷的快遞智能分揀系統、充滿未來感的5G網絡與無人便利店,展示了作為互聯網大國的日新月異的現代化生活方式。内容的新潮與平民化既符合了“接近性”的傳播需求,也符合了互聯網“求新求熱”的趣味偏好。該片既承擔了主流意識形态的傳播責任,又貼合受衆文化品位,為電視專題片賦予了生機和活力。該片在傳播渠道上也實現了創新與突破,除了在傳統的電視台進行播放,還在社交媒體投放了開屏廣告,在視頻門戶網站與戶外大屏也進行了宣傳與視頻精彩片段投放,同時該片還在擁有大量年輕用戶的彈幕視頻網站進行互動傳播,實現了突出的傳播效果。這種多渠道互補的整合傳播對于今後電視專題片的傳播與創作實踐都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通過靈活運用數字媒體、深入廣泛的前期調研、熟練精準的鏡頭語言與适應互聯網的傳播手段,該片在播出之後收獲了高度好評。該片憑借精準的選材、精良的制作、精确的傳播,既達到了對主流意識形态的宣傳目的,又滿足了受衆對于優質文化産品的需求,從形式到内容、從繼承到創新,《輝煌中國》作為一部獻禮十九大的電視專題紀錄片,履行了自己的曆史使命。

基金項目:廣東省職業技術教育學優勢重點學科研究項目“共享型職教資源平台建設”(項目編号:2017GYZ_Q1)

(作者單位:廣東技術師範學院教育科學與技術學院/責編:胡斌毅)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