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電視劇《煮海》研讨會紀要

電視劇《煮海》研讨會紀要

時間:2024-10-30 09:47:21

6月1日,中國視協召開了電視劇《煮海》研讨會。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視協主席胡占凡,中國視協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兼秘書長張顯,浙江省新聞出版廣電局副局長王國富,中宣部文藝局影視處副處長徐陽出席會議。電視劇《煮海》描寫範旭東等近代民族企業家開創實業的艱難經曆。會議上,李準、仲呈祥、李京盛、汪守德、陳先義、張德祥、康偉、李春利、任姗姗等專家作了發言,紀要如下。

李準(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名譽主席):

我感受最深刻的是,電視劇《煮海》在激情讴歌民族科學家、民族企業家創業精神和愛國精神的同時,深刻揭示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舊中國,單純的實業救國道路是走不通的。它激情地呼喊着革命與啟蒙的共進,呼喚着走自力更生的強國之路,這是它的基本内涵,是應該走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一個曆史啟示和曆史呼應。劇情中制作精鹽完全是自力更生,還死了一個李少堂,制堿靠的就是侯德榜。我認為,劇中科學家最成功的就是範旭東,他既是科學家,又是實業家;第二個就是侯德榜,因為制堿的難度更大。侯德榜在美國學習的時候就是最出色的,他在範旭東制鹽的基礎上又制造了堿,這是中國跨入世界的一個門檻。第三步是他們共同、齊心協力地制成了硫酸,有硫酸才可以制造子彈和炸藥,才可以支援前線打仗。這三個是環環相扣的,少一個都不能支持永久黃成為亞洲第一大化學工廠,都不會引起蔣介石政權、北洋軍閥和張作霖政權乃至日本人的眼紅,非要把它搞跨才好。李燭塵是一位科學家,也是一位著名的留學生,不過李燭塵獻身于永久黃,後來主要搞了管理。新中國成立之後,毛澤東到天津首先找的科學家就是李燭塵,稱其為“李燭塵老”,這是一個非常有名的人。從辛亥革命到抗日戰争時期,他們抛棄了國外的高薪待遇和舒适的物質生活,經曆了那麼多的艱難,包括獻出了生命,使中國的化學發展從無到有,制鹽、制堿、制硫酸、制槍炮彈藥,這在我國民族工業史上絕對是一個奇迹。

沒有一個片子能夠像《煮海》這樣寫愛國的科學家和實業家,他們憑着一股什麼樣的精神創造了這樣的奇迹呢?盡管他們一再遭到威脅,最後不得不南下,到長江邊上去,最後又到了四川。這也說明,在“三座大山”的壓迫下,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單純靠實業救國是走不通的。這部劇既激情讴歌了這些實業家實業救國的精神,又激情地呼喚着革命和啟蒙必須同時共進。任何一個國家的科學技術發展、工業發展,必須走自立更生之路,因為技術是買不來的。在很長的時間裡,中國所有的關稅都要用來賠款。中國剛剛設立了關稅,就由英國人主管了很多年,而且設立了鹽務署,管技術的也是英國人。範旭東這麼不容易,自己拉大車,把水拉來,制的精鹽比外國的純度更高,結果要拿到英國去化驗,這是否很可悲呢?從過去到現在,任何技術都買不來。美國為什麼要制裁中興呢?技術是買不來的。看了這個片子的人都知道,不打破舊的體制,不打破舊軍閥的統治,不打破蔣介石和四大家族的統治,搞實業救國,靠一部分人自己奮鬥是不行的,光有獻身精神和科研精神也是不行的。四大家族是怎麼來的?蔣宋孔陳,就是利用國家政權來掠奪民族企業,這個是很清楚的。宋子文和他的姐夫孔祥熙,為了争财政部長的職位,打得幾乎是頭破血流。永久黃什麼都制成了,他們就來“摘桃子”了。宋子文投資了1000萬,讓範旭東當總經理,董事長是宋子文。這就是四大家族掠奪民間财富的手段。這就是在1949年之前,中國民族工業發展的巨大悲劇,政治體制這個前提沒有解決,“三座大山”沒有解決。到現在為止,我看到的所有的包括報告文學、舞台劇、影視劇等文藝作品,能夠在激情讴歌這些科學家獻身企業、獻身科研精神的同時,斬釘截鐵地說:“單純的實業救國是走不通的,革命和啟蒙必須是并行的、互相支撐,打破舊秩序、建立新秩序”,達到這個高度的,我覺得《煮海》是第一次。它真正還原了中國近代史的本來面貌,讴歌科學家和實業家們的愛國主義精神和他們的巨大力量。從這個角度來說,這個片子不但應該盡快播出,而且應該在央視一套播出。劇中範旭東最後走在路上,到了南京的長江邊上說:“殘山剩水,哪裡是我們永久黃的家?”他在1945年就死了,隻活了62歲,其中他的精神痛苦肯定是一個重要原因。必須在一個新的政治體制下,走自力更生的強國之路,才能真正實現中國夢。這直接點明了現實,為中國夢注入了曆史的厚度。

李京盛(中國視協顧問、中廣聯合會副會長):

聽了李主席的觀點,我很同意。對于電視劇《煮海》内容的分析,李主席已經講得很到位了,我隻講兩個層面的意思。我覺得這部作品如果放在當今的整個電視劇創作當中,我可以找到兩個與衆不同的點,第一個是豐富的曆史含量,第二個是深切的現實觀照。它把這兩點結合得非常好,這個也就是曆史的機遇。關于這部作品的曆史含量,科學家在實業救國,在探索救國救民之路,在實現革命與啟蒙之間,怎麼樣把這麼一個災難深重的國家,帶向一個光明的未來。其所講述的這個人、這段曆史,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所有矛盾、所有關系,甚至是所有人的苦悶,基本上都涉及到了。深切的現實觀照也就是說,這部劇是在幾年前拍的,不過卻好像在“呼應今天”。特别是中美貿易摩擦這件事情和我們當下對于核心技術,對于發展現代化進程當中的獨立精神、知識、财富的擁有,确實是已經讓我們感到了這種迫切性。我覺得劇中有一些台詞拿到今天來看幾乎就是一樣的,沒有變。英國商人菲利普對範旭東講的話,就是貿易戰當中的一種思路—精鹽可以送、聖經可以送,但技術不能送,西方今天仍然還是這一套。所以我覺得用這樣一段具有豐富曆史含義的人物和故事,來與今天實現中國夢和民族偉大複興的目标兩相對照,是這部電視劇最精彩的地方,是它最值得我們在創作上進行贊許、在題材上進行肯定之處。這樣豐富的曆史内涵和強烈的現實觀照,應當能夠在最好的平台上實現。

汪守德(文藝評論家、總政宣傳部原藝術局局長):

這部劇我一口氣看完了32集。它是我這兩年看過的最好的劇,反映的是近代中國工業化道路的艱難。我覺得無論中國的工業、中國的科技到了哪一種程度,這個曆史都不能隔斷。凡是在中國現代化建設道路上作過貢獻的人,我們都應該牢記他們的功績。從這個角度來說,南廣影視做了一個非常好的題目。尤其是我贊賞這部劇的編劇,從第一集開始就沒覺得有可以喘一口氣的感覺,人物始終處在事業和情感的危機當中,舊的危機消除了,新的危機、更大的危機又不斷出現。我們都為這個人物捏了一把汗,這個戲将來怎麼往下演,憑我們的想象是想不出來的,不光是我們不懂化學工業,而且我們對于這段曆史也不太清楚,這就是編劇的本事,他需要一步一步地設置危機,再一步一步地進行化解。我列了四個方面,一是時代和人性,二是商戰和情感,三是理想與現實,四是複雜與純粹。首先是時代與人性這一點。我特别欣賞的就是他把主人公所處時代的軍閥混戰,包括列強的、外資的擠壓寫得特别清晰,讓觀衆看到了那個時代做實業的艱難。我尤其欣賞這裡面表現的幾個人物,都是在極端上描寫人性的,而且這些都和時代有關系,在表現時代和表現人性這些點上做得非常好。第二個是商戰與情感。商戰是這部劇最核心的線索,範旭東是一個“新派”人物,其與三個女性情感關系的描寫,分寸把握得特别好。按理說他娶一個二房、娶一個三房都沒有問題,當時的道德也都允許,但編劇堅守住了這麼一個底線,在寫他和傅紫櫻、張雅緻情感的時候,分寸拿捏得非常好,讓人覺得很舒服。第三個方面就是理想與現實。現實是很殘酷的,而範旭東的理想是高大上的,他就像堂吉诃德一樣。範旭東最後也算是一個勝利者,正因為他的堅持,把事業一步一步地推進。他很癡情,也很有恒心。我在看劇的過程當中,覺得範旭東在這個問題上應該妥協了,結果他就是不妥協,有骨氣。他和對手進行鬥争的時候,包括陳立信,包括宇多光一,就是在不斷地總結經驗。這部劇塑造了一個成長型人物,他開局時愣頭愣腦,到最後講究策略,講究怎樣才能抓到對手的短處,成為一個能夠挑重擔的人物。第四點是複雜和純粹。這部劇,給我們講了一個非常複雜的故事,社會複雜、人際關系複雜、商戰複雜,就是“各種複雜”,但是它也有一些純粹的地方,其所塑造的人物,包括範旭東、傅紫櫻、衣書重,這些人的人格、人品都是很純粹的,這些人物都是很可愛的。

陳先義(文藝評論家、《解放軍報》原文藝部主任):

《煮海》是這些年來非常厚重、非常有品位的一部劇作。毛主席在重慶談判時專門提到了四個人—張謇、盧作孚、範旭東、張之洞,也就是在那個年代我們國家産生的一大批實業家的代表。魯迅說,我們的民族從來都有埋頭苦幹的人、拼命硬幹的人、舍身求法的人、為民請命的人,他們是民族的脊梁。而範旭東就是這樣一個代表,在中美貿易摩擦這個時間點播出這部作品,我覺得非常好,很适時。劇中的外企代理人說:“你們中國的烹調技術再好,用的也是我們的精鹽,我把鹽卡住了,你們就毫無辦法了。”這是中國人的命脈,所以這個時候播出這個作品是非常有意義的。這部片子為電影、電視劇的創作提供了新的思路。長期以來,我們談到的電影、電視劇創作都是國民黨、共産黨、抗戰、紅軍、長征,其實我們國家還有很多題材從來沒有表現過。以一個科學家來表現一個時代,這是我們的電影、電視劇的“空白點”。該劇為電視劇的創作提供了新思路,拓寬了電視劇題材的視野。這部劇好在什麼地方呢?裡面有精彩的對話:“我們用了24年的時間,在塘沽的荒灘上建立起了堿廠、鹽廠。為什麼日本人要侵占我們的工廠呢?因為我們在那個地方搞了不起眼的鹽和堿,後來要變成炸日本人的炸藥,我們要走向工業的第一線。”這些話說得很棒,同國家大事和政治聯系在了一起。現在,這種鬥争還在進行着。面對西方勢力對我們的封鎖,我們應該怎麼辦?這部劇解決的就是這個問題。它非常有話題性,給中國人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很現實的教材。現在太需要播出這樣的劇了,因為沒有這麼好的劇恰逢其時地出現。

張德祥(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中國文聯電視藝術中心主任):

現在熒屏上極缺《煮海》這樣的作品。“家長裡短”的東西很多,真正表現國家和民族的工業化是怎麼樣走過來的電視劇不多。首先,我覺得這個劇是一部矯正曆史虛無主義的正劇。這些年來,有很多“年代劇”,把故事放置在一個什麼年代,并不涉及真實的曆史進程,而是寫幾個商家、家族之間的相互厮殺、恩怨情仇,這已經成了一個套路,大家早就厭倦了。我們要看真實的曆史是怎樣走過來的。這部劇好就好在它通過真實的曆史人物興辦中國的化工企業,寫出了中國的一段曆史。它寫辛亥革命以後的化工行業又不僅僅是寫這個行業,它揭示了整個曆史進程。一個企業、行業怎樣發展,是離不開這個大背景的。範旭東遇到了多少困難?軍閥與外國資本企業欺行霸市,我們隻是要做自己的精鹽和堿,但就是有人讓你做不成,這是要害所在。對曆史不能“無問西東”,要問“真實的曆史”是什麼。所以說,我的第一個感受是,這是一部矯正曆史虛無主義的正劇。文化自信和正确的曆史觀是分不開的。沒有正确的曆史觀,就不可能有文化自信。文化自信從哪裡來呢?如果對于我們的曆史、我們走過的路都不清楚,怎麼自信?習近平總書記說,一定要講清楚我們的曆史、我們的文化積澱、我們的基本國情,知道我們是誰、我們從哪裡來、我們要往哪裡去。我覺得其中講的就是曆史真實。其次,這是一部闡明了“沒有核心技術,就沒有強國夢”的大劇,是用藝術來闡明了這個道理。我們進入了新時代,我們要實現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但是,如果缺少核心技術,怎麼強起來?這個劇用範旭東這個人物一生的經曆回答了這個問題。而這個問題又恰好成為今天的焦點,正在發生的中美之間的貿易摩擦,根源就是核心技術。他卡住你一個芯片,你的整個企業就得休克,你還怎麼強起來?所以說核心技術是我們的立足點。總書記在召開軍事科學院的會議、兩院院士的會議上,反複地強調“我們要掌握核心技術”。所以說這部作品非常适合現在,沒有一部作品比這部作品更切合我們當前的焦點。看這部作品,看得我熱血沸騰,就是曆史頻率與現實問題發生了共振,讓我激動。在1949年的時候,西方有幾十個國家,在巴黎搞了一個協議,對于社會主義國家進行技術封鎖,當時的新中國就是他們的重點封鎖對象。後來蘇聯解體了,美國牽頭在巴統協議基礎上搞了一個瓦森納協議,是對發展中國家尤其是中國的技術封鎖。從原來的巴統協議到現在的瓦森納協議,西方對中國的技術封鎖從來沒有松動過。為什麼他們要封鎖中國?劇中的五國代表丁恩說,“哪一國都不願意看到你們中國有自己的化工”。我覺得這句話說到點子上了,這就和現在的發達國家一樣,哪一國都不希望看到中國有自己的先進技術。為什麼呢?你沒有就得依賴我,你有了之後就獨立了、強大了,我就無法控制你了。現在說全球化,什麼是全球化?從500年前的大航海時代開始,一直到工業革命,西方的先進技術對于落後地區的殖民、掠奪、奴役,這就是他們的全球化,對于落後國家就是“被全球化”。一個是全球化,一個是被全球化,看起來都是“全球化”,命運卻是完全不同的。我們現在需要徹底擺脫“被全球化”。所謂“造船不如買船,買船不如租船”,這是典型的被全球化,如果形成了技術依賴的話,你就是一個被剝奪的角色。再勤勞的民族也架不住體系性、制度性的剝奪,如果處在一個被剝奪的地位,你永遠強不起來、永遠富不起來。所以說,這個作品在今天這個時間點,用曆史命運再次給我們敲響了警鐘。這是曆史的回聲,振聾發聩。

康偉(《中國藝術報》總編輯):

我很認真地看完了這部電視劇,以前并沒有看過這樣的題材。我有一個感覺,就像習近平總書記講的一樣,“中國需要大國重器這樣的核心技術”,中國也需要大國重器一樣的藝術創作。《煮海》在這方面是一個積極的嘗試和探索,它帶給人們一種強烈的新鮮感,頗具吸引力,它來自于對曆史藝術的再發現,來自于發現這段曆史的審美期待。就劇中人物,關于侯德榜我大概問了10個人,隻有一個人知道。北京化工大學,我去過好幾次,裡面有侯德榜的塑像,是一個漢白玉的,旁邊有介紹。我認真地看了他的雕像和介紹,不過了解得并不深刻。看了這部劇之後,我對這些人有了一個很具體的了解。關于範旭東,公衆對他的認知極其有限,更不要說他們背後的科學家群體了,像李燭塵等人,很少有人知道他們。由這個背景來看,《煮海》的意義就凸顯出來了,它以獨到的曆史眼光,将中國的化學工業從無到有地描繪出來,将範旭東和侯德榜等拓荒者形象描繪了出來,具有深刻的曆史文本價值。為什麼我覺得新鮮呢?因為我不知道、沒看過。由此我也想到了一個問題,就是如何以正确的曆史觀和藝術觀,以高度的曆史自覺和藝術自覺來發現并且書寫中國故事。無論藝術還是曆史,中國從來不缺少這樣精彩而壯闊的故事,我們在面對曆史的時候,一定要摒棄胡編亂造的迷思謬想,對豐厚的文化資源和曆史資源進行再發現。《煮海》這樣的探索是電視劇探索的一個有效途徑,也是一個很大的啟示。從題材上來講,《煮海》代表了酸堿鹽等化學工業的發展,工業題材也好,科學題材也好,是一種“硬題材”,甚至可以說是一種比較冷的題材,怎樣進行藝術化的處理,這是一個很大的挑戰。它把中國化學工業的發展進程,放在了一個時代變遷的背景上進行呈現,增強了故事的藝術性以及講述的“實現度”。例如,楊度和範旭東的辯論也是很精彩的,這樣的場景很多,對于時代變遷的呈現,這是藝術成功的表達。另一點是對于科學精神的弘揚,這一點是特别值得肯定的。範旭東在不同階段都有旁白和自己的心裡話—“我始終找不到一個可以托付的政府”,北洋時代他是這麼說的,軍閥打仗的時候他也是這麼說的,國民政府時期他是這麼說的,日僞政府時期他還是這麼說的。但他最後找到了,就是中國共産黨,這在劇中點出來了,多處提到了這個意思。

李春利(《光明日報》文藝部副主任):

這是一部難得的作品,它在強烈地觀照現實、客觀地看待曆史。《煮海》具有何等的氣勢、何等的雄心。我的印象當中沒有一部寫“化工之父”的電視劇,而這麼一個憂國憂民、心懷理想、終身為理想而奮鬥、充滿傳奇的人物,尤其他還是一個為各黨派所敬仰的人物,的确值得大書特書。首先,我覺得它非常紮實,工業、商戰、情感、黑幫、戰争、革命、愛國、激情、青春勵志、人物傳記,幾乎涵蓋了所有的題材,而且也擁有這些題材的集中優勢。這裡面的商戰不僅僅是商戰,不僅僅是企業之間的競争,更是圍繞着如何振興民族工業、加強國防實力而展開。商戰的結局,是各派系的商人走到了一起,為了民族統一戰線、為反抗外強的入侵、為拯救中華民族而殊途同歸,這也是這部劇高于其他劇的地方,即具有民族團結、同心敵忾的價值高度。劇中情感也寫得特别好,這部劇裡面的友情、親情、愛情,哪怕是對手戲,都寫得非常到位。範旭東妻子簡直就是東方美的化身—堅強、勇敢、大度、隐忍,甚至願意幫助丈夫納妾。可貴的是她并不愚昧,她和範旭東的母親一樣,有小家意識、更有大國情懷。範旭東的紅顔知己—傅紫櫻和楊雅緻,她們一文一武、一靜一動,都愛慕着範旭東,不過最終她們都找到了自己的情感歸宿。這裡面的人物,雖然也有幾個“角”,但是非常幹淨,這裡面的愛情非常幹淨。友情是這裡面的重頭戲,幾個共同奮鬥的好友都非常有性格,習慣于稱自己為其他人的書童。他們有着共同的理想和信念—保家衛國,小恩怨與大信念相比就顯得微不足道了。無論他們走向哪一條路,都是向着同一個目标邁進,所以他們一直攜手、離開也都是短暫的。這裡面的父子情、兒女情也都寫得非常好。範旭東為了民族企業的存亡與日本人談判時不惜割舍親情,妻子、女兒都連着心,等于是以妻兒做人質。包括陳立信的父子關系,這麼愛财的陳老爺,這麼惜命的陳老爺,這麼貪婪的陳老爺,一根獨苗的陳老爺,最後親手鋤奸,除掉了自己的兒子,把四代人的積蓄交給了範旭東。我覺得這也是一部“曆史政治大戲”。以史為鑒可以知興衰,當曆史的教訓強烈地觀照現實,我們不能不反思,劇中我們被點燃的怒火之源在今天依然顯現,例如欺行霸市、官商勾結、賣國求榮、貪贓枉法等。範旭東等人在現實的險惡、曆史洪流的蕩滌中成長、迷惘、困惑,不過他們不失初心、不失去自己的信念和理想,他們的精神境界确實令人歎服,确實有“煮海”精神。在今天我們仍然面臨着與西方的競争,與美國的貿易戰,片中呈現的振興民族工業的道路依舊漫長,尤其是片中說到的“開啟民智問題”,仍然是當今的關鍵所在。教育、文明,這些仍需要今天的“範旭東們”去踐行、去拯救,劇中很多台詞都直指現實。我覺得這也是一部統戰大戲,裡面的人物都非常豐滿,無論走到哪條路上的人,最後都是殊途同歸的。不過這個結果當下看上去還是一個理想的結局。我還有一點不滿足,我覺得傅小姐和其他人物比起來,寫得有一點虛,尤其是後半部分,說她消失了,去幹嘛?也沒有篇幅給她。我覺得不一定要讓她成為一個符号和象征,這個傅小姐刻畫得有一點“弱”。總之,這是一部勵志的劇,一曲悲壯的歌!

任姗姗(《人民日報》文藝部主任編輯):

聽了前面各位專家的點評和發言,我在很多方面都深有同感,并深受啟發。我主要談三點。第一,這部劇的題材選擇讓人耳目一新,既有深沉的曆史情懷,也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毛澤東談到中國工業發展時評價,有四個人不能忘記,重工業不能忘記張之洞,輕工業不能忘記張謇,化學工業不能忘記範旭東,交通運輸不能忘記盧作孚。在這四個人當中,範旭東的事業應該是最為艱難,同時也是最具有開創性的。他的人生也是最富有傳奇和勇氣的,因為在他之前,化學工業在中國是完全沒有基礎的,完全是從零開始。我們來回顧一下範旭東的個人簡曆,從1914年到1945年,大概30年間,他第一個用幾口鐵鍋建造了精鹽廠,第一個辦起了制堿廠、燒堿廠,第一個創建了硫酸铵廠,第一個創建了青年協會,第一個在川西南開辟了臨時的化工基地。在那裡,他的總工程師侯德榜發明了我們都知道的“侯氏制堿法”,這就标注了範旭東光輝璀璨的人生。但是對于廣大的普通人而言,範旭東的知曉度卻是大大低于張之洞、張謇和盧作孚。我們每天的日常生活都離不開鹽和堿,但是很多人—包括我在内—在看這部劇之前,确實不知道鹽堿與範旭東這個名字有關,這不能不說是一種對于曆史的遺忘。在我的印象當中,範旭東的故事應該是第一次被改編成電視劇,坦白來講,這樣的電視劇在當下的播出市場上未必就不“吃香”。作為一部以實業強國為題材的曆史劇,在創作上也很難像其他的電視劇一樣來取巧,甚至說對于創作的方方面面要求也都是比較高的。所以說,這部劇從題材選擇上就體現出了主創深沉的曆史情懷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煮海》盡管講的是民族化學工業從無到有的艱難建立過程,但是對于今天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曆史是現實的一面鏡子,我在看劇的過程中,一方面是被範旭東這些創業者跌宕起伏的命運所牽引,被他們不畏艱難、迎難而上的精神所打動,另一方面也常常會聯想到今天的中國,聯想到今天各位老師們提到的,中國制造現在所面臨的種種困境和挑戰。特别是當下的中美貿易摩擦事件,我們會發現曆史總是驚人的相似,但不是簡單的重複,《煮海》裡面的故事、這批創業者和他們的創業精神,同樣映照着今天的強國之路和民族自強之路。在曆史上,我們可以找到今天的回響,我們能夠展開有效的對話,這是這部劇不可忽視的現實意義。第二,中國近代工業的發展不可能孤立于中國近代的命運之外,它從一開始就面臨着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雙重擠壓,必然與近代中國人對于家國命運的孜孜以求、對于國家民族道路的選擇走在一起,它也必然十分的艱難,必然坎坷跌蕩。假如我們離開了中國近代命運這一土壤去談民族工業的發展,任何創作都是“懸浮”的。《煮海》的故事主線和情節設置恰恰是緊緊地扣住了這一點,我們看這部劇從範旭東歸國、準備大展宏圖談起,簡直是一步一個跟頭,在不斷地摔跟頭中發展起來的。用劇中人傅理成的一句話來說,也就是“鹽—軍民所養,是洋人、軍閥、政府都盯着的一塊肥肉,範旭東也是選擇了一條最難的路”。我們單看久大成立的這段故事,範旭東首先就面臨着英國公司蔔内門的技術封鎖,然後是以陳立信為首的鹽霸的設卡阻攔,還有軍閥政府的利益糾葛,又先後經曆了技術、原鹽的種種障礙,闖過了真理關、技術關和權力關,最終才得以讓久大真正立足。劇情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險象環生,劇中人不得喘息,劇外人也被牢牢抓住。這也是這部劇最大的“可看性”。我個人非常喜歡看一些劇中具有論辯色彩的劇情,讨論革命關系的篇章,例如範旭東和傅理成、範旭東和陳立信、範旭東和楊度之間,還有實業救國和立憲救國的道路選擇,關于創辦實業和開啟民智、民主道路之間的關系等等。這些論辯式的思考出現在人物的對白、話外音、獨白當中,對劇情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我們喜歡看曆史劇是因為曆史本身的魅力和文化的力量、價值的力量,曆史劇能夠負載這種思想的力量,這本身就是一種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我們應該有這樣的信心,在穿越劇、玄幻劇、古裝偶像劇對于曆史輪番的“小寫”之後,随着觀衆的審美提升和對于曆史文化興趣的複歸,以及良好的播出和發行環境,曆史正劇的增長空間将是廣闊的。

仲呈祥(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

我要提一個建議,今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中央需要一部強調具有改革精神的電視劇,特别是能夠把十八大以來,這五年發生的曆史性變革打通的精神。我覺得《煮海》這樣一部作品,居然在六年的時間當中都不能面世,這個文化現象值得我們深思。深思的結果,一個就是我們要為這樣的作品尋找一個最好的平台,讓它和廣大的觀衆見面,因為它的意義大家剛才已經說得很透徹,就不需要再說了。特别是當下發生的中美貿易摩擦,更說明了一個民族的強盛離不開核心技術的獨立自主,這是這部作品最寶貴的精神啟示。另外一方面,要對長期重視這種題材,并且投入、拍攝了這樣作品的制作單位表示由衷的敬意。能夠選擇這樣的題材,我明确地說,作為一個制作者、投資者,他的創意、他的選擇意識是非常重要的,不過我相信制片人會越來越成熟的,因為一個成熟的制作人既有正面的經驗,又有不成熟的、失敗的教訓。《煮海》在煮什麼呢?它不是張羽煮海,那僅僅是一個愛情故事,它是民族精神在熔煉、在提煉、在深化,就是要深化出一種精神。毛主席隻講了四個人不要忘記,大家都很清楚,他說“搞鋼鐵不能忘記張之洞,搞交通不能忘記盧作孚,搞化工不能忘記範旭東,搞紡織不能忘記張謇”,我現在加一句“搞改革題材的電視劇不能忘記中國實情”。今天開會,大家對這部作品作出了公正的評價、講明它的意義,我還要問:“中央電視台為什麼沒選它”?我們知道,浙江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萌發地,浙江也是習近平文藝思想在電視行業實踐的重要示範地,我最想表述的是這層意思。

胡占凡(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主席):

仲主席的發言很有高度,讓我很有體會。這樣的研讨會我參加過不少,不過參加這樣一部關于民族工業開創者題材電視劇研讨會的機會不太多。毛澤東提到的這四個人,範旭東應該是知曉率最低的,張謇、盧作孚、張之洞一般來說知名度都比他要高。能夠選擇這麼一個題材,選擇這麼一個人物,本身還是有眼光、有使命感、有責任感、有擔當的,這是挺不容易的。國營的公司也好,民辦的公司也好,拍攝首先要考慮最後的效益怎麼樣,例如電視台會不會買,效果怎麼樣、廣告能不能跟得上、“本”能不能回來、能夠賺多少錢,這些都是應該考慮的實際問題。南廣現在選擇這麼一個題材來做,本身就說明了定位和站位還是有高度的。無論是從曆史的角度還是現實當中的中美貿易戰的角度來看,這部劇都是值得我們大力為它呼籲和營造良好氛圍的。從這個角度來說,這個會議是很有必要的,也是中國視協應該做的事情。我和京盛一塊兒抓過10來年的中國電視劇,對于中國的電視劇多少還有一些了解。浙江的電視劇在全國都已成為一個現象了,它多年居于中國産量的第二位,僅次于北京。它原來是全國産量的四分之一,現在是三分之一了。熱播劇裡面,“浙劇”大概能夠占到50%,這個很了不起。無論是質量、産量、影響力,浙江在一線的電視劇裡面,從省份來說大概是居于頭牌。浙江有很多劇,例如《東方》《五星紅旗迎風飄揚》《中國1921》《毛岸英》《溫州一家人》《王大花的革命生涯》《父母愛情》,這些都是影響力非常大的電視劇。浙江是一個“電視劇大省”,也是一個“電視劇強省”,電視劇在浙江有雄厚的基礎,在這樣的土壤裡,培育出像《煮海》這樣的好劇,也是曆史的必然。浙江的經驗和做法很值得我們去推廣、總結,我們應該去研究一下浙江的“電視劇現象”,為什麼會有這麼高的産量,為什麼會這麼熱播,包括題材也有很多,我們也可以研究一下。剛才仲主席把它上升到實踐習近平文藝思想的高度,也是非常有道理的,萌發地、誕生地,也是實踐地。所以我覺得從浙江的角度來說、從南廣這個機構來說,拍這樣的好劇都是應當大力褒揚的。中國的人物傳記片不算少,好人、壞人都有,古人、今人也都有。不過總體上來說,我覺得人物傳記片并沒有給人印象非常深刻的、達到精品水準的作品,還差一點意思。不過《煮海》到了一定的層次,還是不錯的。

最後一點我要說關于這部劇的播出,我們再回過頭來讨論6年前生産的作品,而且還是沒有播出的作品,這樣的情況真的是很少有的,給這樣的作品開研讨會也是很少的。不過反過來,我們為什麼還要給這樣一部作品開研讨會呢?因為它還是有播出價值、有存在價值、有研究價值的,它的播出對于曆史和現實都是有意義和作用的。因此我覺得像這樣的作品—弘揚愛國精神、和當前的國際時事又是有一定關聯的,這樣的作品播出應該是合時宜的,也是我們應該高度重視的。所以通過這樣的方式,一是幫助作品完善和提高,二是借這個機會呼籲這個作品早日面世,這也是我們的一個責任。大家今天出了很多好主意,制片方可以好好考慮一下,可以再打磨和修改一下,讓電視劇《煮海》成為一個真正的、脍炙人口的精品。

(責編:莎莎)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