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電視舞蹈《昭君出塞》中民族藝術價值的體現
古今中外,任何一種藝術形式的形成都離不開大衆的現實生活,舞蹈藝術更是如此。在我國深厚文化底蘊與廣闊地域環境的影響下,豐富多彩的民族民間舞蹈逐漸形成。随着時間的推移、科技的發展,這種古老而獨特的民族藝術形式非但沒有消失,反而被視為我國藝術文化中的瑰寶而廣為傳揚。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其産生與發展的獨特曆程。民族舞蹈産生于傳統文化與大衆生活當中,換句話說,舞蹈是對各地區地域文化、風俗的真實反映,發展于大衆對文化藝術的不斷認知過程中。因此,我國民族舞蹈藝術總能帶給人以一種返璞歸真的真實感與清新感,《昭君出塞》這支電視舞蹈綜合體現了我國民族藝術價值。《昭君出塞》改編自古代真實的故事。漢朝時期,中原與匈奴常有戰事,到漢元帝時期,匈奴單于提出和親的請求,漢元帝決定挑選一個才貌雙全的宮女,作為公主出嫁匈奴。當時後宮裡有很多人,但卻無人願意遠嫁匈奴。王昭君深明大義,主動“請纓”出塞,實現了漢與匈奴的和平安定。這部舞劇從戰争時的苦難、和親時的抉擇再到和平時期的安定,一步步演繹出了昭君這一女性角色在面對和親政治時的無助、抉擇和勇敢,體現昭君的民族大愛和家國情懷。
1.舞蹈情感美的展現
傳達舞者情感是民族舞蹈藝術得以發展和傳承的重要原因。民族舞蹈融彙着舞者對現實生活的美好期望及對社會人生的種種獨到認知。而觀衆在觀看節目的過程中,也同樣會被舞蹈選手傳達出的情感美所震撼、所感染。透過流暢美妙的舞蹈動作,觀衆能夠更為清晰和直觀地感受到舞台上、熒屏中舞蹈表演者複雜多變的内心情感,并與其産生心靈及靈魂層面的交流。
《昭君出塞》緊緊抓住了舞蹈情感美的特質,并充分利用這一特質抓住了觀衆的眼球,将民族舞蹈的獨特魅力通過舞者傳遞給觀衆;同時,節目對情感美的深刻演繹也揭示了我國民族舞蹈審美趨勢的演化和發展。舞蹈背景音樂為琵琶曲,琵琶的音色渾厚、圓潤,完美展示了漫漫和親路上狂風肆虐、滿天飛沙的惡劣環境,然而這些并不能阻止昭君出塞的決心。在出塞這一段舞蹈中,舞蹈主演一改之前在漢宮中的端莊、綽約,在動作編排上吸收了敦煌舞蹈所特有的“反彈琵琶”姿勢,動作華麗大方。通過這種編排,能使觀衆通過音樂轉變、動作轉換感受到《青冢記·出塞》的影子,也會對王昭君在和親這條路上的大義、勇敢、堅強感同身受。
2.舞蹈民族韻律美的展現
節奏是藝術領域中最重要的表現元素之一。對于歌曲與舞蹈這類表情藝術而言,節奏更是具有無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從某種意義上講,節奏甚至關乎着舞蹈表演的成敗。在舞蹈界,這種以人體律動為主要表現形式的舞蹈節奏被通稱為韻律。舞蹈節目《昭君出塞》以驚豔的姿态,給電視機前的觀衆帶來了驚喜。伴随着這支舞蹈時而高亢時而舒緩的背景音樂,靈活又飄逸的水袖綢緞、舞蹈演員柔軟而又不乏剛韌的動作,使舞者表演起來衣角飄揚,每一個轉身都充滿驚豔,将民族風表現得淋漓盡緻。以《昭君出塞》為代表的電視舞蹈對韻律美的追求也顯示了我國民族舞蹈的主要審美趨勢。
随着民族舞蹈影響力的提升,形形色色的舞蹈節目陸續登上電視熒屏,将抽象舞蹈藝術以日常化、通俗化的形式展現出來,供觀衆解讀。而《昭君出塞》的意義在于:一方面号召大衆關注舞蹈藝術本身,另一方面也凸顯了民族舞蹈審美趨勢的演變。
3.舞蹈中雕塑美的展現
空間藝術是舞蹈的主要呈現形式。民族舞蹈具有一定的流動性,但與現代舞、流行舞相比,其動作之間的停頓感、間歇感還是較為明顯的,這種停頓感傳達到觀衆的視線當中就會形成相對穩定的短暫停留。基于此,民族舞蹈在造型上也多了一份雕塑之美。簡言之,觀衆欣賞舞蹈表演的過程,也是其欣賞民族舞蹈雕塑之美的過程。而在進行舞蹈作品創作時,舞蹈動作的每一個瞬間都會在觀衆的視覺上形成一個個不盡相同的造型形象,這種律動化明顯、節奏性極強的“雕塑”串連起來,就形成了一個個完整的舞蹈畫面。《昭君出塞》将這種雕塑之美由現代舞擴大到了民族舞蹈層面,成為民族舞蹈審美趨勢之一。
二、電視舞蹈《昭君出塞》的本體魅力
何為舞蹈?聞一多先生曾在《說舞》一文中指出:“舞是最直接、最單純、最樸實、最強烈而又最充足的生命情調。”一言蔽之,舞蹈并不是對形形色色的生活形态的刻闆還原,也不是對林林總總的自然萬象的表象模仿。而是緊緊圍繞生命展開的,富有綜合性、實用性、律動性且極具獨立品格的藝術門類。泛娛樂化背景下,不少舞蹈節目的制作重心都偏向了娛樂性,從而導緻節目專業度降低,特色盡失。
或許是生命重燃了舞蹈的激情,亦或者是舞蹈重新喚起了大衆對生命與靈魂的感知。在《昭君出塞》的舞台上,觀衆親眼見證了舞蹈本體的魅力。在這裡,舞蹈不再是簡單的肢體動作,而是一種獨屬于個體生命的魅力。每一位舞者的每一支舞蹈都是在用肉體傳遞自身的靈魂和思想,這些精彩、生動的舞蹈表演讓觀衆真切感受到了民族舞蹈的審美價值與現實意義。同時,從這些舞者豐富的生命情感與靈活的身體律動以及富有獨創性、技藝性的舞蹈演繹過程中,欣賞者不僅能夠感受到生命的存在,也能真實而直接地看到民族舞蹈藝術的重新回歸。
1.舞蹈獨創性的展現
我國的民族舞蹈包含着本民族的文化、風俗、傳統與審美,在其不斷創新、發展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了獨屬于本民族的民族風格。想要長久保持民族舞蹈的風格特色,使其得到更好的傳承,創新是重中之重。隻有在保持自身文化特色、舞蹈風格的基礎上,不斷融入其他藝術表現形式和文化特色,才能使民族舞蹈得到最大程度的傳承與發揚。正所謂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民族舞蹈藝術更應秉承這一理念,與時俱進,積極探尋民族文化與時代發展的契合點。
舞蹈《昭君出塞》的編導孔德辛不願讓“王昭君”的舞劇成為固定舞蹈風格的載體,因為風格太過絢爛華麗,很有可能把觀衆的注意力集中在編排和服飾上,而導緻舞蹈對人物的刻畫不夠深刻。相反,她通過舞者唐詩逸而呈現出來的“王昭君”形象,改變了慣有的舞劇藝術表現形式,跳出了原有風格的制約。可以說,這是一次嘗試,更是一種創新。可以說,《昭君出塞》不僅展現了舞蹈演員自身精湛的舞技,同時也将編導對本民族舞蹈的獨特見解融入到作品當中,一則創新了民族舞的表現形式,二則也充分體現了民族舞蹈的獨創性,向觀衆展示了民族舞蹈強大的爆發力與感染力。
2.舞蹈技藝性的展現
技藝性是舞蹈審美的另一主要特征。人的肢體動作是舞蹈演繹的主要手段,在舞蹈題材範圍不斷擴大、舞蹈主題不斷豐富的發展狀況下,民族舞蹈想要吸引觀衆注意力,增加舞蹈的可觀賞性,就必須充分發揮民族舞蹈的技藝性。所謂舞蹈的技藝性主要包括以下兩方面:第一是對舞蹈演員舞蹈表演的技巧性要求,如身體的柔軟性、慢動作的把握、造型的控制以及多圈旋轉、連續騰空跳躍等;第二是指舞蹈演員對所塑造人物的内心情感的掌控以及人物性格的真實再現。也就是說,無論是在舞蹈環境的布置、舞蹈動作的編排,亦或是在人物情緒的代入中,隻有體現出一定的技藝性,才能使觀衆真切感受到舞蹈的美與舞蹈表演的審美價值。而舞者對以上舞蹈技巧的掌握程度也是《昭君出塞》舞蹈表演成功與否的評判标準之一。
《昭君出塞》在演繹“和親”這段情景時,通過大方的肢體動作将匈奴舞蹈的豁達粗犷表現得淋漓盡緻。昭君出塞大義和親,為兩國帶來了安定和平。對于昭君來說,與其在漢宮中平平淡淡終老此生,倒不如勇敢選擇一條新路。王昭君正是以她的智慧、勇敢,實現了她的遠大抱負。通過細膩的舞蹈動作,生動形象地表現出昭君出塞的完整曆程。而從舞蹈的環境布置來看,舞者們身着漢代特有的服裝,透露着強烈的民族氣息。此外,随着舞蹈情節的變換,整個舞台的光線也由紅轉藍再變為綠,不同色調的燈光悄無聲息地調節着舞蹈的氛圍,也将這種時刻變化的緊張氣氛傳達給觀衆,使觀衆的視線時刻鎖定在舞蹈與舞者本身。因此,無論是在舞蹈藝術的探索與創新方面,亦或是在舞蹈技巧的展現方面,《昭君出塞》都足以稱得上是一支優秀的舞蹈。
基金項目:西部義務教育中舞蹈教育發展現狀與對策研究;項目号:12XSYK060
(作者單位:鹹陽師範學院/責編:莎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