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聚焦科技興國 彰顯理想信念

聚焦科技興國 彰顯理想信念

時間:2024-10-30 09:20:41

科學創造可能,技術改變生活,科技與人們的生活、社會的發展、國家的興衰息息相關,中國的未來形象将由科技定義。紀錄片《創新中國》以寓教于樂的講述方式聚焦科技興國,彰顯理想信念,掀開了未來中國的“面紗”。曆經一年多時間的遴選與精心打磨,該片由史岩執導并在央視紀錄頻道播出,包括《信息》、《能源》、《制造》、《生命》、《空海》、《潮起》等六集。該片一方面展現了我國科技工作者深耕多年後立于前沿的科技成果,又着眼于未來的發展,點燃了全國人民在新時代繼續奮鬥的壯志豪情。本文将從三個方面來闡述紀錄片《創新中國》的獨到之處。

一、以嚴謹邏輯構建影像語言

《創新中國》緊扣科技興國的宏大叙事主題,聚焦當代中國最前沿的科技突破點,講述了中國的創新故事。該片以六集構成一個完整篇章,用關鍵詞緊扣主題,節奏疏密有序,易于觀衆接受理解;同時又以具有科幻感的視覺效果來呈現未來圖景,凸顯大國風範。嚴謹的紀錄片結構與低調而不失華麗的影像相得益彰,給觀衆以知識和美感的雙重享受。

優秀的紀錄片如同一篇隽永的散文,形散而神不散。要想準确地描繪“創新中的中國”這一宏大主題,需要的是“治大國若烹小鮮”般的耐心與技藝。從宏觀的宇宙探索到微觀的生命尋蹤、從高端的科學競賽到日常的柴米油鹽,該片以關鍵詞連接無數信息點,形成了邏輯嚴謹的叙事集合。如第一集以概覽的方式點出了該片的主要内容,通過大數據這一核心詞,帶觀衆觀賞了科技尖端突破點與新潮熱點—新型能源、中國制造、生命科學等前沿領域被逐一聚焦,伴随着新奇人們開始了這次奇妙的“旅程”。随後《能源》、《制造》、《生命》、《空海》等四集内容豐富、說理清晰、邏輯鮮明,每集以不同的關鍵詞串起了不同的領域,走訪了不同的人物,探索了科研背後的故事,描繪了中國的創新之路。第六集《潮起》放眼未來世界,探索中國面臨的轉型與變遷,找尋造就未來中國的活力,為前五集收了一個漂亮的結尾,令人回味無窮。縱觀紀錄片《創新中國》,它以概覽開頭、以事實填充、以展望結尾,是一部完整而特點鮮明的紀錄片。在片中,個體、團隊、工程、城市、國家這幾個不同層級的力量彙聚在一起,相互支撐,連接了民族的記憶與夢想、點亮了國家的未來。

優秀的紀錄片應當具備富有美感的視覺語言,《創新中國》作為2018年央視紀錄片的開年大作,大視野的場面、大氣魄的調度比比皆是,除去央視這幾年較多采用的航拍、全景鏡頭外,該片采用高速剪輯的手法讓人印象深刻。創作團隊走遍全國,遍采神州風光,貴州大數據、上海同步輻射光源、戈壁荒漠的巨大光伏場都給人以震撼之感。同時,該片結合文本,将過去與未來、科技與人文進行對比,增強了影像表現力,優化了整體節奏。美麗的自然風光與科技之美交相輝映,精心打磨的文本與激情四射的音樂配合畫面,堪稱天衣無縫,為大衆打造出完美的視覺盛宴。

二、以動人故事增添情感溫度

量子力學、基因編輯、登月工程、核聚變能源,由種種高大上的科技名詞構成的《創新中國》有足夠的底氣宣稱自己的厚重與穩實。在這份沉穩之上,該片将視角聚焦到每一位科技工作者身上,叙說他們的偉大與艱辛,表現他們的平凡與樸實。如何将冰冷的機械與玄奧難懂的數學化作有溫度的故事,考驗着《創新中國》的創作團隊。擁有理工“靈魂”的《創新中國》也有文藝的一面,講述了生命史詩的科幻片頭隻是一道“開胃小菜”,片中對曆史與人物的闡述、對我國科學技術發展的影像記錄,增進了大衆對于科技發展的理解,成為了各行各業交流的一個重要媒介。通過一個個故事,該片一方面凸顯了理想信念,激勵着人們創造美好的未來,另一方面将單調的科學知識貼近百姓的生活,增加了情感溫度。

《創新中國》彰顯了理想主義的奮鬥情懷。科學家面對未知的領域,每一步都是摸着石頭過河,每一次實驗都有失敗的風險。沒有理想主義的情懷,沒有對道路與信念的堅信,科研往往難以堅持。在《創新中國》中,被采訪者的課題各不相同,但相同的是他們對于選擇的堅定與不懈奮鬥的精神。北生所是一個特殊的科研單位,它沒有編制,沒有行政級别,方向全憑科學家們自主選擇。病毒學家李文輝放棄了在美國的事業,回到國内加入北生所,選擇了難度極高的尋找乙肝病毒克體的項目,得益于北生所的支持,在前幾年幾乎沒有成果的情況下,北生所依舊給他充足的資金與人員,最終尋找到了病毒克體,有望于借此解決乙肝對人類的困擾。在這個故事裡,一種純粹的理想主義情懷洋溢其中,李文輝堅持自己的選擇、堅信自己的判斷,最終不僅給了自己一份滿意的答卷,也給予了深陷病痛中的人們以希望。通過無數個與李文輝相似的故事,科學家們的奮鬥精神令人動容,也激勵着大衆去創造自己的美好人生。

紀錄片面向的群體是廣大的人民群衆,通俗化是其獲得關注的必要條件。科學家們的故事固然激勵,但未免曲高和寡。為了避免這一點,《創新中國》緊接地氣,在片中将科技通俗化、生活化,将每一項科研的進步與人們的生活相聯系,增添了情感的溫度。快遞是我國快速發展的行業,随着網購的興起,快遞行業也與人們的生活緊密相連,為了适應複雜的地形,順豐快遞運用了最新的無人機技術,在4000名快遞員中選取多人進行培訓,以提供更好的服務。曾經的膠卷龍頭企業樂凱,運用核心技術,成功轉型光學薄膜行業。訊飛翻譯機,采用機器學習,讓電腦接近人腦,幫助人們跨越語言的障礙。諸如此類,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技術還有許多,《創新中國》轉換視角,觀察在宏大叙事下的微觀個體,通過一個個時空交錯的故事表現出時代的圖景。從人物形象的詳細刻畫到宏大主題的格局展示,該片運用獨到的視角與鏡頭語言完成了叙事與抒情。

三、以人文内涵加強國家認同

作為一部主旋律紀錄片,《創新中國》的使命不僅僅是知識的普及與人物影像的記錄,更為重要的是通過紀錄片這一媒介,向世界傳遞中國聲音、彰顯中國科技、描繪中國形象。經由形象的描繪與未來願景的期許,作為個體的人們就能真實感受到國家的意義所在,從而建立起對國家一體化的情感認同。從曆史上看,在曆經數十年的科技建設中,以黨為核心,全國人民攻克了一個個難關,跨越了無數天塹,在科技領域取得了全方位的甚至部分領域開創性的成就。這種情感認同是真實的,紀錄片《創新中國》以多角度表現了這一認同。

借助科技,科大訊飛開發的人工智能模拟了前央視配音員李易的聲音,并擔任了全片的配音,這也是世界第一部由AI全程配音的紀錄片,這不僅是創新,也是極具情懷溫度的緻敬。李易老師溫暖而磁性的聲音是無數人的回憶。科大訊飛采編李易老師的聲音資料,基本還原了那個伴随人們成長的聲音。也許機器的朗讀不及真人流暢,但熟悉的音色與語調依舊勾起了人們的回憶。借助人工智能,李易老師的聲音得以永遠的留存并繼續陪伴着一代代人。這是時代的“魔術”,僅此一“招”,該片就獲得了無數的熱淚與認同。

認同感的加強,要通過人文的内涵與深度才能得以實現。《創新中國》給予觀衆的最初印象是一部展現未來科技與中國形象的主旋律科普片,但随着内容的深入,觀衆得以了解到每一項科技創新背後的理想主義情懷、每一次形象塑造的人文底蘊。以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獎為例,該片在對青黴素的現代應用做了科普之後,首先叙述了屠呦呦不顧非議、不改初心的科研熱情,這份熱情來源于對中醫藥的信任,也是根植于為人民服務的理想初衷。單調的科研背後,是人文因素在支撐着每一位科研人員,是家國情懷呼喚着他們去探索未知的世界。有了科技,人文的辭藻才有根基;有了人文,科技的冷豔才有靈魂。屠呦呦的獲獎,絕不是個體的事情,也不僅僅是團隊的努力,而是奠基于文化與家國情懷認同下的理想信念。借由講述一個個類似的故事,《創新中國》在宣傳中科普了高深的知識,在科普中構建了國家形象,其寓教于樂的叙事方式極大地增強了人們的情感認同。

通過《創新中國》我們發現,人們過去常認為科技領域的故事是單調而刻闆的,實則不然,在如今這個黃金時代,科技往往在無聲無息間改變着我們的生活。正如該片總導演所說,科技領域的故事如今是紀錄片最好的題材,創作者可以盡情地運用自己的天賦,嘗試從不同視角切入這個領域,來展現國家的創新故事。《創新中國》在題材、叙事、内容、配音等方面都有獨到的創新之處。透過該片,觀衆增強了對國家的認同感,作品也完成了對國家新形象的成功塑造。

(作者單位:南京視覺藝術職業學院/責編:胡斌毅)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