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文并攝)/李楠版面設計/孫玉倩
8月7日,記者接受朋友的邀請,到《中華好民歌》的錄制現場探班。去探班前我有兩個好奇:一,本季節目據說在全國71城市平均收視排名第九,一檔民歌節目為何這麼火?真的還有這麼多人着迷于聽媽媽輩的的民歌麼?《在那遙遠的地方》、《烏蘇裡船歌》、《南泥灣》、《信天遊》、《牧羊曲》、《女兒情》……你确定麼?二,民歌真人秀節目還能怎麼玩?除了2012年廣西衛視《一聲所愛·大地飛歌》中選手改編民歌,讓各種各樣的元素融入民歌外,民歌到底要怎樣與流行歌融合?畢竟看《一聲所愛·大地飛歌》很多人是沖着小柯和小胖去的。
到底是不是看起來很美?
在這個不知是民歌娛樂了大衆還是大衆娛樂了民歌的年代,我們想抛開各種華麗的包裝和外衣去聽一首民歌的肌理已經變得有點遙不可及。于是,記者是多少抱着點消極的情緒來到了《中華好民歌》的錄制地,場外已是驕陽似火,門口排了一衆觀衆,有中年人也有年輕人,扇着扇子準備進場。
之前做了功課:《中華好民歌花樣音樂季》第二季除了邀請第一季的著名歌唱家牟炫甫、早期校園歌手王潔實及陝北民歌歌王王向榮外,還請來了著名男高音歌唱家李雙江、著名歌唱家楊洪基、著名男高音歌唱家程志、世界著名歌唱家丁毅及中國台灣實力派歌王黃安。節目的賽制是讓這些民歌界德高望重的老前輩唱流行歌,新生代流行樂壇的“小鮮女們”(除了第一季的洪辰、汪洋外,第二季還加入了蘇妙玲、莫龍丹、朱婧佳等年輕歌手)唱民歌,并以“一幫一”對子的形式結成同桌,共同接受年長和年輕兩撥觀衆的打分。據制片人白志利介紹,該節目還特意設置了一個音樂課堂環節。在這個環節中,一老一少兩位歌手成為“同桌”,在一起接受挑戰,老歌手要向年輕人學習新的流行音樂,年輕人要向老歌手虛心請教經典民歌,這是一次對中國民歌和中國音樂的創新和傳承。
記者探班的這次錄制是進取班四組選手的PK,于是想看李雙江老師風采和感受更多競争火藥味的我,多少有點小遺憾,誰讓人家是榮譽版的大咖呢~(第二季增加了分班制度,以同桌為單位進行比賽,同桌兩個人的分數相加,為本組分數,全班分數進入前四名的組進入榮譽班,後四名的組進入進取班。)然而進取班也有超強陣容,王向榮VS胡莎莎、牟玄甫VS徐海星、程志VS蘇妙玲、丁毅VS洪辰,下午一點到五點,就看你們誰與争鋒了!
記者終于進到場内,開始四處溜達,舞台美輪美奂,音樂教室文藝範十足,場内各處的攝像機擺放井然有序,穿着黑色T恤的工作人員無處不在,總之一切都已準備就緒,就待我們的老前輩們和小鮮女們梳妝進場了!
安靜地唱歌,不掙紮、不做作
并沒有預想的喧鬧和嘈雜,一切都安靜有序地進行。記者穿梭奔波于舞台和教室中拍照——舞台的氣氛無疑有些拘謹和緊張,洪辰、胡莎莎、徐海星、蘇妙玲開場時都一個個都站得筆直,醞釀情緒後深情演唱了抗日民歌《沂蒙山小調》(原屬抗日歌曲,1953年歌詞改為歌頌家鄉的主題)、《五月的鮮花》、《長城謠》和《解放區的天》:徐海星稱自己是第一次站在正式的舞台上唱《長城謠》,“我一定好好唱!”;洪辰是當天最後一個上場的選手,一開場就拉票“我是今天最後一位學員了,希望叔叔阿姨給我高分”,率真可愛。
久經沙場的老前輩們在台上唱起流行歌多少還帶着點自身的美聲腔和民歌範兒~男高音歌唱家丁毅在演唱鄧紫棋的《你不是真正的快樂》時坦言自己唱流行歌還是有點“别扭”,不是真正的快樂,不過唱罷後全場的高分讓他備受鼓舞,美滋滋地改口:還是挺快樂的,而且可能越來越快樂~陝北民歌王王向榮一曲《紅日》讓全場都歡樂起來,向榮同學您确定不是在說唱麼?男高音歌唱家牟玄甫和擁有漂亮傳統美聲的程志也勇于挑戰自我,帶來了高能的《聽海》和《等待》,博得全場一片掌聲。
《好民歌》舞台上的學員們未必唱得最出色,也未必在诠釋非自我領域的歌時加入什麼增光添彩的元素,他們就是在踏實地唱歌,但其中的用情至真是令我難忘的。後方的音樂教室則是一片歡樂的海洋,在這裡處處充滿調侃和段子,還有臨唱前同桌之間的鼓勵和老藝術家們對後輩們的耐心指導。
場内的觀衆被分為中老年陣營和年輕人陣營,兩個陣營對應的評分對象分别是小鮮女們和老前輩們。在台上,拉票環節是最打趣的環節,王向榮同學為同桌的胡莎莎拉票可謂不遺餘力,而胡莎莎更以一曲電視劇《紅高粱》的主題曲《九兒》驚豔四座,得到了中老年陣營的叔叔阿姨們的一緻叫好和肯定,同時也把整場錄制推向高潮。
《好民歌》的錄制時間過得飛快,好像一曲曲歌飄過後就結束了。之前記者的好奇僵在那似乎也沒有得到解答。主持人王玲玲對記者說,《好民歌》的前期包括之後都沒有做太多的宣傳。是啊,沒有太多宣傳就意味着不會刻意營造太多的話題,你打開微博的評論會看到很多人的不滿也隻是因為沒有給他們的偶像多一些的鏡頭。于是,如果硬要找個切入點去評價《好民歌》,我覺得就是舒服,在這檔節目中你可以做到安靜、舒服地聽歌,完全不擔心什麼“怪招”。台上,男高音歌唱家唱通俗可能還是男高音的味兒,新生代流行女歌手唱民歌,也還有有着流行歌手慣有的氣聲發音和青澀且稚嫩的味道,然而你就會覺得舒服,覺得真實、不做作。民歌的文化是沁潤在民族的血液中的,也許我們總把它單挑出來說,本身就是對它的一種傷害。
除了形式,情感上的融合更重要
民歌作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經曆了太多滄桑,它現在面臨的挑戰也許并不僅僅是形式上的融合,而是情感上的包容和理解。如果你認為真摯的感情不足以讓節目擊中高收視,那麼除了魏伽妮的《在那東山頂上》,洪辰的《紅梅花兒開》和汪洋的《在水一方》,确實還有王潔實唱的“紅豆,大紅豆”,有王向榮歡樂并颠覆性演繹陳小春經典曲目《算你狠》和蔡依林的《日不落》,這些足夠讓你打開電視樂上一樂。
《中華好民歌花樣音樂季》的制作人高軍在談到制作節目的初衷時說:“民歌承載着民族曆史的記憶,镌刻着民族文化的基因,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瑰寶。但是當下,流行歌曲充斥熒屏,一些優美好聽的民歌正在漸漸被人們遺忘。我們創辦《中華好民歌花樣音樂季》,正是看到了蘊含在民歌這種藝術形式中的豐富内涵和深厚底蘊。想通過這檔節目,把那些被遺忘的民歌進行重新演繹,讓它們重新回響在人們的耳畔。”
台灣校園民謠的奠基人之一葉佳修曾說:最好的重逢就是舞台上的擁抱。于是,當看着民歌老前輩在台上擁抱着自己的同桌小鮮女時,在台下的我,确實在感動之餘,懷抱了一些“與民歌重逢”的希望。
關于民歌的振興,真是個老生常談的話題。它每每被談起,幾乎總會被追根朔源,也幾乎總與鄉愁尋根、校園情懷、童年追憶等這些零零散散的詞聯系在一起,顯得很衰弱的樣子。然而,其實民歌并不衰弱,這其中是有種種迹象的。就在近兩月,記者就感到一股強勁的民歌風撲面而來。
6月,“民歌四十:再唱一段思想起”演唱會于台北小巨蛋、高雄巨蛋連唱三天,這場演出共60餘組歌手參與,1.5萬人的場地座無虛席;7月,《兩岸校園民歌經典名曲演唱會》在上海大舞台登場,蘇芮、齊豫、潘越雲、李建複和大陸選秀節目出道的歌手同台飙歌,台下一片沸騰;8月,記者親曆河北衛視大型音樂節目《中華好民歌花樣音樂季》的大興錄制現場,被這個曾連續6周收視率進入全國前八的節目的舞美設計、嘉賓陣容以及演唱水平所折服。
海峽兩岸民歌的特色各有不同,台灣的民歌曲風清純、旋律簡單,内地的民歌磅礴大氣、家國情懷。然而打着振興民歌的大旗,我們都是要“唱自己的歌”。我覺得台灣民歌創作楊弦說得最好:“民歌是随時都可以複興的,隻要有真情實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