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劉曼卿:山川與歲月的驚歎

劉曼卿:山川與歲月的驚歎

時間:2024-10-30 02:55:58

民國人文的奇人奇事,總是令人在喟歎之餘挂念不止。有美一人,清揚婉兮,似乎就是給弱女子劉曼卿預設的絕妙好辭。上世紀30年代初期,她以半官方身份持中樞書信出使西藏,年僅23歲。她往複一年,驅馳萬裡,完成使命後,取海道返抵南京。她的文化傳奇,曾經轟動一時。

她幼年時期在西藏生長,後在北京求學。成年後因偶然機緣,在國民政府行政院文官處任書記官。因桑梓觀念,要求前往西康、西藏調查人文、政經現狀。那是1929年的夏天,西部邊區到處是險惡的出生入死之地。曼卿幼習經史,穎悟過人,屬文構思敏捷,于人文曆史、國際形勢,把握論斷每有過人之處。她一路上非凡的觀察、表述彙為《康藏轺征》,1938年由上海商務印書館印行。

迢迢千裡入藏路

劉曼卿一邊舟車勞頓,另一邊則落筆如風雨。她的文字鍛煉得爐火純青,極雅緻峻潔,又極富形容力、表達力。她和文字好像有先天的血緣關系,一路上的種種經過,描述得那樣自然、邃密,良金美玉,内外無瑕。仿佛并不費力。山川要害,土俗民風,以至鳥獸蟲魚,奇怪之物,耳目所及,無不記載。至于康、藏地理形勝、民族風貌、民生疾苦,更予以極深的同情和呼籲。

在藏區,與政軍文化界官員及其家屬接觸,次年3月底,拜會十三世達賴喇嘛,向其轉交中山先生遺像,告以中樞垂念邊疆之殷,宣揚五族共和觀念,取得良好成效。

她選擇的是元明清三朝以來的官道,即古驿道。茶馬古道有川滇兩造,一為西康雅安産磚茶,以康定為集散中心,馬幫從此上路,經甘孜、昌都到拉薩,轉運西藏各地;另一為雲南所産沱茶,彙聚大理,商隊由此上路,經麗江、中甸、德欽到西藏的邦達或昌都、拉薩,再轉各地。劉曼卿首次取道川藏線,第二次則走滇藏線。

她首次入藏,由南京啟程,上武漢,過三峽,入重慶,經成渝路進成都。然後取道康定、理塘、巴塘入藏,到達昌都,再經恩達、洛隆宗、嘉黎、太昭到拉薩,單邊總行程五千餘裡,可想行路之難。

迢迢長路,有時是峭壁淩空,大雪橫野,有時是羊腸鳥道,上逼下懸。

這樣一路到了昌都,一路上也不免與各地有聲望的地方賢達交流,端賴她的言辭明慧,态度懇切,措辭極為得體,不特免除了種種可能的誤解,而且地方有力之士,在其循循善誘之下,亦多通情達理,均願輸誠。留在昌都一個月,當地人士并有詢問孫中山先生事迹者,她則為之詳盡解答,中心為先生堅忍不拔之志,及博愛懷人之慈,聽者若有所悟。

直到到達拉薩後,面谒達賴,告訴其萬裡奔馳之苦心,也即國家利益和主權完整,此番話語,由于其氣象的端麗,增進效果不少。

劉曼卿二次入藏,則改走滇藏線。這次入藏則主要宣講抗日理念,取得邊陲人民的道義和物質支持。她筆下的人物口吻,隻須幾句點染,便可捕捉其人心聲與情感,此多藉助文字意蘊的追求,其間并蘊涵人物的自身價值以及社會投射在個别生命中的痕迹。

達賴喇嘛對她說:“至于西康事件,請轉告政府,勿遣暴厲軍人,重苦百姓,可派一清廉文官接收,吾随時可以撤回防軍,都是中國領土,何分爾我。”

“英國人對吾确有誘惑之念,但吾知主權不可失,性質習慣兩不容,故彼來均虛與之周旋,未予以分厘權利,中國隻須内部鞏固,康藏問題不難定于樽俎”。

可見當地高層明事理、知大節的底線。而曼卿本人,德言容功,動循矩法,而其别有大志,又仿佛女中丈夫,行事剛健笃實,磊落皎然。

《康藏轺征》的精妙

在劉曼卿的文字中,飽含她對風俗、人文、地理的超絕睿智的種種認識。

山城康定,筆者小時候曾經在那裡長住,曼卿隻寥寥數語就清楚勾勒其基本地理結構,确鑿形象,實在令人驚訝:“此地為川康之分界,三山夾抱,地勢褊狹,急流兩支貫其中,水礫相擊,喧聲騰吼不可終日……普通康人視知識為不甚需要,而亦不能謂為無文化,蓋民間有極美妙之歌曲,喇嘛有極深玄之佛理,至于繪畫塑像均精妙無倫……”

過理塘之前,翻越折多山,海拔近五千米。雖在盛夏,高山上“殘雪積草上猶作銀色”,自此而後,對藏地風情和宗教樣式、沿途的食宿、驿站、交通的叙寫,可謂深入骨髓。真正的難度是在表達的深度上,她超越了這種難度,運筆鋪陳憂患意識,廣漠崇山中人民生活的精神搏動,民生民俗、曆史地理和内地迥異而富有别樣的生命力。她的表述達到了罕見的高度。

川滇藏交界處,乃三江流域(金沙江、瀾滄江、怒江)中上遊,地勢高亢,河流切割劇烈,多處是童山濯濯,風景荒涼,寓目景象極其蕭索。有的時候,也有旖旎難狀的高原美景:“忽見廣壩無垠,風清月朗,連天芳草,滿綴黃花,牛羊成群,帷幕四撐,再行則城市俨然,炊煙如縷,恍若武陵漁父,誤入桃源仙境……”(《康藏轺征續記》)。這是滇、康交界之中甸縣城,今已改名“香格裡拉”,筆者于2006年夏天前往滇西北馳驅萬裡,實地印證了她的描寫。

較之古人以日記方式記述途中見聞方式,劉曼卿則将日記統籌處理,擴寫成以小标題區分統攬的文章組合。所記的是當日的見聞、思想、心情,比其他私人撰述更具有學術性、原始性,留下諸多關于疆域、山川、交通程站、人事方面的珍貴記錄,諸如各地地貌、戶口變遷、風俗物産異同以及民間傳說,或加考證,或加澄清;對其淵源變化,均有提綱挈領的綜述比勘。古代地理學長于描述的悠久傳統,在她這裡落實、放大。山河氣質、地理人文……在她的行程中躍然紙上。

劉曼卿的這本書,筆驅造化,細意熨帖,大者含元氣,細者入無間。可謂從肺腑流處,無一字空設。描述的确鑿深穩,文字、詞彙的貼切妥善,複制複活大地的精神景況、地理特征,滿含生命骀蕩的律動。

劉曼卿首次入藏,由南京啟程,上武漢,入重慶,進成都,然後取道康定、理塘、巴塘,過昌都,終抵拉薩,單邊總行程五千餘裡,可想行路之難。她二次入藏,則改走滇藏線,此次入藏則主要宣講抗日理念,取得邊陲人民的道義和物質支持。

伍立楊

著名作家、畫家。曾長期擔任人民日報社記者、主任編輯,獲得過多項文學獎。著述有《書邊上的圈點》《鐵血黃花》《大夢誰覺》《不懂幕僚就不懂民國》《中國1911》等三十餘種。曾任海南省作家協會副主席。現供職于四川省作家協會。《當代文壇》雜志主編。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