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大年三十

大年三十

時間:2024-10-30 02:11:20

大年三十——中國人一年生活中最重要的日子。

在漫長的農耕社會,人們生活的節律與生産的節律是一緻的,而生産的節律又與大自然的節律合拍。大自然以一年為一個周期,分為春、夏、秋、冬,人們的生産便是春種、夏養、秋收和冬藏,這也是生活最主要的内容,因而也是一個生産和生活的周期和人生的一年。這個周期過去,下個周期便來臨,周而複始,循環不已。在前後兩個周期、兩個年之間有一個節點,那就是大年三十。

人們每次站在這個節點——大年三十這一天,都會強烈地感受到四個字:除舊迎新。

不管即将離我們而去的這一年,有多少喜悅、歡樂、幸運、遺憾、失算和痛苦,此刻都已經跑到身後,我們面對着那駕馭春風而來的新的一年。

過去的一歲是已知的、既定的、不可更改的;新來的一年是未知的、費猜的、難以預料的。所以,人們的年心理總是小心翼翼。這種心理反映在民俗上就是種種禁忌。忌哭,忌摔碎東西,忌說不吉利的話,其實是巴望着昨日的麻煩與不幸不在明天出現。故而中國人在這一天習俗中不斷彰顯的兩個意念是辟邪與祈福。門神、鐘馗、鞭炮、壓歲(祟)錢等等皆與辟邪相關;福字、春聯、煙花、燈籠、财神、蝙蝠、八仙、金魚、石榴等等全都象征着對種種世間幸福的祈望。

在靠天吃飯的農耕社會,生活不富裕,平時吃得差,穿得一般,過年這一天就非要新衣新鞋和魚肉葷腥不可,哪怕辮子紮上“二尺紅頭繩”;平時一家人你在天涯我在海角,這一天便非要趕回家,把團圓的夢化為現實。生活被理想化了,同時理想也被生活化了。理想被拉到眼前,在大年三十成為現實,成為活生生的天倫之樂。究竟是什麼力量把這原本普普通通的一天如此神奇地放大?當然是年文化。

年文化不是哪一天建立起來的,它是數千年曆史中不斷創造、選擇、約定俗成和不斷加強出來的。它通過大量密集的民俗方式,五彩缤紛的節日包裝,難以數計的吉祥圖案,構築起年的理想主義的景象,既有視覺(顔色與圖象)的、聽覺(鞭炮與拜年的呼聲)的、味覺(應時食品)的、又有嗅覺(香火和火藥)的;它們占有了我們所有感官,直到心靈。我們創造的文化迷住了我們自己。由此我們懂得,真正的文化不在大轟大嗡的用金錢造勢的文化節上,而是看它是否浸入人的心靈和血液。看一看當今年年臘月裡的春運,就會感受到文化有多大力量。一億多人加入到浩浩蕩蕩“回家過年”的春運隊伍,除去春節和年文化,誰又能調動起如此陣勢的千軍萬馬?這一刻,深深地感受到中華文化深刻地潛在我們的血液裡,一年一度地發作一次。

回家就是為了大年三十。這一天意味着故鄉、熱土、父母、家園、血緣、根脈。這一天是人們創造的文化為自己規定的團圓的時刻。因此,這一天的文化氛圍是激情、溫馨、和諧與富足。

當然,生命也在這一天經曆着特别的感受。

不管怎樣興緻勃勃地打算着未來的一年,但畢竟要與眼前一點點失不再來的時光依依惜别,并開始與陌生的時光發生接觸。中國人不像西方人那樣倒計時地數着數字迎接新年,然後狂歡,而是靜靜地“守歲”,守着隻有在這一段時間才能看見來去匆匆的生命時間的珍貴。

小時候大年三十午夜燃放鞭炮過後,守歲的大人們仍不見困意,孩子們卻一個個挺不住了。我還跑到水管前,把涼水揉進不争氣的疲軟的眼皮。宋人蘇轼不是也說“兒童強不睡”嗎?那一刻會感到長夜無邊的意味,随後便渾然不覺、流煙一樣地進入了軟軟的夢鄉。待一睜眼,第二天,也是新的一年的頭一天,眼前一片閃閃發光,異常明亮,好像什麼都是新的,包括空氣。

時間有時也是空間。

當我們從舊的一年跨入新的一年,就像從一個空間走進另一個空間。這個嶄新的空間又大又空,充滿不曾使用過的時間。人們在這一瞬的期望是萬象更新。

那時,孩子們會忽然看到一個又大又紅的蘋果擺在枕邊,原來是大人在年夜裡悄悄放在這裡的,香噴噴地散發着一種深切的祝福——終歲平安。

就這樣,人生又一個大年三十已經留在記憶裡了。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