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福官驿所有建築都為木質結構,風格古樸而典雅,置身其中,恍若穿越千年,看到了大唐盛世的榮光。
龍水峽地縫幽深曲折,壁立千仞,徜徉其中,絕壁、渦穴、淺灘、瀑布等多種景觀盡收眼底,讓人流連忘返。
天龍橋是天生三橋中的第一橋,猶如飛龍在天,故而得名“天龍橋”。橋下有天坑,坑内又生洞,且洞洞相連,非常神奇。
從空中俯瞰,你會發現烏江流域貫穿武隆。作為長江較大支流的烏江,最大的特點就是曲流深切,宛若一把利刃,從東向西劃過武隆,将其分為兩部分:北岸有武陵山系的桐梓山、仙女山,南岸則是大婁山系的白馬山、彈子山。
在武隆境内,烏江最低處海拔不足200米,而兩岸的大山海拔卻在千米以上。在漫長的時光裡,流水把深厚的石灰岩山體侵蝕得千瘡百孔,由此形成了溶洞、天坑、豎井、地縫等豐富的喀斯特地貌。相比桂林峰林、路南石林等矗立在大地之上的喀斯特奇景,武隆的美景不僅生長在地表,而且還在地下蜿蜒,猶如一個巨型地下地質博物館。
2007年,作為“中國南方喀斯特”地貌中的代表,武隆入選《世界自然遺産名錄》。這些展現于地表和深藏在地下的美景,遺世而獨立,你必須來到它的面前,才能體會到那動人心魄的壯美。
“三橋夾兩坑”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天生橋群
位于仙女山旅遊度假區核心區的天生三橋,是武隆标志性的喀斯特景觀,早在明代《一統志》中就有相關記載:“龍橋山逶迤如龍,下有空洞,即五龍山”。五龍,即今重慶武隆區,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因與廣西一地同名,于是更名為“武隆”,而龍橋山指的就是天生三橋。
天生三橋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傑作,由于烏江支流的羊水河在天生三橋上遊潛入地下變成伏流,随着地殼擡升,地下水位逐漸下降,潛流洞穴不斷擴大,便形成了深切的峽谷狀洞穴通道。而洞穴的頂部不斷坍塌,貫穿地表的部分便形成了峽谷和天坑,殘留的洞穴頂闆則成為天生橋的橋面。
讓人驚歎的是,天生三橋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串珠式天生橋群——在1.2公裡範圍内,3座高度超過200米的天生橋呈縱向排列,橫跨于羊水河峽谷之上,十分宏大。3座天生橋之間,還有天龍、神鷹兩個天坑,形成了“三橋夾兩坑”的奇特景觀。
天生三橋内,群山相疊,石亭兀立,藤繞古樹,曲徑通幽,行走其中,讓人流連忘返。天龍橋是天生三橋中的第一座,橋高235米,拱孔跨度20~75米,猶如飛龍在天。除了高大,天龍橋底部還發育了南北兩個穿洞,特别是南邊“迷魂洞”呈現的“洞中生洞”的奇妙景象,讓人感歎大自然的神奇。天龍橋下,便是天龍天坑——一個口部直徑500多米的天坑,坑底十分平坦。
穿過天龍橋,便來到了青龍橋。青龍橋橋高281米,拱孔跨度13~58米,是3座天生橋中最高的一座,其橋身呈暗綠色,好像一條青龍欲直上雲霄。橋下修建了一座人造石橋,好似綠葉一般,襯托出青龍橋的高大。沿着小溪穿過青龍橋,就進入了神鷹天坑。仰頭張望,你會發現天坑頂部的岩壁好似一隻收攏翅膀的老鷹。
離開神鷹天坑,迎面而來的就是天生三橋中的最後一橋——黑龍橋。黑龍橋高223米,拱孔跨度16~49米。與其他兩橋不同的是,它幽深曲折,橋下的橋洞長達193米,遠遠超過了橋拱的高度和橋拱孔的跨度,這就使得黑龍橋看起來很像一個洞穴。在黑龍橋的洞壁和頂部,窩穴、溶孔、天鍋、流痕等溶蝕形态十分普遍,洞壁還發育有霧泉、珍珠泉、一線泉、三疊泉等懸挂泉,水花随風飄灑,伸出手便會落入手心。
天生橋群和天坑群相映生輝,山是一座橋,橋是一座山,橋連坑,坑接橋,洞生洞,氣勢磅礴,景象萬千。所以,地質專家稱天生三橋是地球上無與倫比的岩溶天生橋的天然博物館,雖然曆經千萬年的風雨,卻依然奇絕如故。
龍女地宮的傳說穿越時空的天福官驿
在武隆當地,關于天生三橋,還流傳着這樣一個傳說。相傳天坑所在之處曾是不溢不枯的湖泊,四周是寬闊平坦的核桃林和山花野草,附近居住着一群漢族、苗族、土家族、仡佬族人,他們勤勞勇敢,靠着大自然賜予的萬物,過着與世無争的幸福生活。一次,東海龍王雲遊路過此地,被這裡怡人的自然環境深深吸引,于是将3個女兒的地宮搬來。3位龍女分别為白龍、青龍和黑龍,在長期的生活中,她們與當地百姓結下了深厚的情誼。遇到幹旱年份,龍女們還祈風求雨,深得百姓喜愛。但一天夜裡,雷雨交加,山崩地裂,一股巨大的洪水突然從湖裡沖出,帶着3條巨龍的身體消失在天邊。雨過天晴後,湖水幹涸,一個巨大的深坑出現在人們眼前,坑裡還有3座高大的石橋,而3位龍女再也沒有出現過。為紀念3位龍女,人們便将這3座石橋命名為“天龍橋”、“青龍橋”和“黑龍橋”。盡管這隻是傳說,但天生三橋的神奇卻不容置疑。
很多人隻知道嶽麓山是著名的賞楓勝地,卻不知道這裡的銀杏同樣迷人。秋季,古老的銀杏樹與千年學府的沉澱相互輝映,滿地金黃更是在冷傲中透着絲絲暖意。
在仙女山旅遊度假區内,有天生三橋和龍水峽地縫兩處最具代表的喀斯特地貌,它們也是度假區最獨特的自然資源。
在這大自然造就的地質奇觀中,還有一處錦上添花之所在,那就是天福官驿。
天福官驿是坐落在天龍天坑的一座驿站,建築為木質結構,風格古樸而典雅。在驿站前開闊的草地上,懸挂在高竿上的驿站标旗迎風飄揚,高高懸挂起來的大紅燈籠上赫然寫着“天福官驿”四個大字,仿佛讓人回到了古代。由大門進入,你會發現驿站是由兩個四合院連成的矩形方陣,除了正門有朝門之外,每間廂房的小青瓦屋頂上都有翅角飛檐,琉璃瓦當,以及精妙絕倫的雕梁、木牆。在院壩的角落裡,還有一輛專供古代官員外出使用的木質馬拉轎車。而驿站的内庭,四方加起來約有20間房舍,左廳為正殿,供官員辦公及接待賓客,右廂是官舍及衛士住房。
其實,天福官驿是為了拍攝電影《滿城盡帶黃金甲》而按照漢唐時期的驿站風格建造的。影片中,那場灰暗、冷酷的追殺戲讓許多人印象深刻:黑夜,帶刀的殺手從懸挂在千仞絕壁的繩索上飛身而下,潛入驿站,一場充滿血腥的殺戮就此拉開帷幕……
雖然這座驿站是為拍攝電影而建,但天福官驿在曆史上的确存在過。據史料記載,天福官驿建于唐武德二年(公元619年),是連接附近“鑽天鋪”和“白果鋪”的要道,也是古代涪州和黔州官方傳遞信息的重要驿館,後來毀于兵燹。
據說,為了更好地複原曆史原貌,在修建驿站的過程中,連青磚、灰瓦也是專門到外省定做運來的,屋梁和門窗上的雕花也都進行了特殊的處理。在劇組的原定計劃中,驿站最後會根據劇情需要而被完全炸毀,但導演張藝謀實在舍不得,便把它保留了下來,另尋了一處場景完成爆炸畫面的拍攝。如今,行走在驿站外的大道上,恍若穿越千年,看到了大唐盛世的榮光。
隐秘的龍水峽地縫蜿蜒在地下的秀麗風光
在仙女山旅遊度假區内,除了天生三橋,還有一處隐秘的喀斯特奇觀,那就是龍水峽地縫。所謂地縫,其實是狹長深邃的嶂谷,俨然大地裂開的一道縫隙。龍水峽本是羊水河下遊的一段地下河,由于頂部坍塌,河水才重見天日。
龍水峽地縫長5公裡,遊程約2公裡。進了地縫景區,需要先通過一條黑漆漆的長隧道。據說這裡曾是當地百姓做鞭炮的山洞作坊,所以,他們把這條隧道叫做“鞭炮洞”。沿隧道緩緩下行,仿佛要穿越時空,到達一個未知的神秘世界。走出洞口前,右側山洞壁上有一個“窗口”,在這裡憑欄俯瞰,但見下面的地縫植被蔥郁,若不是有潺潺流水跌入,很難發現它的所在。繼續前行,乘坐電梯而下,在經過一串長長的階梯,才下到谷底。
沿着谷底的木棧道曲折行進,每每與千仞崖壁擦身而過,心底仿佛能感到那開天辟地時的電光火石,劃出遠古的痕迹。地縫深處非常潮濕,澗流在岩石間奔騰、跌宕,冷然作響。那水,真是清冽極了,或飛瀑直下,濺起雪白的浪花,或彙聚于石潭,翡翠般溫潤碧綠。崖壁上的綠色植物,吸收透過一線天投射下來的陽光,頑強地生活着,和着飄落而下的水珠,讓人心曠神怡。地縫深處也不乏蔥郁的樹木,它們點綴着頭頂空茫的天空,為這與世隔絕之地平添了幾分怡然之趣。
在天生三橋景區,峰青嶺翠、壁立千仞、綠草成茵、飛泉流水,一派雄奇、蒼勁、神秘、靜幽的原始自然風貌。前行一會兒後,便來到大洞口。這是地下河道的出口,看上去像一個不規則的大喇叭,在漫長的歲月裡,地下水沿着岩層裂縫對岩石不斷溶蝕,才逐漸拓寬形成了這個地下河道的出口。大洞口的高度和寬度都在60~100米之間,由于地殼的擡升和水流切割的作用,留下了一處面積上千平方米的溶蝕平台,供人觀賞。
再前行,就是深邃的蛟龍寒窟。溪水從黑黝黝的石洞狹縫中流出,從岩壁到石梯,非常濕潤,走在棧道上,水在腳邊流淌,間或有落水淅淅瀝瀝從天而降。在這裡,有一塊“禁止通行”的告示牌。據工作人員介紹,前方小徑通向一個尚未開放的溶洞,那溶洞狹窄,可通往天生三橋,待通道修繕完畢後,便會對遊客開放。
折身回返,沿着另一條棧道前行,或臨淵碧潭,或曲徑通幽,沿途移步換景,“竹溪鶴鳴”、“玉龜出山”、“聖象戲水”、“羅漢苦修”、“孔雀開屏”等景觀一一映入眼簾,但令人印象最深的是“銀河飛瀑”——一條瀑布從百米高的崖壁上飛流直下,像是一幅碩大的銀色幕簾。當陽光射入,充滿霧氣的瀑布上方還常常出現美麗的彩虹,這樣不期而遇的景色,會讓你由衷地發出“不枉此行”的感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