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攝影/楊政春
喀什噶爾,一座古老而又神奇的古城。這裡曾經是古絲綢之路上的經濟文化重鎮,是中原文明與西亞文明交融之地,勤勞善良智慧的各族人民,吸收、融入東西方文明精髓,創造出獨特、智慧而又神秘的文化習俗。“冬季采冰儲存,夏季降溫消暑”就是喀什噶爾居民沿襲下來的一種智慧生活方式。
“撒郎道克”
提起“撒郎道克”,恐怕到過喀什,了解新疆的人都知道這是一種類似于内地“刨冰”的冷飲。可它又有着比刨冰更加醇厚酸爽、沁人心脾的味道,因為它不但是一種飲料,更是一種文化。
“撒郎道克”在維吾爾語裡字面意思是“傻瓜喝的刨冰”。這是一個多麼神奇的名字?我曾因此請教一位維吾爾族長者,他說撒郎道克的做法在很久以前隻是在刨冰裡加了酸奶,很多人喝了後身體會不适,後來有人無意中在裡面加了糖,發現又酸又甜非常好喝,可有人嘲笑這種在冰碴裡加了酸奶又加糖的人是撒郎(傻子)。但最終,人們還是普遍接受了這種又酸又甜的口味,更有人将糖熬制成了糖稀,加入蜂蜜,再配上酸奶與冰碴,就成了現在我們喝的“撒郎道克”。
夏天,當你來到街頭巷尾售賣“撒郎道克”的攤位,長條櫈上坐滿了乘涼喝冷飲的男女老少。如果你也點一碗撒郎道克,一邊看着錄像帶聽人聊天,一邊享受和觀察這個冷飲攤:擡頭可以看到紅色的帳篷,可以感覺到桌案上巨大冰塊散發出來的寒氣,可以看到攤主随意擺放在周邊的無花果樹和各類盛開的花以及被吸引來嗡嗡飛舞的蜜蜂。你可以把攤主制作“撒郎道克”的過程當做雜技一樣欣賞:攤主手拿冰鑿,“咔嚓咔嚓”的在大冰塊上為你鑿一碗冰碴,先用清水沖洗碎冰碴,再舀幾勺酸奶,加一些糖稀蜂蜜,順勢将碗裡的冰碴糖稀酸奶混合物向空中抛出,然後又很精準的接落至碗中,你能聽到冰碴撞擊瓷碗的“嚓嚓”聲,這樣來回幾次,就可以品嘗美味的撒郎道克了。你在這裡能夠聽到很多奇聞逸事,聽到鄰裡們拉家常,感受一種天然淳樸的鄉裡生活與樸素的休閑文化。
生活的智慧
位于喀什市阿瓦提鄉的上牙狼水庫,是當地居民世代飲用和澆灌田地的生命之源。每年入冬的“三九、四九”是一年之中最寒冷的時節,此時的上牙狼水庫冰面最厚能凍到80厘米左右,生活在上牙狼水庫周邊的采冰人會在此時帶上采冰工具到上牙狼水庫采冰、運冰、儲冰。分布在這裡的不同規模的采冰戶大概有五六家,儲藏規模最大的要數瓊巴依(大老闆)吐洪江了,吐洪江今年56歲,172厘米的個頭,90多公斤的體重,顯得他墩胖結實,喀什周邊所有賣馬綏伊拉(冰激淩)和道克其(冷飲)的商販都知道吐洪江的名字。
2015年12月31日,我們如約來到上牙狼水庫拍攝這些采冰人。此時的喀什噶爾大雪紛飛、天寒地凍,卻擋不住上牙狼水庫冰面上采冰人熱火朝天的勞作。我随手拍了張全景,呵!還真有點“大會戰”的感覺。我們走到冰面上,聽到的是采冰人自己研制的柴油切割機切割冰面的“沙沙”聲與采冰人合力勾冰時的吆喝聲,以及遠處傳來的裝載機與拖拉機的轟鳴聲;看到的是一眼望不到邊的冰面和采冰人,還有冰面上開動着的各類機器。漫天飛舞的白雪飄落在采冰人的身上、帽子上,然後被體溫所消融,彙聚成冉冉升起的熱氣,凝結在他們的胡子上、頭發上形成冰珠。太陽則躲在雲層中凝結成了一個白點,水庫邊大柳樹上的烏鴉與麻雀也被這火熱的場面所感染,唧唧喳喳地叫個不停。
吐洪江看到我們後,騎着摩托車從不遠處趕來,熱情地和我們握手。同行的攝影師葉金從背包裡取出前幾天給他們拍的照片,他舉着照片樂呵呵地說:“哈哈哈,怎麼把我拍這麼黑啊。”聽吐洪江介紹說,每年到了采冰的季節,一家人就該計劃如何又快又省力地将上牙狼水庫的冰搬進自己家的兩個大冰窖裡,他家的冰窖是本地最大的,一個冰窖長8米、寬5米、深6米、從冰窖底到地面可以碼冰塊9層,地面以上加高還可以碼3層,總共12層。他們自己家的勞動力自然不夠用,還需要從村裡雇30個勞動力,6輛拖拉機和1台裝載機,預計要用10天左右的時間才能把冰窖裝滿。如今,人力成本很高,這樣一次儲冰活動,大概需要花費吐洪江十幾萬元,這在并不富裕的農村來說是個不小的數字,而夏天他将這些冰塊批發給喀什大街小巷的冷飲商販,收入也隻能達到15萬元左右。
采冰,可是個技術活。2015年以前,上牙狼水庫采冰還是先用大斧子将冰面砍成大塊,然後再用木棒撬,最後好幾個人用大鐵鈎把冰從水裡勾上來,再想辦法裝上拖拉機運走。而如今,切冰的裝備可謂五花八門,有用電瓶做動力的冰面切割機,有用柴油機做動力的切割機,也有用汽油機做動力的切割機,當然還有個别人仍然在沿用斧頭砍冰的辦法。吐洪江家用的是柴油機動力切割機,動力足,切割效率也高。他們先在冰面上用鋼釺畫出整齊的長方形,然後用切割機沿着印子切割,再用鈎子将冰從水裡撈出。切割機動力越大,危險性也就越大,萬一電鋸斷裂飛出,造成的殺傷力不可想象,因此需要專人操作切割機,而且要佩戴頭盔和穿防水衣服。吐洪江一般會在切割機旁守候,防止有人靠近,确保切割機安全工作。
儲冰,勤勞與智慧的完美結合。把采的冰運回冰窖口後,還得需要人将冰從拖拉機上卸下來,然後一層層的碼進冰窖裡。這個過程也有一定的危險性,要防止把人砸傷,還要将冰塊碼整齊,冰塊之間的縫隙要用碎冰填實,還要将冰窖封口掩埋。整個過程隻可意會,不可言傳,充滿了采冰人的智慧。
當我走進吐洪江家儲冰的院落時,明顯感覺到院落的溫度要比周邊溫度低得多,我想在夏天,這兩窖的冰為吐洪江家也起到了自然空調的效果。就這樣,他們用祖輩流傳下來的方法将這些冰塊儲存到第二年夏秋季節才出售完。
大自然的恩賜
冰塊,是大自然賜予喀什人民的完美福利。喀什坐落于塔克拉瑪幹沙漠的西緣,屬于典型的内陸沙漠氣候,夏季高溫幹燥,晝夜溫差大,然而大自然卻賜予當地人民完美的降暑方法,那就是儲藏的冰塊和各類特色冷飲。每年從5、6月份開始,大街小巷、巴紮上陸陸續續就開始有賣撒郎道克和冰水的了。品質好、幹淨的冰塊可以做撒郎道克和冰水,品質差些的可以用于制作冰激淩時的冷卻冰,或用于各種用途的降溫。
如今,随着市面上各類飲品的增多,撒郎道克和傳統冰激淩這樣的飲品也在慢慢減少,尤其在制作工藝上更趨向于機械化,手工飲品也在慢慢減少。所以,一種責任感迫使我用自己的鏡頭和筆來記錄這些在慢慢流逝的傳統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