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特别需要關注的還有聳立在城市街頭的建築。建築是通向一座城市内部的密碼,它們承載着這座城市的曆史底蘊,折射着這座城市人們的審美和氣質。既是如此,我們不妨在伊甯市的街頭溜達一番,通過建築,來了解這座城市。
中西文化碰撞的建築之美
如果你是坐着火車來伊甯市的話,下了火車走重慶北路,經過的第一片建築群一定就會讓初次到達這裡的人驚呼:呀,真是來到了中國最西部的城市呢!
這是一片具有中亞風格的建築群落,通過大面積的使用赭黃色,在窗框、柱頂等細節處輔之以白色,使建築在樸實中又透露出恢弘氣勢。尤其是“中亞之門”這一建築,以紅磚的赭色為基礎色,同時用典雅的藍色、粉色等彩色瓷磚修飾門牆,讓這座寓意“開放”的建築,樸素與典雅并存,莊重與靈動共在。
伊甯市城鄉規劃局副總工于曉梅介紹說,穹頂和圓柱是中亞風格建築中常常可以見到的符号。這些符号在伊甯市火車站建築群中也可以領略到,渾圓的柱體或間于房屋一側,或屹立于建築兩端,自有一種厚重氣息撲面而來。
“伊甯市是中國面向西部中亞五國開放的橋頭堡。”于曉梅說,因此,在這裡建成一片具有中亞風格的建築群落,體現了一種文化開放和包容的态度。同時,這些建築在用色和修飾上也融合了伊甯市當地民居的特點。“赭色、白色、藍色是伊犁民居的主要用色。這片建築以赭色為主體色,正是在體現伊犁當地的建築文化。”于曉梅解釋說,另外,建築中用來表現厚重和美觀的磚雕,也是吸納了伊犁民居的建築方法。
文化的開放和包容自是需要借鑒他人之長,但同時也需尊重和承襲自身的優秀文化。
伊甯,這座溝通中西的城市,包容和開放是自古以來的地域傳統。
這一點可以在今人所修築的位于“中亞之門”對面的雕塑群中感受。雕塑由東向西,講述的是張骞受命出使西域、細君公主和親烏孫等發生在古絲綢之路上的故事,音樂、舞蹈、絲綢、種子、香料等等在這條古道上往來。雕塑兩側的建築也自東向西,由磚木結構的中原風格過渡為厚重樸素的中亞風格。
也可以從古人留在伊甯的具有悠久曆史的建築中尋得。位于伊甯市新華醫院附近的原拜圖拉清真寺,建築于1773年,是清政府為滿足甯遠城内穆斯林的信仰需求,撥專款一萬兩所修建的。清真寺為中原風格的磚木建築,由宣禮塔、山門、禮拜殿、講經堂組成。上世紀九十年代,清真寺正殿被拆除,隻餘宣禮塔仍舊矗立在新的中亞風格穹頂式拜圖拉清真寺前方。我們從這座宣禮塔的式樣可以感受舊時拜圖拉清真寺的精美、靈動:青磚砌牆,柱體通紅,每一角飛檐上皆有瑞獸;飛檐下,是層層疊疊、精心細緻的木質雕花,體現着建築的精巧和智慧;建築頂端,一彎象征清真寺的新月盈盈閃着光芒。舊時拜圖拉清真寺的精巧之美和現時拜圖拉清真寺的樸素之美,如今,隔着将近200年的時光,共同矗立在伊甯市街頭,彰顯着此地東西文化的碰撞之美,甯靜相守的和諧之美。
就像伊甯市民努爾買買提所感受到的。努爾買買提每天下午五點開着他的小貨車來到拜圖拉清真寺宣禮塔下,賣牛奶和馕。這裡人流量很大,賣到晚上十點,他能有“100到150塊錢的排檔子(俗語,意為收入)”。問他,一個人擺攤,晚上吃飯怎麼辦呢?他有些不能理解,笑着說:“把東西放在這,我就去旁邊食堂吃呀!”“那東西怎麼辦?”他答:“就放在這,沒事,這裡人好嘛,不會有人拿我的東西的。”
風格民居是最美麗的鄉愁
關于鄉愁,可以是遠離故鄉的一種思念之情,也可以是懷抱故鄉之美,願與之永遠相守的淡淡情愫。伊甯市最能讓人滋生鄉愁的地方,大概便是那些透着濃郁地方風格的民居了。
這些民居散布在六星街、新華西路、漢人街,夾雜在現代城市建築之中,堅守着一種鄉居般的恬靜安然。
觀賞這些民居,會感受到一種濃烈的生活熱情——這些都是一幢幢精心修飾的房子,門頭、門柱常以磚雕、木雕來做修飾。窗戶則受到俄式建築風格的影響,常常裡側為玻璃,外側安上木扇加以保護,形狀以尖頂為主,兩側輔之以柱頭。再有,就是房子的絢麗色彩了。雖然,如于曉梅所說,赭色、藍色、白色為伊犁民居的主要用色,走進一些巷子裡,常常會陷進一片藍色的世界裡,赭色的牆面上,藍色的窗戶、藍色的大門、藍色的柱子、藍色的廊頂,讓人感受到一種來自于藍色的盛大的甯靜,但随着生活的豐富,很多房子也逐漸開始使用不同顔色的牆漆和瓷磚來塑造房子的主體顔色。
當我走進新華西路十二巷時,就為這裡顔色絢麗的民居所深深感染。這些在陽光下閃耀着不同顔色的房子,讓人像是走進了一個充滿了奇思幻想的童話世界,對生活不滅的熱愛,對童心善良永遠的執守,從這些彩色的房子裡透露出來。
我閑逛時,遇見住在這條巷子裡的阿迪力,他正牽着放了學的孩子回家。
我問他,為什麼這些房子的門口或一側都會安置着或長或短的凳子?
他在午後卻依然明媚的陽光裡笑着說:“這條巷子裡生活着9個民族,大家都有一個共同傳統,就是尊重老人。每家的門口放上凳子,太陽暖和的時候,老人們可以走出家門,在門口坐着聊天、曬太陽。”
此外,要是過往的路人走累了,也可以坐在這些凳子上休息。“在這裡住着的每戶人家的大門都是向客人們敞開的,不管你走進哪家房子,拍照、聊天,都可以,因為你是客人,每戶人家都會愛護你、尊重你。”阿迪力說,“不信,你走進去試試?”
我當然相信。這些為老人、為陌生人所設的凳子,已經表明了此地人家的熱情和善意。
在伊甯市還有一條街道,也足以承載此地人們對家鄉文化的認同。走在阿合買提江路上,可以看到兩側建築的白色牆體上都塑有以赭色和藍色為主的各式圖案。
據于曉梅介紹,阿合買提江路是在2014年伊甯城市建設年時,對街道進行提升改造、粉刷清理的。路兩側建築上的圖案為公羊角形、雲頭形等哈薩克族圖案,以此種建築符号來彰顯當地的哈薩克族文化特點。将這條路改造建成一條極具哈薩克族風情的街道,首先因為伊犁是哈薩克族自治州;其次,阿合買提江路是一條文化曆史積澱深厚的街道,民族文化的深厚底蘊與街區的厚重曆史相結合,必能給生活于此的人們或前來一遊的人們一種悠遠的美感。建築有這樣的魅力。
伊甯市的街頭是值得一遍遍去溜達的。南來北往、東去西進的人們打這路過,或在此紮根,賦予了這裡看不盡的人情,領略不完的美。它們,就從這些街頭建築中一點點流露出來。
如前所說,向來,伊犁大地都有足夠胸懷包容各種文化在這裡蓬勃生長,最後,長成它們最好的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