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馬會開展了全球第一個在小學裡面教編程的項目——賽馬會運算思維教育(STEM)
賽馬會每年的捐款大概有40億港币,是香港最大、全球第五大的慈善機構跑馬輸的錢都被拿去做善事
“馬照跑、舞照跳、股照炒”象征着香港舉世矚目的繁華一面,也是香港回歸後一國兩制的重要象征。香港賽馬會是全球規模最大的賽馬機構之一,每年舉辦約800場賽事,是香港最大的單一納稅戶和最大的雇主之一。從馬匹的管理到賽事的舉辦,再到後面博彩有關的這些活動,全部是由香港賽馬會一家來統籌,在全球來說都是一種模式創新。
張亮介紹說,香港賽馬會是以一種非牟利的形式來組織的,沒有股東。賽馬賺的錢除了稅收之外,就是捐到賽馬會的慈善信托基金。賽馬會每年的捐款大概有40億港币,是香港最大、全球第五大的慈善機構。難怪香港的馬迷們也有一句口頭禅,跑馬輸了錢,等于做了善事。
100多年前,伴随着香港開埠,賽馬文化被英國人帶到香港,香港賽馬會有迹可考的第一筆慈善捐助也有100年了。100多年來,時代變遷,做慈善的思路當然也在變化,張亮說做慈善最根本的就是配合社會的變化,最大的變化是從被動地配合社會的需要轉到主動制定策略去做慈善。
香港賽馬會将自己的慈善重心分為四個範疇,分别是青少年、老人、體育和文化藝術。張亮認為,說做慈善不僅僅是為需要幫助的人提供幫助,更應該思考如何為他們賦能,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不是每個人都要去做投資銀行
在香港這個貧富差距大、教育資源昂貴的城市,不是每一個出身寒門的年輕人,都能像張亮一樣有機會打破階級固化的魔咒。香港的青年失業率很低,但相當一部分人都做着“沒有錢途也沒有前途”的工作,對未來感到沒有希望。
如何幫助這些年輕人找到未來的出路?這是香港社會需要面對的一個現實問題。
張亮想出來的辦法是生涯規劃發展,賽馬會在學校裡建立平台,讓年輕人有機會發現自己的興趣,然後帶年輕人去看各行各業不同的發展機會。張亮希望年輕人意識到,并不是每一個人都要去做投資銀行,也可以有個很好的生活。
對既不在學校,也沒有工作的年輕人,張亮說最重要的是幫助他們發現興趣,建立對未來的期望,幫助他們學習技能,讓他們能夠自力更生。
還有很重要的是,讓年輕人可以不單純做受益者,而是也做參與者,參與推動
張亮與香港“猛龍隊”一起跑步全世界第一個在小學裡面教編程
和青年息息相關的另一個話題就是教育。中國人信奉“書中自有黃金屋”,教育在中國人的價值觀裡應該是扮演改變命運的角色。但是張亮也坦言,在現在這個時代,家庭條件好的孩子往往能接觸到更好的教育資源,赢在起跑線上。
賽馬會所做的一件事就是給資源薄弱的基層學校和特殊教育學校等投入資金,加大資源投入,加強師資培訓,教授創新的教學方法,幫助促進教育公平,讓他們不被21世紀的進步遺留下來。
除了教育公平,賽馬會還着眼于教育的創新。賽馬會開展了全球第一個在小學裡面教編程的項目—賽馬會運算思維教育(STEM)。張亮說這不是要每一個學生都成為軟件工程師,而是希望編程能作為一個小朋友喜歡的工具,來培養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
當然,任何慈善基金的資源都無法與政府相比,能做的就是做出一些案例,起到引領的作用,再期望由政府接棒把它推廣到更大範圍。張亮積極和政府教育部門合作,教育部門目前鼓勵把由賽馬會在30個試點學校摸索出來的編程教育項目,推廣到全香港500個小學。
遠程醫療讓老人有意識地管理健康
全球65歲以上的人口,第一次在人類曆史上超過五歲以下的兒童,老齡化是全世界共同面對的挑戰。任何的政府、機構都沒有辦法負擔如此沉重的醫療、養老壓力,所以在很大程度上要靠社區,要靠個人。張亮說他們的思路,是希望把老年人的角色變成一個參與者,而不單純是一個接受者。在這個過程中讓老人開始有意識地管理健康,用科技方便老年人的生活。
張亮舉例介紹了一個項目叫賽馬會e健樂,用遠程醫療的概念幫助老年人在社區進行體檢和健康管理。他們在香港大概80個老人社區中心放了一套很簡單的器材,供老人去量身高、體重、血壓、血糖。量完之後直接經過雲端的服務,把數據傳到護士中心,護士就可以直接打電話給這位老人,“張先生,你的血壓為什麼突然高了這麼多?”在這種情況下,老人對自己的健康比較了解,自然也能更好地照顧自己,做好預防。
跑步中和自己的身體對話
在中年之前,張亮是一個文弱書生。他很老實地說自己是被高膽固醇逼着去運動的,但在這個跑步的過程中,他開始了和自己身體的對話。
張亮意識到運動對個人成長和自信的影響,他也因此辭退私募基金的工作,全職創辦了一個社會企業,用跑步來幫助青少年,八個星期,教青少年從不跑步或不做運動到能跑十公裡。
張亮說等這些年輕人跑到第四課、第五課,也就是能跑上四五公裡的時候,很多都會跟他說,“原來我也可以。”張亮覺得這句話也是粒種子,在遇到人生其他挑戰的時候,這些年輕人一樣會這樣想,很多困難都是在這樣一口氣的堅持下最終被克服。
運動給張亮的一個很大的親身體驗,就是一種經曆困難、跨越挑戰、克服自己的過程。張亮介紹說,香港有一個跑步隊,叫“猛龍隊”,取廣東話的諧音,“猛”即“盲”,“龍”即“聾”。這個隊是一個聾的人在前面看路,用一條繩子帶着盲的人。有車的時候,盲的人可以聽到有車聲,會告訴聾的人有車從後面來,名副其實“你做我的眼,我做你的耳”。
張亮認為,這很值得在社會上去推廣,因為可以扭轉大衆從對這些群體抱以同情,到抱以理解與尊重,而這對于很多殘疾人來講非常重要。
傳統慈善開展的方式是捐贈和施予,而賽馬會開展慈善強調的是賦能。沒有人能幫助一個人去改變他的命運,隻能由自己去改變自己的命運。而在努力的過程中,可以建立自信、獲取對自己的尊重,從而改變社會對一些特定群體的認知和觀念,促進更大的社會變革。
用遠程醫療的概念幫助老年人在社區進行體檢和健康管理共享慈善幫助配對機構和志願者
現在的很多社會問題,都很難由單純一家機構去解決,慈善機構可以把跨界别的平台搭建起來,讓大家一起來解決問題。張亮認為,慈善的根本,就是問心無愧、盡力而為。他盡力為慈善業的發展帶來不同的維度,也在香港策劃了首屆國際慈善論壇,共同探讨做慈善可以如何創新、如何合作等,彙聚全球智慧,共同思考慈善發展的未來。今年9月将迎來第二屆國際慈善論壇。
張亮意識到科技在慈善中用得還不夠,賽馬會其中一個資助項目,是一個利用共享經濟概念搭建的慈善平台。這個平台的理念就是,既然志願者要去找機構來做服務面臨困難,機構要去找志願者也很困難,那能不能做一個手機App,讓更多人知道哪裡需要志願者呢?
如何賦予下一代感恩慈善之心
現在小孩子的成長環境,比張亮當時的成長環境要優越很多,張亮認為自己在教育下一代時沒有太多的理論,而是重視身教,就是自己跟孩子講什麼,自己都必須身體力行,希望将善心延續下去。比如說,他帶他們去做義工,平時吃飯時讨論這些問題,在去年10月更是帶兒子兩個人去住香港由一間房間隔成幾間的“劏房”,跟這些住“劏房”的叔叔阿姨一起去買菜、煮飯,在他們的家裡度過一個晚上,希望通過一些親身感受,讓下一代能夠知道社會上有光明的地方,同時也有陰暗的地方,知道以後就要想,自己有什麼能力,能夠做什麼去幫助其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