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于青藏高原的古老民族——藏族,在與大自然搏鬥的過程中,努力探索健康生存的技能,掌握了頗具特色的治療疾病的方法,從而得以頑強地生活在這片神奇的土地上。
藏醫:自然為藥,内外兼治藏區至今仍流傳着這樣一句諺語:“雪域人間出現的第一種疾病,是消化不良;第一種藥物,為白開水;第一位病人,叫希布;第一位醫生,叫倉巴。”希布,實際上就是人的意思,倉巴,本意是人們的一位先祖。
有人的地方便有疾病,但藏人卻善于從任何一點自然的饋贈中找到醫治病痛的方法。
關于傳統醫學的起源,不少都能找到各類神話傳說,藏醫也不例外。但真正有文獻證明的藏醫發展的故事卻少之又少。據藏醫史記載,距今五千年前,藏族地區就已出現了畜牧業和農業,三千年前的藏王直貢贊布時期,畜牧業和農業不但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藏人們還學會了用融化的酥油止血、用酒清洗傷口、敷酒糟消腫等簡單的醫療方法。
經過不斷的摸索和代代沿襲,聰慧的藏人得知身邊的植物、動物甚至礦物可以用來醫治疾病。他們将羊毛燒成的灰燼用于消炎,用麝香内服治療胃病、外敷治療跌打損傷,用藏雪雞治療感冒和眼病,用松柏燃燒的煙霧淨化空氣、消除病毒。這些方法均取自于自然,用之于人身,也奠定了藏醫學觀念的基礎:自然為藥。
直到公元300年前後,吐蕃第二十七代贊普藏王拉妥妥日年贊時,古印度的醫學才正式傳入西藏。藏醫距今有約兩千三百餘年的曆史,經過漫長的曆史積澱,藏醫學已成為一種具有完整理論體系和豐富臨床實踐經驗的傳統醫學。
起源:“聖醫”與藥浴療法藏醫學同其他傳統醫學一樣,最初都存在不少“神秘”的成分。藏族醫生們用高原獨有的動植物、礦物治療患者,并且在很長一段時期中,這種藏醫學的傳授是在寺廟中隐秘進行的。而藏醫真正形成系統的理論,和公元8世紀時編寫完成的《四部醫典》密不可分。
《四部醫典》是宇妥甯瑪·雲丹貢布所著,傳說宇妥甯瑪·雲丹貢布出生前有藥仙托夢,自小便頗有天賦。他的醫術集百家所學,被藏區人民稱為“聖醫”、“藥王”。而《四部醫典》是他以吐蕃醫學為基礎,曆經數年心血編著的巨作。其中包含宇妥甯瑪·雲丹貢布在衛藏、阿裡、山南、康定,甚至遠到尼泊爾、天竺等地尋訪各類醫術的精華,也奠定了藏醫學理論的基礎。之後,宇妥甯瑪·雲丹貢布還編著了《四部醫典系列挂圖》,詳述了人體結構與外科技巧。藏醫與中醫在取之自然的治療觀念上與中醫頗為類似,但與中醫的重内科和西醫的重外科不同,藏醫早在千年以前就在内科與外科疾病中都有所成就。
據史書記載,宇妥甯瑪•雲丹貢布遊學印度時,印度的醫生問他雪域藏地有些什麼醫藥。他回答說,藏區有象雄醫學的藥浴、搽塗、火療等3種療法;吐蕃有飲食、起居、藥物、外治4種療法。而這其中的藥浴療法就是通過藥物浸泡身體治療疾病,特别适合治療風濕、類風濕、痛風、皮膚病等全身性疾病。
針對這類疾病,藏醫還在後期研究出“縛浴法”,也就是将藥物包在布袋中,捆縛于患病處,與藥浴起到相同的作用,并且針對局部患病的病人療效更為顯著。水柏枝、麻黃、動物骨頭等藥物都可通過藥浴治療關節疾病。
根據《藏醫藥選編》記載,水柏枝能夠清肉毒,“坎巴”能使血液平衡,兼清黃水而療關節腫脹,棘豆可用于清血熱,特别适合黃水病、瘡疖腫痛。如今市面上最為傳承藏醫療法的藥物不多,較廣為人知的可見奇正消痛貼膏,對跌打損傷、風濕骨痛等都有較好療效。與普通貼膏不同的是,奇正消痛貼膏的膠布上附有藥芯袋,同時使用了水柏枝、棘豆等珍貴成分,這種方式與傳統的“縛浴法”有異曲同工之妙。隻是利用現代科技,令其中的成分更為方便有效的被人體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