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藥已制定了統一的用藥規範,即由西藏、青海、四川、甘肅、雲南、新疆等6省區合編的《藏藥标準》,共收載藏藥227種,其中植物類197種、動物類17種、礦物類13種,主要的有:藏茴香、藏菖蒲、堿花、藏黨參、藏紫草、水母雪蓮花、唐古特紅景天等藥物。
有關藏醫藥的文字記載始于1300多年前。公元8世紀以後流傳下來的藏醫藥文獻很多,其中影響最大的有以下六種:《四部醫典》《敦煌本藏醫殘卷》《月王藥診》《四部醫典藍琉璃》《晶珠本草》《正确認藥圖鑒》。2006年5月20日,藏醫藥經國務院批準,列入了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藏醫學的主要醫典是《四部醫典》。據史料記載和有關專家研究論證,《四部醫經》是藏族現存的最早的醫藥專著,該書是雍仲本教創始人辛饒彌沃之子傑布楚西所著,成書于公元前1999年。之後在公元9世紀藏族著名醫學家宇妥·雲登貢布等人對《四部醫經》進行研究、充實、補充、修訂後,形成藏醫學名著《四部醫典》。該書共分四個部分,内容從基礎理論到各科臨床實踐,包括人體解剖、胚胎發育、病因病理、治療原則、臨床各科、方劑藥物、診斷與治療器械等,内容極為豐富,形成一個較為完整的醫藥理論體系。世界上很多國家和地區正在研究藏醫學。前蘇聯藝術家出版社曾出版《藏醫圖集》,他們認為《四部醫典》和《藏醫圖集》是舉世無雙的藏醫文獻,對它産生的興趣遠遠超出了醫學範圍。
體現藏醫理論精髓:三棵生命樹的醫學挂圖(蔓唐)(供圖/奇正藏藥)藏醫原理“三因七物三穢”用藥原則“六味八性十七效”
藏醫學獨特完整的理論體系給人一種神秘之感,原因是藏醫理論廣泛吸收融合了中醫藥學、印度醫藥學和大食醫藥學,但又與中醫、印度醫學等有所不同,讓衆多研究者對其産生濃厚的興趣。
藏醫把人體的生理功能概括為“隆”(指氣、風)、“赤巴”(指火)、“培根”(指粘液)三大因素。“隆”
在人體中的功能是維持生命、氣血運行、肢體的活動和分解食物等等。“赤巴”就是膽汁,在人體内的功能是産生和調節體溫、保持氣色,生智慧、助消化等等。“培根”即誕液,在人體内的功能是供營養、長脂肪、調皮膚、正常睡眠等。同時,人體内還存在七種物質,包括乳糜、血、肉、脂、骨、髓和精,以及三種排洩物,包括糞便、尿和汗。
藏醫認為,以上三大因素的機能在人體内能夠維持平衡,就會出現正常的生理現象。反之,如果這三大因素出現失調,就會産生各種疾病。一旦患病,就得用藥施治。藏藥豐富,但并不是随便使用,而是通過對藥物的屬性進行分類,辯證用藥。藏醫在臨床上用藥是根據藥物的六味、八性、十七效辯證主方。
六味即甘、酸、鹹、苦、辛、澀。藥物的六種味對于治療疾病的作用也就各不相同。
八性即重、潤、寒、鈍、輕、糙、熱、銳。藥性“生、潤、寒、鈍”者可治隆病、赤巴病;藥性“輕、糙、熱、銳”者可治培根病。
十七效即藥物具有柔、生、溫、潤、穩、寒、鈍、涼、軟、稀、幹、燥、熱、輕、銳、糙、動等十七種效能。每種藥物都具有固定的性味、效,必須根據十七效的對治配伍主方。
藏醫學理論認為藥物與五行有關,其性、味、效亦源于五行。五行(土、水、火、氣、空)中土為生長之本源;水為生長之汁液;火為生長之熱源;氣為生長運行之動力;空為生物生長之空間。同時又指出;土水偏盛的藥物味甘;火土偏盛的藥物味酸;水火偏盛的藥物味鹹;水氣偏盛的藥物味苦;火氣偏盛的藥物味辛;土氣偏盛的藥物味澀。可見藏醫與中醫具有同源的地方。
藏醫之“脈”:白脈病發病增加、藥物卻少
藏醫還有一個特别的概念——“脈”。藏醫認為人體的五髒六腑,不是孤立的存在器官,通過“脈”可與其他器官聯系。藏醫解剖學把人體的經脈分為白脈和黑脈。黑脈泛指血管,包括整個血液循環系統;白脈泛指神經系統,包括大腦、小腦、延腦、脊髓及多種神經。著名藏醫大師宇妥·雲登貢布像(供圖/奇正藏藥)
藏醫中講解人體血脈、穴位等内容的醫學挂圖。(供圖/奇正藏藥)白脈從腦部生出的脈向下延伸,分為内脈和外脈;内脈有13條,猶如絲線樣與髒器連接,外脈有6條,與四肢連接。内外脈共有19條,司管傳導水脈,主導感覺、運動和信息傳導等功能,也就是說腦是白脈之海。這裡的白脈實際上是神經系統。
白脈發病時将呈現出若幹神經損傷引起的症狀,白脈病是指神經系統的功能障礙或病理損害,它的症狀一般為口眼歪斜、四肢麻木不仁偏廢不用、拘攣僵直、角弓反張、癱瘓、偏癱、意識不清、頭部震顫、失語蹇言等,因此,白脈病相當于一種實質性損害所緻的有關神經系統疾病。
白脈病是一種常見病、多發病,它不受年齡限制,嚴重的患者面部甚至連最基本的擡眉、閉眼、鼓嘴等動作都無法完成。随着人口的老齡化,白脈病的發病率也逐漸增加。特别是在老年人中的發病率不斷提高,原因有兩個方面:一方面是癌症、HIV、糖尿病和其他經常引發白脈病的疾病患者中長期存活的病人增多;另一方面,藥物和外科手術治療腫瘤和其他疾病時也可以産生白脈病。
對于白脈病病人的治療多用抗驚厥藥、阿片類藥物和抗抑郁藥物治療,但多數産品并不是專門針對白脈病的,大多數對大部分患者無效或隻能适度緩解疼痛。目前市面上針對白脈病的治療藥物不多,治療效果佳的藥物更是少之又少,比如奇正藏藥白脈軟膏,它主要功效成分含有藏茴香、藏菖蒲、姜黃、麝香、肉豆蔻、堿花、陽起石等藏醫常用藥物,具有舒經活絡的作用,除了治療白脈病外,還對癱瘓、偏癱、筋腱強直、外傷引起的筋絡及筋腱斷傷、手足攣急、跛行等病症有較好的療效。白脈軟膏也是記錄在《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藥品标準藏藥第一冊》中的成方制劑之一。
探秘:傳統與現代藏醫學對白脈病的認識
傳統藏醫學認為,白脈病屬雜病範疇,可因劇烈活動使精氣分散,或者瘟疫病、毒病、熱病等侵害白脈,或者箭、矛、刀等武器使白脈斷裂,石、棍棒等的擊傷,使隆、血紊亂侵害白脈,即可發生白脈病。藏醫學按照白脈病發病性質将其分為熱型白脈病、寒型白脈病和綜合型白脈病;按照發病部位分為頭部白脈病、體腔白脈病和四肢白脈病三種。
白脈病發病時可出現記憶衰退、音啞、五官功能紊亂、四肢拖曳麻木、行動遲緩、手指顫抖、二便不禁或閉結等症狀。熱型白脈病會出現發熱疼痛症狀,寒型白脈病會有腫脹低熱、神志錯亂等症,而綜合型白脈病,其表現不一,可出現上述的各種症狀。具體到身體發病部位來說,頭部患病時,患者多見有口眼歪斜、頭暈昏迷、記憶衰退、不能蹲坐、睡眠減少、嘔吐、音啞、五官錯亂、渾身發癢、幻聽、四肢殘廢症狀;體腔患病時患者多見有顫抖、麻木、身體僵硬或僵縮等症狀;四肢患病時,患者多見有四肢殘廢、麻木無知覺、腫脹或幹枯、僵直等症狀。
傳統藏藥多是丸、散、丹,制丸是生藥入藥,将生藥研成粉末,直接制藥。過去用原始的方法,用大籮搖丸,現代用機器搖丸,弊病多,藥品粉碎目數低,一般在80至120目,不容易被人體吸收,它制成丸後藥物崩解度不好(崩解度是指藥物在胃腸内多長時間崩解,藥物一項重要的檢測指标就是崩解度),有的藥物的崩解度甚至還達不到國家規定的标準。
雖然傳統藏藥存在不足,但是藏醫對白脈及白脈病的認識是比較深刻的,且早于西方醫學。千百年來藏族人民以藏醫白脈及白脈病理論為指導,采用特色藏藥治療白脈病,亦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為現代藏醫學治療白脈病提供了理論基礎,白脈病的治療報道也越來越多。
李甯等研究人員采用随機對照開放性試驗,通過觀察30例腦中風恢複期患者外用塗抹白脈軟膏于肌膚,每天塗抹20克,連續使用3個月。研究結果表明白脈軟膏能有效降低卒中恢複期患者肌張力,且有一定止痛效果。
另外,齊曉輝等通過藏藥浴、藏藥和康複治療相結合的方法對26例腦血管意外(CVA)運動障礙患者進行綜合治療,單項症狀總有效率均在88%以上,達到了抑制異常病理運動模式的目的,并且具有預防并發症、減少後遺症和促進患者恢複的作用。
多數醫家認為腦中風後遺症、神經性疼痛、帕金森氏綜合征、風濕與類風濕性關節炎、頸腰椎病等疑難雜症發病時常呈現出明顯的白脈症狀。
現代藏藥是用現代工業的制藥技術,用水、乙醇(即酒精)提取,藥物中有些物質融于水,有些物質融于酒精,将這些提取物提取出來以後,經過三效、二效濃縮成稠膏,再将稠膏經真空噴霧幹燥制成藥粉,經過分離過濾等方法去除雜質,将其制成藥粉再制成膠囊、片劑、滴丸、口服液、軟膠囊等,一改過去的傳統劑型,完全符合國家提出的“量小、效宏、安全、可控”的标準要求。白脈療法獨具藏醫特色
白脈軟膏低費用高療效提到白脈病的治療,不得不提的就是藏醫裡面的白脈療法。白脈療法是藏醫治療白脈病的特色治療方法,就是使用各種外用藥物(白脈軟膏等)在患處進行塗擦,同時配合按摩、推拿等手法,用以治療全身、肢體、關節等功能失調或麻木、疼痛的一種治療方法。這種療法又可以稱為塗擦療法,主要機理是通過調理“隆查”(氣血)、養脈通經、祛風幹黃水、疏通腠理、祛毒消腫止痛等原理達到治療效果。
費用低廉,療效顯著是白脈療法的最大特點。通過臨床觀察發現,發病後藏醫白脈療法越早介入其治療效果越好,對于白脈病引起的後遺症,如肢體強直,彎曲,肌肉萎縮等症狀都一定程度的療效,可以減輕病殘程度。目前市面有售且口碑較好的有奇正白脈軟膏。
為什麼奇正白脈軟膏的治療效果好呢?原因是奇正白脈軟膏的主要成分當中含有名貴藏藥——麝香。麝香是生活于中國西南、西北部高原和北印度,尼泊爾,西伯利亞寒冷地帶的雄麝鹿的生殖腺分泌物。中醫、藏醫應用麝香防治疾病均有2000多年的曆史。據《本草綱目》記載:麝香“辛溫無毒”,有“通諸竅,開經絡,透肌骨”等功能。據我國和日本研究麝香的專家測試,它含有11種雄麝酮,15種氨基酸,對于治療中風痰厥、神志昏迷、心腹暴痛、惡瘡腫毒、跌打損傷等症有顯著療效。
麝香芳香開竅、通經活絡,是中樞神經興奮劑,有興奮呼吸、加速脈搏、升高血壓和強心的作用。麝香還有抑制大腸杆菌和金黃色葡萄球菌的作用,能治中風不醒、痰迷心竅、心腹暴痛、癰疽腫毒,跌打損傷等症。外用能鎮痛、消腫、活血、消炎解毒,很多臨床急救和常用的中藏成藥都有麝香。
現代藏醫學裡,常常用麝香配合藏茴香、藏菖蒲、肉豆蔻、陽起石、甘草等藏藥經過現代醫藥技術的提取,制作成白脈軟膏,相比起傳統方法制造的白脈軟膏,在療效上更容易讓人體吸收,能有效消除白脈病引起的疼痛感及相關症狀。
在傳統藏醫學校的患者(供圖/奇正藏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