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咖啡館,也都知道茶館,但是一個像星巴克那樣可以讓人們舒适交流,同時售賣30多元價位非奶茶茶飲的店面,你見過嗎?
我自己都沒見過,所以想做一個這樣的店,名字叫“一木覺茶”。
從定位上講,一木覺茶和星巴克有點像,就是所謂的“第三空間”——都市人群在生活和工作之外,想要去坐坐的地方。星巴克培養了大衆對高品質飲品的消費習慣,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願意花費30元左右去“消費時間”,于是我想到“取勢”——套用已經成型的思維方式,為滿足大衆的“消費習慣”而多提供一個健康又有品位的選擇。我們的茶飲也和星巴克的主力産品差不多,在同一個定價區間,你可以坐在店裡喝,也可以用紙杯方便地帶走。也會有水和點心,但我肯定不賣咖啡——在我看來,咖啡館是個沒什麼機會的生意。
我覺得,創業肯定要選擇自己熟悉的行業。一木覺茶的靈感其實不是分析出來的,是我從零售業投資的經驗中悟出來的。為什麼要做這樣的項目,跟我的經曆有關。過去我一直做金融,第一份工作在香港美林,主要負責零售領域的投資。在美林做了三年以後,我來到北京,加入了華平投資,仍然主要關注零售業,投過不少好項目,包括神州租車、孩子王、東方餃子王等。
我和另外兩個合夥人都是做投資出身的。有一次聊天,大家談到了創業的幾個重要前提條件。其一,不要賺快錢。因為賺快錢的事情往往風險很大,尤其在中國,一個賺錢的生意會吸引很多人蜂擁來做,一下子就做死了。我們希望做持久性生意,而隻有非暴利行業才能持久,細水長流。其二,這個生意的護城河一定不是光靠錢砸出來的,除非你和競争對手有十幾億元的資本差距,否則如果是百萬級、千萬級的投資,其實并不難超越,做不成護城河。其三,這個生意應該是人們的剛需,比如見面談事情,需要坐下來喝點東西,這就是剛需。這些是我悟到的“創業之道”,和長江所倡導的“明道”理論規律相輔相成,給了我更紮實的戰略指導。
綜合以上三點,我們覺得,中國的休閑飲品市場其實還有很大空間,但咖啡館在中國沒有太好的前景。這些年,很多小規模咖啡館創業者已經用事實證明,你無力挑戰星巴克。相反,茶這個品類在中國紮根很深,跟中國文化息息相關。在我的印象裡,傳統的茶館是那種放着紅木家具,你進去點一壺茶要一百多塊錢,旁邊有個小妹幫你泡茶的店面。我們的父輩比較喜歡這種店面,感覺談事情很正式、很私密。但像星巴克那樣有現代空間設計的茶館,市場還是藍海。
咖啡可以标準化,茶也可以。我們肯定不做頂級的茶,當然也不做差的茶,而是選擇中端檔次,以原葉茶為核心飲料。在産品标準化方面,首先,我們找到了不錯的供應鍊,能夠确保茶葉品質,其次,我們有自己的研發設備,可以把整個泡茶工序,從水溫、水量到泡茶時間都能實現精确控制。
當然,标準化隻是個基礎,一木覺茶的核心競争力在于用戶體驗。傳統茶館的問題在于舊、慢、貴,我們能夠做到的是,相對便宜,品質不錯,感官體驗新穎,飲品到手很快,完全不需要等上十幾分鐘才能喝到。我相信這些特點,是符合中高端消費者心理預期的。
一木覺茶的第一家店準備開在高端寫字樓裡,将來也會布局到ShoppingMall裡面,基本和星巴克的選址原則相似。
我是非常重視細節的。我保證能夠給用戶帶來極緻的“五感”:視覺、聽覺、嗅覺、觸覺和味覺。長江商學院的校訓是“取勢、明道、優術”,剛才分析市場環境時我說的是“勢”和“道”,那麼“術”的層面如何優化呢?舉例說,室内設計也就是視覺,我們請了在中央美院執教的荷蘭設計團隊操刀;背景音樂也就是聽覺,我們用了長江一位營銷學教授很前沿的聲場設計理論,通過聲音激發人的創造力;第三是嗅覺,對于餐飲業來說,人的嗅覺記憶非常重要,我們用純天然的方法制造茶香四溢的效果;第四是觸覺,我們的堂食器皿有兩個供應商可選,一個是中國傳統瓷器大師的作品,另一位設計師的作品拿過德國紅點設計大獎。
最後來說味覺,也就是我們的茶飲本身。首要的是業界良心,我們能夠做到的是,絕對天然無添加,所有茶葉都經過專業農殘檢驗。其次是口味,在保持茶的口感體系,比如有回甘、有層次感等之外,我們還做到了跨界,這是真正區别于競争對手的創新——我們開發了三十多種主力産品,隻有十分之一是傳統的茶品種,大部分是跨界茶飲,不僅有像雞尾酒一樣精心調制的混合茶,甚至還有一些老茶師專門為我們定制的古老的茶飲。比如有一款茶,我們是按照慈禧當年喜歡的紅茶口味研發的。
從産品上說,在中國,任何東西都可能被模仿,但我有信心領先模仿者兩三年時間。
我是2012年入讀長江商學院MBA的。來長江,不僅因為這裡的教授和同學都是中國最優秀的,更因為長江是一個“接地氣”的商學院。我以前在國外工作,現在回國創業,長江的同學來自五湖四海,有不同的行業背景,這對我了解中國國情有非常大的幫助。
創業,在我看來,就是用有限的資源,來打一場近乎無限的仗。我必須把自己好好培訓一下,做好戰鬥準備。在長江,我看到,所有同學都非常努力,班上有很多創業小夥伴,都在為自己的夢想而拼搏。這有點像黃健翔說的,“你不是一個人在戰鬥”。這種精神力量的鼓舞,其實比我們通常所說的“資源”更重要,更難以獲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