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換了一個5.2寸屏幕的新手機,隻比原來5.7寸在數字上小了一點兒,但手感似乎提升了很多,感覺握在手裡特别合适。轉天看見朋友拿了個一樣的型号,但外面扣了個頗為精緻的透明塑料殼,握在手裡一試,原來圓潤契合的手感全沒了。
我問朋友,挺漂亮一手機,你還買個讓它變笨重的透明殼幹什麼?答:手機包裝裡自帶的,你為什麼不扣上呢?是啊,我拿出手機之後,包裝就扔到一邊去了,根本不知道裡面還有贈品呢。其實作為資深電子産品裸奔黨,就算我看見了附贈的外殼也不會用。
電子産品不貼膜帶套的理由很多,我認為最有說服力的是設計師、工程師、上下遊産業鍊費盡力氣給你降低一毫米厚度、減輕10克重量,你用一個5塊錢的外殼把這些進步全都抹殺。貼膜也是同理,你知道要提升屏幕一點兒亮度、改善一點兒色彩,工程師有多不容易嗎?免費的膜一貼,屏幕素質大約倒退五年。
帶套最合理的解釋是保護外殼不被劃傷。如果你是精打細算的用戶,打算用個一年半載然後以幾乎全新的外觀再賣個二手好價錢,那我無話可說。但除此之外,為了了幾百塊錢的二手差價損失一兩年的使用體驗,這是何苦呢。
話說回來,還是我們窮慣了。很多人買車之後,開出4S店第一件事就是去裝座椅套,舍不得嶄新的座椅被用髒。顯然鄉鎮工廠幾百塊一套的座套不可能比車廠設計師和産品體系做得更好,但車主們樂此不疲。與其新車就體驗座套醜陋的設計和不怎麼樣的做工,你先把原廠座椅使用到合理老化的程度,再買個座套包上,豈不更科學?類似的事情我們的長輩幹過很多年了,外衣有個套袖、自行車座有個座套、電視機也做個套子,連遙控器都要精心地用塑料袋包起來。
雖然我們不提倡浪費,但現在的電子産品也不可能是傳家寶了,而是三五年之後幾乎注定要淘汰的快速消費品,精心地保護它們的外觀除了損失使用體驗,我不覺得有更多價值。
手機帶套還有一個重要的理由,在磕碰時保護屏幕和外殼。這個理由我倒是無法反駁,畢竟我自己也摔碎過幾個裸奔的手機屏幕。這就需要權衡一下,保護套給手機增加厚度重量導緻的體驗下降,是否值得了。其實這個鍋還是應該手機廠來背,如果日常磕碰就要碎屏,做出這些纖薄大屏的手機并以此為核心賣點有什麼意義呢。用戶最後用的不還是厚重的帶套手機。
實際上我從Palm時代就開始用智能手機,這些年來手機掉到地上幾十上百次總是有的,但隻有最近兩年才摔碎屏幕。想來這與現在大屏化和機身極緻輕薄化導緻手機結構的變化有密切的關系。如果市場競争比較良性,廠商有利潤空間有餘力給消費者多些服務,這些屏幕脆弱的手機應該送個碎屏保險吧。
最後再提一句貼膜。為了防止屏幕劃傷貼上保護膜我認為是很沒有必要的。大多數手機屏幕現在已經相當耐劃了,至少比你貼的塑料膜結實。其實屏幕上有幾個小劃痕對我來說不算啥事兒,過幾天就适應了。而貼膜之後不但影響屏幕的色彩亮度表現,觸摸手感和靈敏度也會有損失。有的屏幕還有額外的塗層,有助于減輕反光和指紋等,貼上膜就全沒用了。
最後的最後,有一種用戶行為我無話可說,人家是把手機當成時裝配飾來用的。有天我看見一個設計和做工極佳的手機殼,套在iPhone上與該用戶的裝束搭配完美。一打聽這個皮革塑料做的小東西價錢和iPhone差不多了,蘋果店裡那些幾百塊的原廠殼壓根兒不帶玩兒。但如果你沒有足夠的審美能力,隻買幾十塊甚至幾塊的保護殼還認為手機變漂亮了,我多半不會同意。大廠裡手機外觀設計師的審美水平應該比山寨手機套強吧。
承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