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馮珊珊
L公司曾經是顯赫一時的中美合資新創企業,專注于開發某電子産品的芯片。在外人看來,L公司的崛起占盡了天時、地利、人和:高材生的創業團隊、知名學府的大力支持、海外基金的群起背書……本該一直紅紅火火發展的L公司卻在2011年底裁掉所有員工及管理團隊并關閉了總部。L公司究竟哪裡出了問題?
偉大夢想
早在1996年,國内某知名大學的兩位校友A和B在美國創辦了L公司。之前,這二人都曾與德豐傑龍脈基金創始人趙光鬥共事過一段時間,有豐富的技術及管理經驗。
随着科技的不斷進步,某款電子産品迎來了一個改朝換代的機遇,而且中國人有可能采用自己的标準。“這種标準影響到的不僅是商業領域,還牽涉國家安全。”趙光鬥說。
對電子産品生産企業來說,缺乏自主知識産權會有嚴重後果。就企業自身而言,需要支付動辄上億美元的專利使用費;就國家而言,這會給國家的經濟安全帶來影響,影響國家整體競争力的提高,進而在國際産業分工中處于不利的地位。
A于1999年回到中國,決心制定擁有自主知識産權的标準,這得到相關政府部門和母校的大力支持,幾個月後就成立了研發中心,并請到知名教授擔任中心主任。
又過了兩個月,公司完成了該标準的方案設計和理論分析。這個方案的背後,是L公司的另一位核心人物C。他有自己的公司,但一直有一個願望:做無線寬帶業務,和自己的業務結合,做出一條清晰的産品鍊。
于是,C投資200萬美元,加入團隊并出任CEO。這是L公司得到的第一筆投資,團隊正是靠這筆錢完成了該标準的初步設計方案。
“機會出現,大家都看得到,而且都覺得這是一件很偉大的事情,于是基金一輪一輪地投了進去。”趙光鬥說。
公司擁有上述方案的完整知識産權,但對于實現産業化所需的巨大投資總是感覺捉襟見肘。該新産品的測試過程非常複雜,一般的産品測試在實驗室就能完成,但這個産品用于移動傳輸,要到各個具有不同地理特征的地點做現場測試。
2000年8月,在校方的撮合下,校方關聯企業對L公司投資8000萬元,成為其控股股東,L公司的産品方向也進行了調整,專門為該電子産品研發制造芯片。
産品轉型是一個緩慢的過程,而如何正确解讀政策環境也是一個嚴峻的挑戰,這在中國和美國是一樣的。
“出于各種考慮,政府會出台一些政策,規定哪些方向有什麼不能做,但并沒有明确指明什麼可以做。一個原本兩三年可以面市的産品,因此可能浪費了七八年的時間。往往産品剛做出來進行驗證,産品标準又發生改變,這樣會浪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趙光鬥說。
遙遙無期的标準之争以及産品基礎架構轉型所需的投入,令L公司的資金再次緊張。這種情況下,又有幾家國内投資機構先後向其投入了數額不等的資金。
2006年8月,國家标準化管理委員會批準了以L公司研發的技術為基礎制定的該電子産品的強制性國家标準,并于一年過渡期後在全國強制執行。标準出台後,整個産業鍊将随之啟動。作為這一國标核心技術的擁有者,L公司是當時唯一可以提供該類芯片的廠商,其之前的投入開始顯現出價值。
“以前業績不是很顯著,處于大量燒錢的狀态,後來可以做到2000萬美元的量,而且在繼續成長。”趙光鬥介紹。
L公司似乎具備了所有得天獨厚的條件──擁有美式管理團隊,具備自主創新能力,與中國政府機構關系密切。而且,當時中國正在籌辦2008年北京奧運會,這是該電子産品展現技術的一個大好時機。